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辯論經典賽:中正紀念堂保留或廢除更有利台灣發展
2017年12月5日,面對社會對轉型正義的期待升溫,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至此,蔡英文政府跨出轉型正義的第一步,並在落實轉型正義的具體作為上加快改革步伐,特別是作為中正紀念堂主管機關的文化部,在部長鄭麗君上任後,面對中正紀念堂的存廢爭議,更以「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為公共對話平台,在轉型正義的目標下,從組織、法律、歷史與人權等向度,思考中正紀念堂如何落實轉型正義。
為此,《相對論 udn debate》將於3月10日下午兩點到四點半,在臺灣大學應用力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保留/廢除中正紀念堂更有利台灣發展」經典辯論賽,本賽事採事前報名制並保留小額現場候位名額,本賽事全程並由udn TV線上直播。
udn debate過去曾舉辦過「一例一休有利或不利於台灣發展」、「台灣同性婚姻應合法化」等政策辯題,賽事採奧瑞岡經典賽制,正反方辯士獲得公平發言時間,注重事實查核、公平交鋒,並於交叉結辯中展現思辨風範,深化公共對話之民主精神。
中正紀念堂歷史沿革
中正紀念堂在1980年落成啟用,現址土地於日本時期為日軍基地,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國軍用地(陸軍總司令部、聯勤總司令部與憲兵司令部)。1970年代,經建會曾考慮於此地興建以50層樓雙塔為軸心的現代化商業經貿中心。然而1975年前總統蔣介石過世後,商業計畫中止,行政院開始進行紀念建物籌備。
1976年的競圖規則中,徵求具有「中國文化精神」及「現代建築技術」的建築設計,參與競圖的建築師/事務所多採用現代建築造型,最後則是楊卓成建築師以相似於南京中山陵的設計雀屏中選,略經調整成為現在我們熟悉的樣貌。
2007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教育部將此地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隨後郝龍斌執政時的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暫認定為市定古蹟。
2007年11月,文建會將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
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行政院直接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恢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2009年文建會將「台灣民主紀念館」更名為「中正紀念堂」,隨後掛回匾額,但在大門口牌樓的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
2009年,中正紀念堂改由文建會管理。2012年文建會升格後,改隸屬於文化部。
推動轉型的膠著狀況
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以來,持續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期待藉由社會對話、歷史研究與教育推廣,帶動台灣社會省思傷痕歷史,守護民主及人權價值。文化部並於2017年2月組成「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曾召開多場諮詢小組會議、願景工作坊(審議式民主)、多元藝術參與計畫及資訊平台網站等。
文化部表示:「威權統治時期發生國家大規模侵害人權之事實,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不是挑起政治對立,也不是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提出評價,而是當國家社會推動𨍭型正義、還原人權受害歷史及加害結構的同時,重新反思威權時代以國家預算追思威權統治者的作法。」這基本上是支持廢除/轉型中正紀念堂的思考主軸。
但社會上亦有不少反對聲浪,認為廢除/轉型無助於經濟發展,反而會加強對立。或認為蔣介石護台反共有功,以功過相抵的觀點,紀念亦無不可。或認為中正紀念堂既是古蹟,也具有歷史意義,不宜擅自更動。
以辯論深化民主
多元並且強烈對立的觀點,透過辯論賽制,可以給予雙方對等發言時間,並在辯論規範下深入討論,增進觀眾對議題的理解。此外,藉由辯論過程所展現的思辨態度,有利於社會對話的持續運轉,成為深化民主的契機。
本賽事的選手,由辯論經驗豐富的辯士擔任,正方(主張保留)選手為李欣晏、梁靧;反方(主張廢除)選手為蔡皇其、劉振珷。
李欣晏為國際華語校園辯論賽事評審、威亞策略顧問資深專案經理;梁靧為沃草烙哲學作者、道家主義愛好者、全國大專廉政盃最佳辯士;反方兩位辯士皆為執業律師,蔡皇其是公斷盃模擬仲裁庭冠軍暨傑出辯士,經常受邀於新聞報導中提供法律意見;劉振珷是租稅盃冠軍暨最佳辯士、國際大專群英辯論會優秀辯手。
本賽事場地座位有限,歡迎有意參加觀賽的讀者透過以下連結報名參加。此外,本賽事將於同時段於udn.com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直播,也敬請鎖定。
※ 報名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