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需的中印撤軍:亞洲霸權爭奪戰再起
9月3日金磚國家廈門年度峰會開會在即,中國與印度在不丹和中國的爭議領土多克蘭(Doklam)/洞朗地區對峙多時,原先絲毫沒有解決跡象的僵局,突然在8月28日下午,由印度外交部(MEA)方面戲劇性地發佈雙方同時撤軍的聲明。
中國外交部並沒有證實是否同時撤軍。發言人華春瑩一開始只宣稱印度已經從多克蘭/洞朗地區撤軍,並說「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在現場記者的持續追問下,華春瑩最後才勉強補充回答稱,「鑑於現場情況已出現變化,中方將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
無論如何,中印的對峙已經消解是事實。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也將出席廈門峰會。不過作者認為,金磚國家廈門峰會作為一個早已預定要召開的國際會議,對於中印對峙的解除並非真正關鍵——除非我們認為雙方自始至終都在上演一場戲,劇本就是在峰會前突然解除對峙。
真正的情況,或許是印度想要見好就收,在中國強攻不丹,導致後者可能有更進一步的變化前,保留在國際間已經建立的「濟弱扶傾」抗中強權名聲資本,同時藉由拖延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是否出席金磚國家峰會的決定,邀請俄羅斯出面協調,增加中國的壓力。中國除了保留面子,最主要是習近平可能為了阻止十九大的政治鬥爭延燒到對峙事件,決定妥協。雙方的交換條件,很可能就是引發對峙的根源——中國在多克蘭/洞朗地區的道路建築工程。
不丹的立場變化
作者此前數度指出,印度這次在多克蘭/洞朗地區主動挑起邊界對峙的立場,主要就是中國「恃強凌弱」,侵入與不丹有所爭議的地區修築道路,引發與印度關係極為密切的不丹,要求印度出面「協助」。
如果中國不想使用武力解決對峙,唯一的可行之道就是釜底抽薪,或讓不丹要求印度撤軍,或者迫使不丹承認多克蘭/洞朗地區為中國領土。訴諸印度出兵侵犯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根本無法打擊印度出兵的依據;印度同樣可以反駁中國,宣稱多克蘭/洞朗地區為不丹領土,解放軍在其內修築道路的行為侵犯不丹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習近平在8月1日解放軍建軍九十週年的演講發出強硬訊號後,中國開始採取雙管齊下的作法。
8月2日起,外交部、國防部、駐印度大使館、《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等六個中國政府部門與官方媒體,在24小時內連續對印度發出措辭極為嚴厲與強硬的聲明,要求印度以無條件撤軍作為談判前提,塑造中國不惜一戰的氣勢,對印度施加強大的心理壓力。
在這些外部行動的「煙霧」掩護下,中國開始增強對不丹的攻勢。首先出現的是中國外交部邊海司副司長王文麗,在8月9日對來訪的印度最大媒體,半官方的「印度報業托拉斯」透露,不丹對中國政府表示,多克蘭/洞朗地區並非不丹領土,不瞭解為何印度軍隊進入該地區。
然而這項說法,與不丹外交部在6月28日對中國的外交抗議(多克蘭/洞朗為不丹領土)立場完全相反,隨即遭到印度方面的駁斥,稱不丹官方並沒有改變原先的立場。然而,儘管不丹與中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且外交及國防幾乎都受印度的「指導」,但印度防不勝防的是,中國可能對不丹施展其最拿手的銀彈攻勢——據日本媒體報導,印度官方消息坦承,在8月初得到了中國向不丹提議,願意提供包括無償援助、低利貸款、直接投資等在內,總額100億美元貸款的情報。
這些傳聞的確對印度和不丹的關係造成影響。日本媒體稱,印度外長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在8月11日與不丹外長多爾吉(Damcho Dorji)見面時,曾當面警告多爾吉,勿受中國的欺騙而背叛印度,要求不丹必須維持與其的同盟。然而後者卻含糊地宣稱,希望對峙能和平友好地解決,中印雙方都應該對結果感到滿意。
這是作為事主的小國不丹,對中印兩不得罪的立場。多爾吉的發言,既給予中國不丹正在「牽制印度」的希望,同時也沒有要求印度撤軍,或承認多克蘭/洞朗為中國領土,在堅持自身主權聲索的同時,也維護了印度出兵的立場與雙方的同盟關係,此並未讓印度陷於困境。
畢竟,當前的世界,少有國家會為了經濟利益,同意對爭議領土放棄主權聲索;此外,無論中國再怎麼強大,與不丹都隔著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但印度就在不丹門口,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地理形勢。
印度的盤算:見好就收
不丹的情勢既然可能有變,印度也必須有所警覺,在策略上跟著變化。原則上,印度主動挑起軍事對峙的主要目的,是維持其自認的南亞霸權地位,並警告中國勿利用一帶一路規劃,在南亞與印度洋地區過於進逼,須尊重印度。同時,提升印度在亞太其他國家心目中的重要性,進而具備與中國競爭亞洲領袖的地位。
與中國在多克蘭/洞朗地區開戰並非印度的目的。雖然對印度來說,該地區鄰近連接本土與東北部七個邦,寬度僅20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Siriguri Corridor),但整體戰略價值並沒有那麼高。我們應當記得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對所謂「國家鎖鑰」(key to the country)的批判性觀點:
「國家鎖鑰」的意義,僅限於如果不能攻佔它,即不敢冒險往敵人的領土推進。若將這個概念擴大為,「鎖鑰」的佔領,即等於對敵人整個國家,或相當一部份領土的支配,無疑是超越常識的故弄玄虛。
所以,除非印度確認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打算以多克蘭/洞朗作為切斷印度與東北部諸邦的聯繫的基地,進而併吞印度東北部,或是扶植東北部分離主義濃厚的邦脫離印度獨立,否則多克蘭/洞朗對印度的戰略價值,並沒有高到必須為此與中國一戰的程度,何況該地目前並非印度領土。
即使把視野從面積僅100多平方公里的多克蘭/洞朗地區放大到整個不丹,戰略局勢也未因此有著劇烈的改變:不丹並非連接不同大國勢力範圍的「通道國」(gateway),與朝鮮半島自19世紀末以來,接連引發三場區域大戰,迄今仍是影響美中關係重要區域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綿延數十年的中印邊界爭端,更不可能因為不丹而整個翻盤。
在不丹態度可能有所變化的情況下,邊界對峙見好就收,讓中國明瞭對印度的持續進逼,必將引發該國在軍事、政治,乃至貿易(印度商工部在8月9日宣布,對93種中國商品課徵反傾銷稅)的強烈反制。
俄國介入的風聲
印度反制中國對不丹攻勢,以便見好就收的另一項操作,可能是放出俄國介入的風聲。
《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在21日報導稱,官方消息表示,印度在日前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籌備會議上,印俄官員舉行了關於中印對峙的會談。印度有鑑於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方向混沌不明,而俄羅斯在今年曾成功說服中國拋棄反對立場,讓印度得以加入「核供應集團」(Nuclear Supply Group, NSG),因此正尋求俄羅斯介入邊界對峙。報導還強調,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過去半年,一直通過俄羅斯來讓中國放棄對印度的敵對立場。
中俄印三國都是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SCO)的成員,而且俄國分別與中國(1996)、印度(2000)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期待俄國出面協調中印邊界對峙,似乎是合理選擇。但事實上,這可能是極為棘手與敏感的大國權力互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領土爭端或邊界衝突中,尚不曾接受其他大國調解的個案。協調彼此與其他國家的邊界衝突,並非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內容。此外,前蘇聯在1962年10月的中印邊界戰爭前,曾對毛澤東表達支持印度之意,北京對於俄羅斯的介入可能會更加敏感。
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為了牽制中國的崛起,與印度有更多戰略合作。除了最突出的軍事層面之外,俄印兩國在去年4月的第14屆三國外長會議聯合公報中,為了自己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利益,刻意模糊中國的要求,支持南海國際化。而俄國為了阻止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落實,也刻意在2014年提出自己的「歐亞經濟聯盟」互別苗頭。
如果讓俄國協調中印邊界對峙,俄國很可能會要求徹底落實這兩年來,中俄雙方一再宣稱的,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以舒緩俄國因西方制裁而惡化的經濟情勢,和削弱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深化對中亞國家的影響力。這自然不會為中國樂見。如果中印真要相互妥協,還不如自己互相達成共識就好,不需第三國介入,以免節外生枝。
習近平的算盤:道路修築換取阻止政治鬥爭延燒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中國在這次撤軍事件的宣傳上,徹底就是以印度的主動撤軍為主,掩蓋中國極可能已停止在多克蘭/洞朗的道路修築,此一引發對峙的源由。這樣的操作,得以向中國內部,以及海外支持者形塑「勝利」的形象。而習近平願意這麼做,或許與十九大權力鬥爭有關。
金磚國家峰會與十九大的確實給與中國相當巨大的時間壓力,若習近平真如部分媒體所言仍企盼莫迪與會,勢必要與印度達成私下妥協,才能讓兩人在金磚國家峰會之前解決對峙,讓莫迪成功與會,不致讓會議失敗。
畢竟,莫迪表態願意前往廈門與會,是習近平在十九大之前,對國內進行政治宣傳的最佳「造勢」機會。多克蘭/洞朗的對峙,也給中國大肆宣揚印度迫於中國壓力,仍願意「來朝」的面子勝利。不僅對於「主場外交」的面子是一大利多,更有助於鞏固權威,離十九大的最終勝利更進一步。
然而對習近平來說,雖然他自己在建軍九十週年的講話中表現了強硬的姿態,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宣傳部門、外事單位此前的「表演」,需要弄巧成拙到讓自己在整個局勢中陷入騎虎難下之勢。
這中間還包含官媒《環球時報》的英文版,在8月5日引述上海社科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胡志勇的話,說如果印度不撤軍,解放軍會在「兩週內」清場。以及新華社製播的嘲笑印度短片,被指歧視印度而在國際間受到抨擊,導致中國形象大受打擊。
這或許暗示,十九大的政治鬥爭已經延燒到本來應該由習近平主導的中印邊界對峙,導致宣傳部門等官方單位,一再出現讓中國不能留下迴旋空間的行動,壓縮他在金磚國家峰會前解決對峙的時間。必須在談判上盡快行動,才能阻斷後續進一步發展。
此前,有媒體曾在8月初報導稱,印方在談判中要求中國把工程後撤250公尺,但中國只願意後撤100公尺。可見得道路修築工程對中國來說也根本不是絕對必要。而在這次撤軍事件中,中國無論哪個單位,從頭到尾絕口不提道路建築工程。
印度方面雖然也沒有明確提及多克蘭/洞朗地區的道路修築狀況,但其外交部在28日的第二次聲明中留下蛛絲馬跡,軟中帶硬宣稱中印都同意,歧見不應成為雙邊關係的爭端,並說印度期待在這個基礎上持續與中國交往。
不少印度媒體則引述印度官方匿名消息報導稱,中國似乎已經放棄在當地的道路建築工程。當然這還有待證實,不過似乎也暗示,中國在多克蘭/洞朗地區的道路建築工程,確實就是中印私下交易的標的。若中國果真停止道路修築,而非在當初中印爭執的後退距離上妥協,實為印度的巨大外交勝利。為了國內政治鬥爭,習近平必須在持續對峙甚至開戰,和丟裡子取面子之間,兩害取其輕。
中印戰場轉移金磚國家峰會
無論如何,中印的戰場已轉移至9月初的金磚國家峰會。但在這場峰會上,雙方各自陣地有別:中國瞄準內銷、印度看重外銷。
印度已經成功建立起自己在國際間扶助小國對抗強國名聲。9月上旬的金磚國家廈門峰會,就成為印度接下來展現這種名聲的絕佳好時機。據報導,莫迪很可能在會場上,與中國邀請來的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非洲國家領導人,舉辦場邊會議。言下之意就是打算喧賓奪主,把本來中國最重視的「主場外交」,變為自己的宣揚大會。
而從中國在28日的宣傳口徑,迅速在事發後,將原先「中印同意撤軍」的報導下架,全面統一口徑,以外交部宣稱的印度單方面撤軍,絕口不提中國動態;雙方同時撤軍的新聞則必定冠以「印度媒體報導」,顯示整個宣傳戰已經徹底轉向對內,準備為金磚國家峰會造勢。
事實上,中國自對峙爆發以來,相關報導一再著重印軍入侵中國「領土」,絕少提及多克蘭/洞朗的邊界爭議與道路修築,明顯是砲口對內的宣傳戰,的用意是塑造中共的「睿智領導」、解放軍的威武,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壓倒印度的支配強國地位形象,目的就是對內強化正當性。實際上國際間沒有這麼強硬的態度,否則也不需持續和印度舉行談判。
莫迪決定出席金磚國家峰會,昭示雙方將在廈門繼續展開各取所需的外交戰場。印度是否能如願在會上喧賓奪主,與中國競逐亞洲領袖地位,將是後續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