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原鄉電影(上):揭露中國社會醜態的「負能量」作品?
前日(18日),賈樟柯無預警宣布退出其於2017年創立的「平遙國際電影節」,引發外界議論。有別於中國其他官方色彩較為濃厚的電影節,已籌辦四屆的平遙國際電影節更具獨立性,然而賈樟柯退出後,此電影節將改由中國地方政府接手掌管。
而在台灣,即將開跑的「寧靜的長河:2020賈樟柯原鄉影展」,或能讓我們從影像內外,來看賈樟柯這些年在中國文化當中的位置,甚至可從中看到中國電影文化的變化。此影展所選取的五部作品,從賈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武》(1997)、《天注定》(2013)、《山河故人》(2015)、《江湖兒女》(2018),到最新的作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作品時間跨度長達24年。
山西汾陽出身的賈樟柯,作品幾乎都是從故鄉出發,早年奠定藝術名聲的「故鄉三部曲」——《小武》(1997)、《站台》(2000)與《任逍遙》(2002)——就是代表。或許因此,這次影展精準地以「原鄉」來命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賈樟柯不僅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出道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他對中國電影乃至文化的看法與批判,也讓他成為文化議題的意見領袖。除了前述的平遙國際電影節,他甚至也出力為家鄉籌辦呂梁文學季,2019年首次舉行的呂梁文學季,正是他籌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背景。
此外,這次影展中的《江湖兒女》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或許是賈樟柯最微妙的兩部作品。《江湖兒女》是賈樟柯山西汾陽故鄉元素的總和,《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裡又看到賈樟柯不同的故鄉詮釋,後者是否將成為賈樟柯作品題材的下一步?值得觀察。
獨立電影時代
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在中國導演的代際序列裡,即是1980年代中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1990年代開始擔任導演的一群。1990年代到2000年初期的賈樟柯可說是獨立電影導演,「故鄉三部曲」全數未能在中國公映。
1990年代是中國電影審查最嚴厲的年代,1980年代已享有藝術名聲的第五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與田壯壯,乃至1990年浮出的第六代導演都受到影響。尤其第六代導演出道之初,從張元、王小帥、婁燁等幾乎人人都有「案底」,賈樟柯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能公映是指無法在電影院放映。1990年代隨著全面市場化的發展,咖啡廳與酒吧成為新興的都市空間,大學附近的咖啡廳與酒吧成為放映電影的公共空間,時而也包括第六代導演未能公映的作品。也因此,第六代導演有一批愛好藝術電影的大學生觀眾。
除此之外,第六代導演出道之初不約而同地走了一條「國際影展」路線,其背後原因在於1990年代中國電影環境下滑,外加張藝謀、陳凱歌等在國際影展獲獎,甚至也因此得到國際資金拍片的機會。第六代導演也跟隨前行者的道路前進國際影展,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也獲得更多的拍片資源。
2001年中國加入WTO,對中國政府來說,電影層面最憂心的事情,莫過於好萊塢電影大幅進入,中國電影一蹶不振。為了扶持中國電影產業,除了透過政策變革將製作、發行與放映三個環節全數開放,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向高高在上的電影主管官員,竟會想起第六代導演並與他們進行座談,其目的是希望走在體制外的第六代導演,能走進體制內為中國電影奉獻心力。
這場對談於2002年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會後賈樟柯、婁燁與王小帥等七人發表連署聲明,提出要求開放電影審查等呼籲,這一事件也被稱為「七君子事件」。
從導演到意見領袖
這場對談之後,王小帥2001年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但在中國卻禁止公映的《十七歲的單車》,2004年易名《自行車》獲准上映。也在《自行車》的象徵性解禁之後,賈樟柯2004年的《世界》也開始得以公映,此後,除了2013年的《天注定》之外,他的作品都能上映。
2006年賈樟柯以《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賈樟柯的藝術生涯達到頂點。該年底《三峽好人》挾著金獅獎光環在中國電影院上映,不料,與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檔對抗。
賈樟柯對中國大片時代以及張藝謀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其背後原因在於,為了對抗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中國電影體制於2002年進行全面改革,開放私人資本進入製作、發行與放映三個環節。而在該年年底,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大片時代,自此,中國電影市場每年以20%、30%的驚人速度增長。
不過,賈樟柯的《世界》得以公映之後,他也注意到錢與權介入電影上映的問題。在其於2007年的訪談當中,賈樟柯特別提到政府部門與電影業之間的合謀,政府需要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亮麗數字,於是動用權力要求《英雄》上映之際,同檔期不得有好萊塢電影上映,甚至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還會介紹《英雄》拉抬聲勢。至於電影業為了賺錢,也排了很多的放映時間給《英雄》。
在賈樟柯看來,中國的大片時代說穿了只是政府透過電影票房來頌揚政績、電影業用電影來賺錢的時代,對政府與片商來說電影只不過是賺錢的工具。昔日拍過《秋菊打官司》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今日拍出的《英雄》卻歌頌極權,更是諷刺。
「在這樣一個崇拜黃金的時代,誰還關心好人」?這是賈樟柯《三峽好人》上映對陣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時,賈樟柯的喟嘆與批判。
揭露中國社會醜態
賈樟柯在金錢至上的時代裡,可說是標舉著理想與人文精神,不過,兩年之後他也小小地跌了一跤:一向從弱勢者視角出發的賈樟柯,因《二十四城記》受到議論。
這部作品,其實也是一貫的賈樟柯風格:故事講述一個國有工廠將廢棄並改建成大樓,電影透過工廠三代人的經歷,帶出人生與時代的變化與滄桑。為此,賈樟柯也做足功課,口述訪談該廠昔日的退休員工,並出版了《中國工人訪談錄:二十四城記》。
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電影的資金正出自興建大樓的華潤置地,用大型地產財團的資金來拍一個國有工廠拆遷的故事,多麼荒謬!尤其這段期間是中國各大小城市房價漲勢兇猛,小老百姓望房興嘆的時代。
賈樟柯接下來的三部作品《天注定》、《山河故人》與《江湖兒女》,重新回到他熟悉的盛產煤礦的山西為作品出發點。《天注定》以中國城鄉的幾個治安事件為背景,弔詭的是,這部作品的上映卻成為羅生門。賈樟柯曾對媒體表示該片還在一個溝通討論的過程,但一定會上映;不過,《天注定》在中國至今未曾上映。
2018年賈樟柯再成焦點,《江湖兒女》上映之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發文批判《江湖兒女》充滿負能量,就像「拿著一塊臭豆腐往大眾鼻子底下杵,非要我們習慣且欣賞那種特殊的臭味」。
胡錫進的看法,很能代表中國類似政治立場的民族主義者。在他們眼中,賈樟柯等電影藝術電影工作者都以揭露「中國社會醜態」的題材在西方影展得獎,2009年引發注目的暢銷書《中國不高興》,便持這樣的立場。有趣的是,之所以需要胡錫進發文批判,恐怕也表示中國還是存在一批秉持人文精神的賈粉之故。
▍下篇:
賈樟柯原鄉電影(下):《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與「故鄉再現」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