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否需要兩棲直昇機登陸艦?——制海權的角度 | 王俊評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是否需要兩棲直昇機登陸艦?——制海權的角度

圖為中華民國海軍唯一一艘安克拉治級船塢登陸艦,旭海號。 圖/維基共享
圖為中華民國海軍唯一一艘安克拉治級船塢登陸艦,旭海號。 圖/維基共享

中華民國海軍去年6月披露其「弘運計劃」規劃的12項造船計劃後,關於海軍是否需要排水量兩萬噸以上,具備全通式甲板的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近來再度成為焦點。對於海軍的雄心,一般大多抱持肯定的態度,坊間對於建造兩棲直昇機兩棲船塢登陸艦有不少頗值一讀的分析,例如紀永添先生就曾經針對該型船艦的功能與缺陷,以及可能遭遇的反對理由,進行縝密的分析。梅復興先生也認為,台灣並非養不起這種軍艦,但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海軍及政府能否提出嚴謹、專業、完整、無可辯駁的論述來支持建案。

海軍戰略理論中的制海與武力投射

眾多論述中相對缺乏的面向,是從海軍戰略理論的制海權角度分析其必要性。兩棲登陸是海軍向陸地投射武力的一環,在海軍戰略理論屬於運用制海權的一種方式。亦即取得制海,或至少能有效阻止敵人建立制海,為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先決條件。強如美國海軍,近年來也感到由於「大國競爭」加劇,已逐漸失去冷戰結束以來的絕對優勢,一旦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無法再如過去那樣隨意投射武力,而重新把建立制海視為投射武力的先決條件。負責這項「重返制海」(Return to Sea Control)新戰略的美國海軍水面部隊指揮官羅登中將(Vice Adm. Thomas Rowden)就認為:「無制海就不可能投射兵力!」。這當然是較為誇張的說法,但也明確點出美國海軍的憂慮,以及對未來戰場的想像及準備。

制海,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軍事力量保護己方對戰場周邊海上交通線的使用,並排斥敵方使用同一塊水域。戰爭中對海上交通線威脅最大的就是敵方兵力,所以建立最直接與最激烈的手段就是殲滅敵人的海上軍事力量,或以包括封鎖在內的各種方法,阻止其出現於戰場上。建立制海可以降低己方海空兵力在海上遭攻擊的風險,反之增加敵人的行動風險。

但制海的歸屬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雙方都無法有效建立制海,則彼此的行動都必須冒相當程度的風險。此外,如果面對的敵人擁有不容忽視的潛艦與航空兵力,現代制海的涵蓋範圍通常僅及於艦隊周邊的水域與上空,持續時間也相對短暫。

圖為具備全通式甲板的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為具備全通式甲板的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他山之石:美國海軍的新構想

在兩棲登陸戰的場合中,敵我雙方爭奪制海的涵蓋範圍,除了登陸作戰實施海域,也包括登陸艦隊出發至目的地的交通線。以往由於登陸艦隊的任務是載運部隊發動攻擊,而非與敵艦隊短兵相接,因此不具備可觀的自衛武力,需要另外組成護航艦隊掩護登陸艦隊的行動,並在登陸戰周邊海域建立並維持制海。即使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戰機在2016年中正式服役後,其強大的戰力與能夠搭載其進行戰鬥的美國海軍「美利堅級」(America-class)兩棲突擊艦(LHA)相配合,強化了登陸艦以往缺乏的攻擊火力與空中防護能力,但終究還是得編組護航艦隊,提供更完整的反潛、防空,與反艦火力網,才能在面對擁有強大反擊能力的敵人時有效建立制海、提高LHA的生存性,與作戰成功機率。

羅登中將在2015年曾概述,美國海軍在2020年代晚期,攻擊一個孤立、缺乏地面部隊防衛,但擁有一座機場,並具備多層「區域拒止」(area denial)能力(外海130公里處部署了由三艘軍艦及多艘巡邏艇組成的艦隊,200公里處則部署了1艘柴電動力潛艦)的小島時,如果要從敵人手中建立制海,攻擊部隊除了以搭載6架F-35B戰機為核心的LHA之外,還包括提供嚴密防空網的Fight 3構型的柏克級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Flight III )、反潛模式的濱海戰鬥艦(LCS),以及使用磁軌砲(railgun)提供岸轟火力支援的松華特級驅逐艦(Zumwalt-class)1。此外,包括LHA在內的每艘艦隊船隻都要裝備長程反艦飛彈與攻陸火力,以便發揚強大火力殲滅敵水面部隊。所有船隻都裝備長程反艦飛彈是美國海軍新發展的「分散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構想。以往,缺乏強大火力但載有陸戰部隊的登陸艦,是敵人首要的攻擊目標。但美國海軍認為,如果登陸艦也裝備強大的遠程火力,將使敵人難以確定要從哪個目標先下手,本身遭攻擊的壓力卻大增,對於建立制海大有幫助。

圖為美利堅號兩棲突擊艦(LHA 6)。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圖為美利堅號兩棲突擊艦(LHA 6)。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圖為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戰機。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圖為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戰機。 圖/取自美國國防部

中華民國海軍武力投射的困境

中華民國海軍有幾種可能需要發動兩棲登陸戰的場合,第一,收復在台海戰爭中被解放軍佔領的各外島與太平島;第二,解放軍於台灣本島發動陸戰後,在攻擊軍背後發動登陸夾擊;第三,收復被其他國家奪取的太平島。

在解放軍犯台想定中,海軍的戰略很可能即是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海軍戰略組主任教官,已故海軍少將王曾惠的建議,疏散保留兵力以便實施存在艦隊戰略(fleet-in-being)與敵周旋,方能創造任何一方均無法確保的「爭奪」(disputed)制海狀態。雖然兩棲登陸戰在這種情況下仍可實施,但解放軍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必會集結強大的護航兵力及空中支援,台灣也須確保空軍支援兵力以及艦隊主力完好。不過如要規復遭攻陷的外島則複雜許多,除了必須先解除本島所受之威脅,還需考慮是否有足夠兵力奪取靠近中國沿海的外島周邊海域的制海,但此時外島規復本身可能不是重點,而是如何結束戰爭。

太平島在台海戰爭也是一大問題。該島距台灣達1600公里,缺乏空中加油能力的中華民國空軍各型戰機均無法抵達戰區周邊,艦隊如要規復遭解放軍攻佔的太平島,不止須在整個航程中獨力提供自身防空網,並擊退前來攔截的解放軍南海戰區海空兵力,由於中國在南沙的渚碧礁、美濟礁、永暑礁三座擁有大型機場的人工島把太平島圍在中央,太平島戰區已經不止該島本身,還涵蓋上述三座人工島,以及周邊其他越南、菲律賓控制的島礁,情勢相當複雜。不過,太平島遭解放軍奪取的根本問題在於,海軍是否要冒解放軍可能的圍點打援之計,削弱本土防衛分兵救援太平島。

中國在南沙的渚碧礁、美濟礁、永暑礁三座擁有大型機場的人工島把太平島圍在中央,太平島戰區已經不止該島本身,還涵蓋上述三座人工島,情勢相當複雜。 圖/新華社
中國在南沙的渚碧礁、美濟礁、永暑礁三座擁有大型機場的人工島把太平島圍在中央,太平島戰區已經不止該島本身,還涵蓋上述三座人工島,情勢相當複雜。 圖/新華社

太平島也有可能遭到同樣對其提出領土主張的越南及菲律賓奪取,尤其是力量相對強大的越南。若發生該其況,海軍的兩棲登陸任務也不會輕鬆太多。太平島周邊的戰略環境早已變得相當複雜,規復作戰存在許多棘手的國際考量。越南不僅有明顯的地利之便,近年來為與中國在南海鬥爭,發展出以Su-30MK2戰機與基洛級(Kilo-class)潛艦為核心,搭配多種俄製反艦飛彈的海上拒止能力(sea denial),不容小覷。海軍顯然也必須派出以基隆級驅逐艦為中心的可觀護航艦隊,才能較為有效應付來自越南的空中及水下威脅。當然,如果兩棲登陸艦能像美利堅級那樣搭載F-35B戰機,具備一定程度的制空能力,自然能發揮更大的戰力,相當程度解決艦隊防空問題。

然而,莫說該型船艦的敏感程度,台灣是否有能力建造強度足以承受F-35B垂直起降的甲板,首先即是一大問題;其次,是否有機會取得F-35B戰機更是關鍵。這些考量讓太平島規復作戰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如果主張新造直昇機兩棲登陸艦最大的功能是在南海宣示主權,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海軍提出規模如此龐大的下一代造艦計劃,用心是值得嘉許的。雖然從制海角度以及台灣面臨的主要假想敵環境而言,建造弘運計劃規劃中的直昇機兩棲登陸艦似乎價值偏低,重點仍在建設具備足夠制海能力的驅逐艦與巡防艦等。然而或許也可考慮以該艦能搭載大量直昇機的特點,作為反潛力量的中樞。不過,這也會讓國軍直昇機數量不足的嚴重問題再度浮現。

計劃中的直昇機兩棲登陸艦,與其說是未來願景,不如說提出一項值得讓國人認真思考與討論的議題,在日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艦隊,才最能符合台灣防衛作戰,並兼顧主權宣示與救災等其他非軍事需求。

圖為海軍濟陽級巡防艦實施反潛火箭射擊。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為海軍濟陽級巡防艦實施反潛火箭射擊。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右為基隆級軍艦執行海疆巡弋。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右為基隆級軍艦執行海疆巡弋。 圖/本報系資料照

  • 雖然濱海戰鬥艦在此處以反潛模式為主,但其他兩艘驅逐艦的反潛能力也相當強大。三艘戰艦的反潛能力主要用在偵測不同深度的水域,使潛艦難以遁形。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