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讓孩子「以動物為師」——德國動植物園的遊戲哲理
世界上有許多優質動物園,歷史最悠久的有英國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的動物園、柏林動物園、慕尼黑動物園、新加坡動物園,以及這一篇要介紹的「威廉瑪動植物園(Wilhelma Zoological-Botanical Gardens)」。
整個威廉碼園區的遊戲設施規劃,對照了各種不同生物的天賦能力,將不同動物區域的巧思嵌入在動植物園的空間設計中,這也是我的孩子在斯圖加這一個工業城市陪家人出差時,認為最好玩的一日。
連結「生態」和「兒童」的動植物園
一進到園區入口,就有一個孩子高度的互動告示牌,說明園內會有「十個不同動物能力」的遊戲區域:大象、袋鼠、鴕鳥、黑熊、羚羊、猩猩、兔子、猴子、蜥蜴和松鼠。孩子可以選擇去這個「兒童世界(Kinder Welt)玩耍挑戰,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拿到一本導覽手冊,裡頭寫著兒童世界的每個動物主題能力和自己體能狀況的對照。
我們去的時間點是冬天,閉館時間是傍晚四點,也許是因為我們來自熱帶國家,在戶外活動的體感很凍、婦人小孩腳程很慢,加上許多區域選在冬天人潮少時重設整修,我們又在有暖氣的附設餐廳吃午餐,並在遊戲區玩了很久,所以只有朝聖幾處。
但是,即使如此,對於這樣嘗試連結「生態」和「兒童」的園區規劃,仍感到驚嘆。如此,讓孩子知道人類不是什麼萬物之靈,不用以上看下的角度去憐憫園區動物,因為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我們,其實有太多能力和動物相差太多。這個動植物園讓我們「以自然為鏡、以動物為師」,想像背後規劃和設計深埋的哲理,我的內心已經崇拜不已。
提到餐廳,讓我稱讚一下動植物園附設餐廳的食物有多用心。因為動物園是許多家庭帶孩子來的地方,所以食材都是使用「有機」食材,絕不是薯條、披薩等速食,餐具則是讓孩子使用陶瓷、金屬和玻璃等真實且溫潤的材質,而不是塑膠或一次性使用餐具。
餐廳中的遊戲區雖然很幼齡,但用餐過程中,因為聽見脫鞋區域仍有人穿鞋在玩,我不小心關注到了一組特殊兒童被老師和志工帶來玩,兩個身材壯碩的大男孩,在嬰幼兒的滑梯上穿著鞋,笨拙地溜下,又逆向而上。
過程中,沒有一個媽媽、阿嬤或阿公,投以任何異樣目光,因為大家內心知道,他們真的需要這樣大肆地玩耍,而真正很幼齡的嬰兒,則被溫柔輕悄地帶到遊戲區的別處繼續玩,一般幼童則是自己慢慢地移轉到另一角落的小屋子或遊戲桌。餐廳中的暖氣很強,我內心感受到的暖意,卻比暖氣還強。
重視孩子的情緒基礎需求
各遊戲區域的設計都很有意思:袋鼠的能力是「彈跳」,每個孩子都在彈跳床盡情地跳,不意外地,所有孩子都需要家長喊老半天才喊得走;猴子,則是「上肢擺盪」的能力,但遊戲區在整修,於是我們轉去一旁的綜合型遊戲區,有穿鑽、有搖搖、有攀爬,還有樹屋,也讓孩子感受了猴子的能力。
鴕鳥的能力,是「飛奔快跑」,遊戲區內有一個計時器可以按,頭上有秒數顯示器可以看,讓孩子互相競賽;而黑熊的能力,除了「伸屈身體」和「攀爬」之外,還有一個可愛的蜜蜂窩,代表熊愛吃的食物。在這裡,一個德國媽媽一直鼓勵他略顯害怕的女兒,跟我的孩子一起勇敢攀爬,但是,這一位德國媽媽沒有展現虎媽的姿態,反而是溫柔地鼓勵孩子嘗試,並且在女兒最後還是決定放棄的同時,擁抱他,並且輕聲地安慰著略顯沮喪且開始要哭泣的她。
在我們對德國教養的刻板印象中,可能會認為德國親職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理性層面,然而事實上,他們對於孩子的基礎需求,可不會因為過於理性而忽略。
在許多歐美的教養文章中,我們讀到兒時的基礎需求如「情緒」,若不能被照顧者或教育者辨識、理解、聆聽、陪伴和給予認同,就會在成年時期造成身心狀況。例如,不被允許有負面情緒的孩子,未來很有可能即便在最親暱的家人朋友面前,都必須隱藏自己的脆弱;負面情緒出現卻被照顧者否定或忽略的孩子,則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是不正常的。
另外,若孩子的某種情緒出現,但照顧者或教育者沒有辨識出來,同時又因為對方和自己是不同情緒表達和處理方式的性格,無法理解聆聽、沒有能力陪伴,甚至擔心自身情緒和權威會被影響,因而無法對此情緒抒發的過程「給予認同」,並在情緒過程之後,導向更有益於孩子本身的調節做法或應對心態,這種狀況則可能會讓孩子誤解「自己必須毫無瑕疵,才會被認可」,而長出「害怕犯錯」或「過度完美」的性格。
在遊戲和活動的面向上,當照顧者和教育者一直催促或要求孩子,一定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遊戲最正確的玩法,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不值得多花一點時間給自己嘗試和試錯。
回到我們的探索行程,要到松鼠區的途中,經過一大片松樹森林,沿途有一些幼齡適用的木頭裝置,有質感又可愛,像是幾顆大型松果,可以給孩子爬。松鼠的能力,是不管在低處高處都能「輕巧平衡」,而這裡是孩子的最愛,許多孩子一直樂此不疲地挑戰,身邊的大人,就靜靜地、微笑地在一旁觀看,當孩子之間有互動時,也用微笑和極少的話語幫助溝通,沒有緊繃、沒有責罵、沒有規定怎麼玩耍,只有等待,我感受到的是一個和硬體環境一樣舒適的文化氛圍。
共養文化、友善氛圍和共融精神
除了遊戲空間,整個園區都跟倫敦、柏林、慕尼黑和新加坡的規劃相似,非常用心地照顧動物身心,一定會給動物足夠的活動空間,甚至刻意安排動物的遊戲裝置,盡可能符合動物在其原生棲地原有的需求,設計出趨近於動物天賦的生活和遊戲。
例如老虎、獅子會有晃動的高掛圓球,讓他們可以在偌大的範圍內跳、撲、抓貌似獵物的遊具。我內心不免一驚,這應該就是缺乏原生生活的動物的「職能治療」,而身在都市化環境的我們,不也正在如此豢養著我們的孩子?
在這樣寓教於樂的場域裡,反而少不了圖文告示或是互動裝置。遊戲區域之外的地方,也會看到許多以「有趣互動」方式呈現的教育圖文或裝置。像是深海電鰻邊游邊放電時,頂上電表會立刻顯示是多少伏特的安排,就讓每一個參觀的民眾包括我和孩子三人,在深海電鰻的這一個水箱櫃前面,張嘴掉著下巴,看了至少十分鐘以上。我們對於難以理解的深海電鰻放電能力,雖然無法體感感受(也不想體感感受吧?),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這一天的參訪之中,當媽媽的我,大部分時間都輕鬆自在愉快,唯一感受到緊迫而催促孩子,就只有在閉館廣播要關門時。但是,沒想到在地的民眾,卻都從容優雅地慢慢帶孩子往外走,工作人員也都會微笑和孩子道別,看到這副景象,我也就輕鬆隨性地慢下步伐,孩子也微笑著用他們的短短小腿慢慢移動。
能有餘裕親切對待孩子的工作人員,我相信除了個人特質、熱愛孩子之外,一定也被動植物園珍貴地給予合理的勞動待遇和福利,讓他們可以把「愛」不只是當作口號,還能因為自身已經豐厚,而給予每一個不同家庭和背景的孩子,一次又一次體感友善的服務。
德國斯圖加威廉瑪動植物園的旅程,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寫全家的歐洲際遇,但我相信這些應該就是除了硬體設施之外,我們身在台灣的親子最企求的「軟體」:共養文化、友善氛圍和共融精神吧?
- 文: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國際學研事務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