休養誰的生息(下):封山兩個月,嘉明湖萬物都復甦了?
▍上篇:
如果你不想住在鐵軌旁,野生動物也不想住在步道邊
如果你是怕吵的人,絕對不會想住在沒有隔音牆的大馬路或鐵軌邊,同理,怕人的野生動物,也絕不會想住在步道附近;又如果你無法接受一天給你5小時的安靜,但其他時間大路嘈雜、熱鬧滾滾,野生動物也不會接受「每年2個月休養生息」的「善意」。
換言之,在一條熱門登山路線開通後,願意繼續留在步道附近生活的動物,多屬耐受度高、有沒有人類活動都沒差的野生動物。例如帝雉,嘉明湖步道最常見的明星鳥之一,也是珍貴稀有保育類,我至今去了8次嘉明湖,看到5次,而且一次往往不只一隻,是全台灣最容易看到帝雉的三個地方之一。至於對人類干擾敏感的害羞物種,如偶而大吼的山羌,便早已因人為干擾而搬離原生活區域,就算封山2個月也不會因此回來。
「整座山的野生動物,會被登山的人類打擾」,是非常天馬行空的說法。因為實際上,山超級大,步道之於整座山,是一條非常非常細的線。而山是整個面,線之於面,沒有面積,國小生都可以回答。
若你在google map輸入「嘉明湖」並切到衛星畫面,你就會明白,熱門路線的登山活動,幾乎是被限制在步道上的,因為一旦離開步道,就會有迷途的風險,也會浪費時間導致行程無法順利完成。以學術觀點來看,將登山步道宣稱為「嚴重影響生態」而封閉「整座山」,實為杯弓蛇影,主管單位恐將誤導不知情的大眾。
這就是為什麼保護區是「分區管理」,而不是「分時管理」的原因。動物會移動也會學習,只要限制人類移動的範圍,管理好每一個區域的角色,就能達到生態保育的功能。而不是將一條熱鬧的步道,每年假以野生動物之名封山2個月,這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
另外,就嘉明湖與玉山的情況而言,還有一個生態特色,那就是「降遷」。在冬天時,台灣沒有野生動物會冬眠,因為太熱不需要,牠們會往低海拔地區移動,尋找食物充足的地方過冬。因此,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冬季時動物會比平常少很多;在很多野生動物都下山去時,主張「封山讓山休養生息」,實顯尷尬、更不合理。
「休養生息」不能解決問題,但逃避很有用
認識分區保護概念與動物行為後,接著來談談植物、沖蝕與垃圾的問題。
首先是植被問題。有觀點認為,踩踏造成路徑上的植物死亡是一種破壞,但實際上這只是一條登山路徑形成的過程而已。「路,是人走出來的」,一條熱門路線的步道上,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沒有草的。
你可以把步道視為人類社會的延伸,它或許不再純粹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雖然有點感傷,但也由於這微小的犧牲,讓人們有機會親近、進而愛上大自然,最終回頭保護環境,我認為以最小程度的犧牲,是合理且能接受的。若要植被踩踏的部分回復,方法也很簡單,便是「廢除步道」。以台灣生態特性來說,只要沒人繼續踩踏,幾年後植物就長回來了。其實百岳中有不少傳統路改過路線,那些舊路徑你若不具探勘技能,是看不出那裡原先是有路的。
因此,如果以「休養生息讓草長回來」為由封山,你會發現這樣的政策實在荒謬。要讓草長回來,起碼要半年,但開放的半年,草又被踩死了,無限循環,為了植物而定期封閉步道,成為一件完全無意義的事,因為步道就是「為排除植物的建設」。而且選在寸草不生的冬季封山,是要讓哪一種植物長回來?
其次,有觀點指出,沒有植被就會發生沖蝕。這個問題在每個國家都是頭痛的問題。這該怎麼辦呢?目前主流的做法,是使用工程方式維護,主要分為「傳統步道」與「手作步道」兩種。傳統步道如合歡東峰,會在地表上出現木棧板等永久建物;而手作步道,如民眾自行維護的郊山中級山、合歡北峰與嘉明湖,作工自然,使用現地的土石材料堆建滯留壩等,以減緩雨水沖刷得以留住土石。
這就跟封山一點關係都沒有了,每年冬天封2個月土不會自己長回來,更對減緩沖蝕沒幫助——冬天高山雨量少呀!此外,若要維護步道也不用封山,全台灣只有玉山、嘉明湖會宣稱「冬天封山要維護步道」,意思是其他的山都不用維護步道嗎?當然不是,而是其他山區的步道在平常就在維護了,狀況也不比這兩處差。用步道維護與減少沖蝕來合理化封山,實在是強詞奪理。有趣的是,一邊高喊休養生息,一邊又說要在封山期維護步道,難道志工會隱形,都不會打擾到他們想像中「需要休息的動物」嗎?
最後是垃圾問題。我同意「有人的地方就有破壞」,我前往日本、美國、中亞爬山時,每個國家的步道都有垃圾,但每年封山2個月,對垃圾問題「完全沒有幫助」,因為封山不會讓垃圾自己不見呀!要解決垃圾問題,得投注資源宣導與教育,讓「所有背上山的東西,都自己背下山」的觀念深植人心,就能從源頭減量。再來,就是聘請專人清潔步道,這個是一直有在做的事情,記得〈會爬山月薪48K!嘉明湖徵清潔工引暴動!〉這則新聞嗎?指的就是這件事。
全國最好的山屋管理,管理員卻被迫放2個月無薪假
嘉明湖步道有目前全國最好的山屋管理制度,這是這兩年來,每一個去過嘉明湖步道的山友,有目共睹的事實。管理員分駐在三個位置:大門口、向陽山屋、嘉明湖避難山屋。
大門口管理員負責管制查核,以及宣導入園注意事項、基礎登山安全與防熊知識,夏季還會加碼菊池氏龜殼花防範對策,也會勸退準備不足的登山者。這一點,比全台灣所有登山口的管制哨都做得還要好,不僅僅是警衛功能,而是紮實的現場教育。
此外,向陽與避難山屋管理員則負責入住人員查核補單、山屋注意事項、黑熊防範與環境保護對策等宣導,有些管理員還會自己加碼登山知識講座。
肩負「教育者」角色的管理團隊,在現場第一線的教育,是非常深刻且直接的,能有效提升山友的登山觀念。除了這些,他們也擁有WFR野外一線反應員執照——目前台灣一般人所能取得的最高階野外救護執照,課程要9天,費用近3萬,與美國發證單位同步上課。此能適時給予身體有狀況的山友協助與決策、有效降低症狀惡化的可能,大幅度提升登山安全。
嘉明湖也在該團隊的努力下,從往年常傳出高山症山難的路線,成為目前「全台灣最安全的登山路線之一」。這一點,是全台灣所有具備山屋管理員的路線,都應該努力的方向。
但是,這樣努力經營的團隊,2017年放了3個月無薪假、2018年放了2個月無薪假,只因為該「封山讓山休養生息」的政策,順便連管理員的荷包一起休養生息了。這是件令人遺憾,而且極度不尊重管理與教育人才的事。這樣集「管理、教育、救護」於一身的管理員們,原來只值得每年被迫放2個月無薪假的工作。我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僅剝奪了管理員工作權,更是對其專業的羞辱——靠他們打造安全又知性的嘉明湖,卻沒來由每年被迫放2個月無薪假,合理嗎?
請把山林,還給人民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熱門步道」,會因為沒有大雪、沒有火山爆發,而舉著「讓山休養生息」的大旗,每年定期實施封山政策的。富士山只要你有技術,全年可爬;馬來西亞神山,全年可爬;非洲吉力馬札羅山,全年可爬。而台灣除了玉山主峰與嘉明湖以外的所有山,全年皆可爬,山區生態與步道狀況,也都不輸這兩個地方。
「封山讓山休養生息」是徹底的誤解與謊言,「讓官員休養生息」才是真的。
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果封山政策真的能讓山永遠美麗,以我的保育背景與登山中毒程度,必然舉雙手贊成。但非常可惜的,今天綜觀學理、實務與法理面,「讓山休養生息」的說詞都難以論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只是不負責任的管理單位為圖輕鬆,所羅織出來欺騙台灣人民的謊言而已。
熱門登山步道存在的意義,不只是台灣美麗風景的代表,更是許多人走入山林的第一道大門;它們肩負著的,是教育與機會,讓更多台灣人能愛上這片山林,成為大自然的一份子,與山站在一起,守護我們的家。
玉山國家公園、台東林管處,什麼時候才能把玉山與嘉明湖冬天的美景,以及更多造訪的機會,還給每一個台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