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材上限蓋牌?面對爭議,不該以「民眾權益」一筆勾消
過去台灣有許多的「自費醫材」,號稱能比健保所給付的品項提供更佳的療效,或帶來額外的健康益處,雖然價格較高,但也能獲得健保部分給付。
例如,心肌梗塞的病人需要「冠狀動脈支架」來重新恢復心臟的血液供應,證據指出在支架內部塗上特別的藥物能夠降低血管再度堵塞的機會。由於成本較高、價格也較貴,健保體恤民眾,若選擇了較昂貴的「塗藥支架」,健保一樣幫忙出一部份,民眾需要負擔的費用便從原價變為「補差額」,不因經濟因素錯失優質醫材。
然而爭議之處在於,各間醫院對於同一類型、廠牌、品項的產品,同樣的差額自費醫材,在不同醫院可能要付出差異甚大的金額。根據《報導者》的自費醫材專題指出,一項「陶瓷人工髖關節」在A醫院的自費差額價是B醫院的34倍,更有多達105項醫材,不同醫院的報價落差高於兩萬元。
出現這樣的現象有許多原因,光是醫院議價能力不同,就可能導致售價差異,但總之習慣「買貴退差價」的民眾對此現象感到不滿。健保署順勢於今年6月初推出新政策,將調查各醫院實際上採購醫材花了多少錢,參考該價格訂出收費上限,確保民眾不會再有「買貴」的感覺。詎料,此舉卻引發醫界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幾乎導致民進黨的執政危機。
自費醫材上限為何爭議?
回顧各界輿論爭議,大致上分為兩個層面:
- 實體面:台灣健保價格已經以廉價聞名世界,若再設立醫材價格天花板,恐怕讓新興科技更加排斥台灣市場,現有的醫材也可能因獲利限縮而不再供應。
- 程序面:政策擬定過程未諮詢專業團體意見,幾次會議紀錄未見公開呈現,預告至實施期間過短,未能允許醫界表達意見。
上述兩個面向的問題,在洋溢明星光環的陳時中部長力挽狂瀾之下,似有所轉機。衛福部火速定調政策暫緩,並由部長主持會議,邀集專科醫學會代表與當紅醫界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讓眾人暢所欲言,並且在事後於衛福部網頁另闢專區公開會議逐字記錄,一瞬間所有資訊乍似見光,令人期待這是否能夠成為某種突破實驗,打開未來醫界基層參與健保政策的轉機。
無奈上述的操作終究是表演意味濃厚,意見溝通之門並未就此開啟,而議題熱度也隨著其他火紅新聞的湧現而消散。8月中旬,《報導者》透漏健保署長所描述的些許改革方向,《聯合報》亦指出健保署已與各專科醫學會開過會議,會議過程有「共識」但需等衛福部公告;隨即衛福部在8月24日頒布新政策,宣布9月1日起實施新版的醫材價格規範,最遲在9月30日以前各醫療院所須完成價格調整。
最會溝通 vs. 民眾權益
新版的規定為何?過去健保署的方案(簡稱舊制)直接訂出上限值,該上限值較許多醫療院所現行收費都還低,有極高比例醫材需降價。而新版的「極端值」管理方案(下稱新制)則針對各類醫材售價最貴前幾名予以規範,但從「PR值」多少起算是「極端」,在不同類型的醫材有不同的決議,從60%至90%皆有,而前面所提到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極端值訂定至今尚無共識。
實質面上,新制醫材價格規範僅剔除高於同儕特別多的售價,對現有產業衝擊較小,但依然為人詬病,認為同樣是設立「天花板」而換湯不換藥,阻礙醫材精進,恐怕導致低價劣質醫材充斥市場。
醫療市場絕無透明、資訊完全公開的可能,民眾對於使用需求度、醫材優劣的了解,不管如何透過資訊公開、網站界面改善,都無法弭平資訊不對等。但為了這樣的市場失靈,是否就應設立價格天花板?台灣的其他昂貴產品為何不用受此待遇?這牽涉到基本的信仰問題,一時之間恐怕難以爭論。
但回頭看最初的「實質面」與「程序面」爭議,聲稱「最會溝通」的政府與官員,是否善盡誠意,希望問題獲得圓滿解決?從外界觀察起來,恐怕不是這麼一回事。
首先,政府迄今並未以說帖、記者會或其他過去曾善用的說文解字方式,完整回應醫界對於醫療品質下降、醫療專業廉價的疑慮,面對種種質疑一蓋以「民眾權益」一筆帶過,更缺乏從產業界出發的衝擊影響評估。
程序面上,雖然牽涉相關之專科醫學會確實在近兩個月時間受邀參加政府會議,但會議時間、參與人員、協商結論卻未見公開,到底專科醫學會答應了什麼條件、交換了什麼利益或蒙受什麼壓力,外界未能得知。
再者,對於外界質疑最多的「極端值」定義,很明顯不同醫材領域有不同的設定,這些數字究竟為何?究竟如何擬訂?健保署三緘其口,學會低調處理,過去這兩個月政府在公共溝通上所歷經的慘烈教訓,看來並沒有讓誰真正反省到。
執政不能僅靠陰德值
醫材問題發展至今日,專科醫學會未持強烈理由堅定反對,醫界意見領袖亦未如前一波兇猛反撲,態勢明顯,再無翻案之可能。但行文至此,筆者依然要提醒政府,民進黨執政至今,新一輪的衛政官員表現亮眼,尤其面臨疫情作為不俗,先前限制醫事人員出國的怨氣也在補助辦法、防疫獎金等政策之下有所消解。
然而,即便累積種種「陰德值」老本,但事實上並不耐久,隨著一次次的爭議事件形塑民眾看待執政黨的方式與角度,等待日後再次爆發,直接衝擊執政正當性。而專科醫學會如今三緘其口,來日若看風向不對,再以受害者之姿出面指責政府帶頭壓榨專業,陳時中部長、李伯璋署長,又有誰真正站在你們這一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