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爭奪戰(六):疫苗製造大國印度,救得了自己嗎? | 徐子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冠疫苗爭奪戰(六):疫苗製造大國印度,救得了自己嗎?

四月以來,印度出現了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目前錄得最高紀錄為單日40萬多人確診,患者總數已超過兩千萬。圖為新德里一處疫情死者的火葬場。 圖/路透社
四月以來,印度出現了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目前錄得最高紀錄為單日40萬多人確診,患者總數已超過兩千萬。圖為新德里一處疫情死者的火葬場。 圖/路透社

四月以來,印度出現了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目前錄得最高紀錄為單日40萬多人確診,患者總數已超過兩千萬。目前印度面臨醫療資源不足、醫院體系瀕臨崩潰邊緣,死亡率急速上升,陷入人道主義危機。

世界各國已陸續提供協助,包括競爭對手的中國與宿敵巴基斯坦都伸出援手,但由於印度幅員廣大,且檢驗能量低下,有專家預測實際染疫人數可能是政府公布的數倍到十倍。照現在病患增長幅度,印度不久後恐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災區。

堪稱毀滅性的第二波疫情可謂突如其來,讓印度措手不及。事實上,印度在疫情剛爆發時,實施了兩個多月的嚴格封鎖,跟著逐月解封,成功地平緩感染曲線,死亡率也處於極低水平。那麼,究竟發生了甚麼導致如今疫情失控呢?

第一層原因:鬆懈後的大規模群聚

對照歐美陸續傳出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印度初期防疫經驗讓莫迪政府一度獲得民間讚譽,有政客甚至宣稱印度已戰勝本次肺炎大流行。還有研究人員指出,政府對德里、清奈等城市居民抽檢,發現許多人都有抗體,代表曾被感染痊癒,因此認為印度已度過最嚴重的時期,可能接近群體免疫。

或許是這種樂觀情緒使然,首波疫情過後,印度人民似乎有點放鬆警惕,疏於維持社交距離與戴上口罩。近幾個月來,印度各地時常可見大批人群聚集,舉行宗教慶典、婚禮等活動,如四月大壺節(Kumbh Mela)有數十萬人到恆河沐浴,疫情爆發後政府也只能要求朝聖者上網登錄並居家隔離,防疫與追蹤效果可想而知。

從三月起,印度也迎來部分聯邦院(即印度國會的上議院)、人民院(即印度下議院)以及地方議會的選舉季節。為求勝選,各黨紛紛動員造勢,總理莫迪更是不戴口罩頻頻現身拉票,從西孟加拉邦到馬哈拉施特拉邦,擁擠無防護的人群顯然成為病毒傳播的載體。諷刺的是,疫情似乎也對選舉結果造成影響,莫迪與其所屬的人民黨(BJP)也在關鍵邦遭遇了挫敗

從結果論,莫迪政府為了挽救經濟,允許恢復購物中心、運動賽事等運作,又為了政治與宗教考量,舉行大規模政治活動,都可說是為疫情推波助瀾。然而,使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還有更深層的因素,即是印度的社會與制度。

四月大壺節(Kumbh Mela)有數十萬人到恆河沐浴。 圖/美聯社
四月大壺節(Kumbh Mela)有數十萬人到恆河沐浴。 圖/美聯社
3月起的選舉季節,各黨紛紛動員造勢,總理莫迪也頻頻現身拉票。 圖/歐新社
3月起的選舉季節,各黨紛紛動員造勢,總理莫迪也頻頻現身拉票。 圖/歐新社

第二層原因:變異、官僚、醫療與疫苗短缺

去年十月,印度確認出現變種病毒(B.1.617),這種新病毒又出現了兩種突變(E484K和L452R),肆虐了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而最早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體也在旁遮普邦等地迅速傳播。這些變種病毒可能減低抗體的免疫力或疫苗的效力,被認為是第二波疫情爆發的主因之一

為了監控變異,印度政府成立特別小組,但缺乏病毒測試和基因測序能力,僅對不到1%的陽性樣本進行檢測。無法系統性地收集數據,又限於少數政府授權人員才可使用資料,卻得出「大流行處於最後階段」的結論,許多病理科學家因此聯名建議莫迪政府擴大資助研究並釋出數據,避免官僚主義誤國。

另外,第二波疫情死亡率攀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院的設備與服務能量不足。去年第一波疫情期間,政府智庫就已提出報告,警示醫療體系有嚴重缺陷,如:呼吸器和人口比例為4萬比13億。在未來幾周內,印度可能需要50萬張ICU病床,但目前只有9萬張,這會讓許多人無法得到妥當的照料而致死。

去年至今,莫迪政府雖然嘗試改革印度的基礎衛生建設,但效率仍舊不彰。像是本來預計要在印度各地建立162個變壓吸附(PSA)製氧廠,迄今只有33個。有批評指出進度落後是因為使用PSA製氧獲利較低,既得利益者更偏好購買鋼瓶氧氣;衛生主管機關則表示已加快腳步建設,希望五月底前可達標。

最為外界詬病的,應屬印度的疫苗接種速度不如預期。到五月初,政府為約1.6億人提供了第一劑疫苗,總數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因印度人口太多,整體覆蓋率只有將近10%。當疫情告急,莫迪政府下令開放給所有成年人注射,使疫苗供給更加吃緊,不少醫院的庫存業已用盡。

變種病毒可能減低抗體的免疫力或疫苗的效力,被認為是第二波疫情爆發的主因之一。 圖/路透社
變種病毒可能減低抗體的免疫力或疫苗的效力,被認為是第二波疫情爆發的主因之一。 圖/路透社
到五月初,政府為約1.6億人提供了第一劑疫苗,總數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因印度人口太多,整體覆蓋率只有將近10%。 圖/法新社
到五月初,政府為約1.6億人提供了第一劑疫苗,總數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因印度人口太多,整體覆蓋率只有將近10%。 圖/法新社

牽一髮動全身的全球疫苗供應鏈

疫苗短缺讓莫迪政府飽受批評,要知道,印度向來是疫苗製造大國。著名的印度血清研究所(SII)和牛津大學/阿斯利康合作,推出名為Covishield的疫苗,這其實就是AZ疫苗的印度版本,供本地使用。SII也是阿斯利康最大的合作夥伴,雙方預計生產10億劑,分發給印度、COVAX成員與英國等國。

對莫迪政府來說,出口疫苗是印度國力的象徵,稱其為「疫苗友誼」(Vaccine Friendship)政策。到目前為止,印度已經對阿根廷等數十國以援助或合約方式,輸出了6,600萬劑疫苗。然而當疫情失控,莫迪政府面臨國內龐大的壓力,雖然沒有明言宣布停止疫苗出口,但已要求SII等廠商全力滿足國內需求。

這裡也可看出印度製造的隱憂。在全球疫情緊繃的關鍵時期,SII曾表示每月將生產1億劑提供全球所需,但今年一月份製藥工廠發生意外大火,讓產量一度降低到6,000萬,現在雖已恢復到7,000萬,仍趕不上印度的第二波疫情。

除了SII之外,印度還有第二家國產疫苗,即是巴拉特 (Bharat)生技製造的Covaxin疫苗,今年1月獲得了緊急許可使用,每個月的產量大概有1,200多萬劑。為了增加疫苗生產,莫迪政府聲稱將投入6億美元給SII和巴拉特,希望能達到7月份2.5億人接種的目標。

兩相比較,Covishield採用阿斯利康技術,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Covaxin則是傳統的滅活病毒,兩者都不必像Moderna等mRNA疫苗需要極低溫冷藏,適合冷藏設備不足的印度。雖然有人質疑疫苗的安全與效力,但根據印度科學家表示,初步研究證明,這兩種疫苗都足以對抗變種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Covishield與Covaxin雖是印度製造,不過部分材料——像是細胞培養液、生物反應器等——仍需靠國外供應,特別是美國。川普政府時期,美國為搶先製造疫苗,限制多種原料出口,拜登上後仍蕭規曹隨。直到印度爆發疫情,莫迪向拜登求援,要求開放出口,拜登已承諾協助,也不排除捐贈疫苗的可能。

由於國產疫苗供應不足,莫迪政府不得不考慮引進外國疫苗,目前以擁有本地夥伴關係的廠商為優先。如俄羅斯的Sputnik V和印度藥廠合作,預計未來將有8.5億劑的年產量,莫迪政府已批准於五月初進口,準備開始接種。其他藥廠如強生、輝瑞也都在洽談條件,可望獲得緊急授權使用。

即使如此,疫苗與氧氣等醫療設備仍舊短缺,短期內很難扭轉。另一個致命的問題是,當疫苗到位,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必須同時完成,像是注射地區和接種人群的分配,之前的接種計畫可謂失敗。

小結

印度第二波疫情迄今看不到結束,有專家因此預測,恐怕難逃第三波的命運。莫迪政府的失誤,不僅可能會讓執政的BJP失去政權,更影響到印度與QUAD(即由由美國、日本、澳洲、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的戰略。

因為QUAD領導人峰會之後,四國領袖同意合作擴大全球疫苗供應,由美國和日本資助印度製造疫苗,澳洲將疫苗分發到東南亞。如今印度暫停出口,其他國家將被迫等待或轉向尋求其他供應者(如俄羅斯或中國),印度也恐再度錯失成為第三世界領袖的良機。

圖為印度血清研究所(SII)實驗室內的疫苗。 美聯社
圖為印度血清研究所(SII)實驗室內的疫苗。 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