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辯論】婚姻平權:好觀眾,才有好論述的生存空間 | 相對論 udn Debate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政策辯論】婚姻平權:好觀眾,才有好論述的生存空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婚姻平權是這大半年來的熱門議題。各大媒體、社群網路、社會運動掀起一波波的爭戰,鳴人堂也規劃了「婚姻平權專題」從民俗、宗教、哲學、法律、社會學、生物學的多元角度切入、討論議題。

很少有議題獲得如此大的矚目 ,3月24日的憲法法庭辯論,讓冷硬的釋憲攻防獲得了空前的關注。但熱度不能保證對話的可能,涇渭分明的正反立場下,人們越投入所支持的立場,越難轉變自身想法。

我們必須承認,對議題投入的時間心力越大,越難接受自己可能有錯。

如果人的想法難以改變,那辯論對真實世界來說是否還有意義?

當既定的立場勝過一切,再嚴謹的論述也無法改變人

辯論是正反雙方爭取聽眾的說服過程。所有說服都可以簡化為以下公式:「你接受A,A=B,你接受B」。B是傳播者所要達成的說服目標,A是閱聽人的「說服基點」。說服基點應該本於事實、嚴謹的推論、適當的情感表現。但社會現實上,說服基點往往取決於講者的外在形象、學經歷、跟閱聽人的交情。

一旦在某些議題上,社群的意見趨於一致,獨立思考產生的不同意見,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的割裂。這種「立場觀點」與「人際網路」的包裹狀態,會使得雙方的社群各自吸收成員而膨脹起來,直到把全台灣的人都分成兩邊為止。

辯論的意義在於培養公民的閱聽品味

辯論永遠只能說服「願意被說服的人」。辯論活動無法取代倡議書寫、社會運動、人際溝通。但要達成公共對話,辯論也具有獨特的功能:藉由正反雙方對等的發言時間、交互發言與質詢的公平賽制與競技性,讓觀看者「暫時忘記自身定見」,重新思考支持與反對的理由。

辯論活動在時間限制下,無法包山包海的涵括所有爭議。但透過正反雙方的篩選剪裁,得以在一個小時內呈現議題交鋒的面貌,並且排除掉經不起考驗的論點。

越是針鋒相對的立場,越需要我們成為「願意被說服的人」。即使活動結束,我們原有的立場沒有改變,至少心中會多一分包容,言論多一分理性。公共對話,也因此多一些可能。

同性婚姻應合法化 公共政策辯論賽報名(點圖前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