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暉/讓孩子冒險,不是恐龍家長,而是培養韌性 | 特公盟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謝宜暉/讓孩子冒險,不是恐龍家長,而是培養韌性

圖為台中市府挑選31座公園設置磨石子溜滑梯,底部也設置了沙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台中市府挑選31座公園設置磨石子溜滑梯,底部也設置了沙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可以摸這個!髒髒!
你再脫鞋子我們就回家了!
不要爬那麼高,太危險了!快下來!

在遊戲場上,這些話是不是讓你覺得耳熟呢?身為照顧者的你,也曾說過這些話嗎?

身為照顧者,我們難免會擔心孩子遇到危險,害怕孩子受傷。因此,我們讓孩子遠離車水馬龍的馬路,遠離充滿未知的廢棄空地,來到相對安全的公園裡。我們期盼,公園裡的花草樹木,能夠彌補這些都市孩子遠離自然的遺憾;公園裡的遊戲場,能夠讓他們安全快樂地運動和遊戲。

然而,公園裡的花草不能摘,樹不能爬,土不能玩,都市孩子對植物的認識,終究只能停在觀賞而已。遊戲場裡的遊具雖然寫著「限6-12歲使用」,但低矮的程度卻連4、5歲的孩子都失去了興趣。

英國遊戲倡議者Peter Heseltine說過:「我們讓遊戲場變得如此無聊,以致於任何有自尊心的孩子都會到其他地方去玩——也就是那些通常比較有趣也比較危險的地方」。我們如此害怕孩子受傷,於是千方百計把遊戲場弄得百分百安全,放了一堆禁止標示;我們還深怕自己做得不夠,所以在遊戲場上,時不時還會聽見大人此起彼落的指導和喝斥。

部分願意放手讓孩子嘗試不同玩法與挑戰的照顧者,甚至會被指責為恐龍家長,放任孩子為所欲為。但其實讓孩子能夠自由遊戲和適度冒險,並非是讓孩子「任性」,而是要培養孩子的「韌性」。

圖為雙溪國小的山林冒險特色課程,學生須學會爬樹,攝於2016年。 圖/雙溪國小提供
圖為雙溪國小的山林冒險特色課程,學生須學會爬樹,攝於2016年。 圖/雙溪國小提供

「冒險」能培養孩子的韌性

什麼是韌性(resilience)?根據Togage與Fredrickson的定義,韌性是一種能夠從負面情緒經驗中振作起來的能力,也是一種能在不斷改變要求的壓力經驗中彈性應變的能力,就像我們常說的「百折不撓」「越挫越勇」。

Ginsburg與Jablow列出了組成韌性的七個C,分別是:能力(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關係(connection)、品格(character)、貢獻(contribution)、應對(coping)和控制(control)。這些韌性的「成分」關係密切、相輔相成,幫助我們建構出具有復原能力的人格。

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Karen Reivich博士在《韌性的要素》(The Resilience Factor)中,也提出韌性的七大要素,包括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樂觀(optimism)、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同理心(empathy)、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與建立關係(reaching out)。

本文嘗試探討兒童在遊戲中的冒險行為與上述要素之間的關係,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兒童遊戲中適當的風險對於培養韌性的必要性。

1. 能力培養:

讓孩子在遊戲中遭遇適度的風險,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進而培養出面對風險、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爬樹為例,孩子喜歡爬樹,但樹是自然生長的,很難符合遊具的安全標準,因此一定有潛在的風險,而最明顯的風險,就是孩子可能會從樹上掉下來。然而,我們就應該因此禁止孩子爬樹嗎?

撇開爬樹的眾多好處,如接觸自然、促進五感發展等不談,如果我們願意認真觀察孩子爬樹的過程,就會發現,每個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害怕程度,來決定要爬什麼樹、要爬到多高、要怎麼爬,還有什麼時候需要幫忙。

孩子們在爬樹過程中會不斷嘗試,第一次可能先爬到這麼高,第二次就會再往上一點;這次成功從比較多節點的地方爬上去,下一次就會試著從支點比較少的地方挑戰自己。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見,在整個過程中,孩子所習得的能力,不只是體能與肢體協調上的發展,還包括專注力,面對困難時的判斷力和決策力,以及有效處理狀況的能力。

2. 情緒調節:

在遊戲風險中的孩子會面臨挑戰與不確定性,而這些經驗將會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應對壓力與挫折。

譬如幼小的孩子第一次踏上搖晃的吊橋時,或許會因為害怕而退縮哭鬧,如果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支持和適當的引導,讓他願意嘗試,在每一次的嘗試中,不論他能做到多少,都是在挑戰自己的恐懼和環境的壓力。

如果嘗試失敗,孩子所學習到的是如何面對挫折的情緒——經過適當的引導,他們將能夠注意到自己在挫折時的想法和反應,並了解到哪些對情況沒有幫助,學習去改變想法或調整情緒。

如果嘗試成功,孩子則能從克服困難的經驗中,學習到這些行為與決策的有效性,理解自己擁有一定的控制權。這種自信心與能力,會幫助他在未來遇到逆境時,比較不會感到沮喪和無助,而會試著用行動來改變情況。

另一方面,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是有效的,並且能夠幫助他度過逆境,那麼,未來他在遇到挫折或壓力時,就會比較能夠控制自己負面情緒和衝動,不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公園裡大部分遊具都排除6歲以上兒童,學齡後兒童無處可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園裡大部分遊具都排除6歲以上兒童,學齡後兒童無處可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3. 人格發展:

正如正向心理學的始祖Martin Seligman博士在《教孩子學習樂觀》一書中提到:

孩子探險越多就會有越多的征服經驗。……他不冒險,不探看,也就沒有征服的經驗。缺乏征服的經驗加強了他的恐懼感,也更使他動彈不得。相反的,如果孩子覺得快樂和有安全感,他就會去探險。這會使他開心,也因此會產生更多的探險和征服。

當孩子在風險中培養出能力,並且在風險經驗中獲得克服困難的經驗後,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將會更有自信,也會更容易感到快樂和安全感。在對事情的看法上,也比較不會感到無助,相對地培養出較正面樂觀的人生觀。

4. 社會連結:

遊戲本來就是兒童學習社交技巧的途徑。在具有風險與挑戰性的遊戲中,我們更容易看到孩子之間的互助及彼此合作解決問題的行為。

澳洲遊戲場設計師Simone Bliss就曾在2018年的特色共融遊戲場研討會中提到,Pod Playground以橡實為主題的冒險遊具,不只為孩子帶來體能上的挑戰,也包含了社交互動的功能。她在現場觀察到,成功挑戰遊具的孩子,會從旁幫忙及鼓勵比較膽小或能力不夠的孩子。這顯示出在挑戰的遊戲環境下,兒童會發揮同理心,並願意分享自身的經驗,去幫助別人。

另一方面,在與其他人(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一起想辦法克服遊戲挑戰的過程中,兒童會學習到如何獲得幫助或幫助別人的方法,累積合作與社交經驗,培養對人際關係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這些正面的印象,能夠幫助他們未來在遇到困境時,知道怎麼尋求幫助,也更願意接受社群的幫助及支持。

小結

近幾年,全台各地有越來越多特色公園與具挑戰性的遊具,試圖為孩子打造出富有冒險性的遊戲環境,來支持他們身心發展的需求。而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盡情探索,支持並理解冒險是他們學習成長的一部分。

遊戲場之母,景觀設計師兼兒童權利的倡導者艾倫夫人(Lady Allen of Hurtwood)說過:「寧願手臂骨折,也不要心靈受損」。孩子受一點傷並不可怕,只有學會在跌倒時如何爬起來,才能在人生的逆境中學會堅強面對。

圖為新竹市兒童藝術節,9項大型遊具供孩子免費玩樂,攝於2019年4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新竹市兒童藝術節,9項大型遊具供孩子免費玩樂,攝於2019年4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謝宜暉。「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史丹佛大學雙碩士。曾任職科技業,目前為全職媽媽,兼職翻譯。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