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軍售的玄機?台中飛彈基地啟用,與西太平洋陸基反艦飛彈部署潮
近日媒體報導,國軍在台中興建的大型飛彈基地已完工啟用,台灣自製的陸基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已完成戰備,同時國防部計畫提出高達兩千多億的的飛彈量產特別預算,來強化國軍的源頭打擊與防禦能力。
雖然目前這筆特別預算的詳細內容還不清楚,但一般認為可能會包括增程型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與增程型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等。特別是增程型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射程高達400公里,應該已在2020年完成作戰評測,近期量產的可能性較高。若採陸基部署,能讓國軍的制海能力向外大幅延伸,徹底封鎖台灣周邊海域,並攻擊中國沿岸的攻台艦艇集結區。
美國陸基反艦系統成功擊射與未來布局
無獨有偶地,在近期美軍所舉行的2021年大規模全球演習(LSE2021)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夏威夷的飛彈試射場,試射了一款新型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阻絕系統(Nmesis)」,成功擊中160公里外的一艘靶船。
這款陸基反艦系統採用挪威康斯堡防衛暨航太公司(KDA)研發的海軍打擊飛彈(NSM),以兩枚一組的方式,安裝在奧希科什防衛公司(Oshkosh Defense)生產的無人聯合輕型戰術載具(JLTV)上。可由遠端遙控發射,避免人員曝露於危險中。
次音速的海軍打擊飛彈最大射程可達180公里以上,具備匿蹤能力與先進導引系統,已被選為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的下一代反艦飛彈。美國空軍則以海軍打擊飛彈為基礎,研發可由F-35戰機發射的空射版聯合打擊飛彈(JSM)。海軍打擊飛彈雖然以反艦為主,但也具備一定的攻陸能力,能設定上百個路線轉折參考點,讓飛彈在飛行時可以依需求改變路線,降低被攔截的可能性。在擊中目標前的最後階段,還能進入超低空飛行模式,並以不規模飛行來擺脫艦上或地面上的近迫防禦系統,好增加攻擊成功率。
美國海軍為艦艇配備新型反艦飛彈,這個部分理所當然,但以兩棲登陸作戰為主的海軍陸戰隊,也發展陸基反艦飛彈系統,就比較令人難以理解了。簡單來說,美國海軍陸戰隊認為未來的戰場在西太平洋,特別是大陸棚內的南海海域。這片淺水區充斥著小型珊瑚礁島,甚至是人造島嶼,傳統上以大型艦隊壓境,進行正規兩棲登陸的作戰方式,在這裡派不上用場。
另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配備能垂直起降的F-35B戰機,與飛行速度更快的MV-22傾斜旋翼運輸機後,直接從空中進行奪島作戰的能力大增。美國海軍陸戰隊因此發展出一套長程空中機動奪島戰術,稱之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
這種以空中火力壓制、快速機降奪島的作戰方式,必須以強大的火力來確保敵方的地面部隊與海上艦隊難以反擊。前者可以利用空襲、砲兵火力壓制與海軍陸戰隊員的快速推進來解決,後者就必須依靠陸基反艦飛彈系統了。
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上的飛彈部署
由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強調所佔領的目標,可以立刻用來當成攻擊下一個敵方島嶼的「前進基地」,迅速控制一連串島嶼。如果這些島嶼上都能馬上部署射程達180公里以上的反艦飛彈系統,就能建立起一條封鎖線,牽制敵方的海上艦隊,這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新作戰目標。西太平洋上這種大小島嶼星羅棋布的特點,構成了島鏈,彼此距離有限,成為戰術運用上的特點。
日本的西南諸島從九州一路綿延到台灣東北方,自衛隊過去就已在部分島嶼配備88式陸基型反艦飛彈,後來進一步將更先進的12式陸基型反艦飛彈,部署到奄美大島、沖繩島與宮古島。未來還計畫將12式陸基反艦飛彈的射程從200公里提升至400公里,並進駐更靠近台灣的石垣島。日本此舉除了能強化西南諸島的防衛能力,未來12式陸基型反艦飛彈的射程,已可封鎖任何想要穿越西南諸島的海上艦隊。
美國海軍陸戰隊、日本自衛隊與台灣海軍,都不約而同地發展射程更長、性能更好的陸基反艦飛彈系統,並不是巧合。這是面對中國軍力快速發展,海軍艦隊已構成巨大威脅下,最為有效且成本最低的反制方式。美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艦隊,但整體的艦艇數量已落後於解放軍,再加上西太平洋距離美國本土較遠,卻在中國的家門口,讓解放軍擁有地利之便。美國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除了計畫以無人艦艇來彌補數量上的劣勢,也積極讓空軍與海軍陸戰隊發展制海武器,並試圖強化第一島鏈的反艦能力。
美國對台軍售飛彈系統,台灣的下一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解禁了之前嚴格管制的關鍵飛彈技術,讓台灣得以獲得協助,使各型飛彈的射程更上一層樓。除了發展出增程型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與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外,還可能一併嘉惠了增程型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與天劍二C型中程空對空飛彈。
同時,美國還進一步同意出售台灣爭取很久的空射型SLAM-ER空對地飛彈,與出人意表的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前者可以讓台灣空軍攻擊中國沿岸的重要軍事基地,後者則能加強嚇阻中國的攻台艦隊。
不過,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卻是爭議比較大的一項軍購案,最主要的原因有二個。一是台灣本身也在發展機動型的陸基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與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負責操作這些飛彈的海鋒大隊,還是近年來少數擴編的國軍作戰單位。另外再採購類似的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不止有重複投資之嫌,還有預算排擠的問題。其次,台灣原本希望買的是RGM-84Q-4 Block II+ ER,不只性能更好,射程更遠,還能搭配也將出售給台灣的MQ-9B無人機,但美國最後決定出售的卻是較舊型的RGM-84L-4 BlockII,令人頗為失望。
雖然說舊型的RGM-84L-4 BlockII單價較低,讓一次採購400枚飛彈、100輛發射車與25輛雷達射控車的台灣壓力較小。但舊型的魚叉反艦飛彈性能並沒有大幅超越國軍現有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甚至射程與終端攻擊速度還比不上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而引發許多質疑的聲音。
平心而論,美國售台的這批陸基魚叉反艦飛彈系統,仍有其可取之處,畢竟美製系統的目標獲取能力與軍規的全球定位系統,是目前國造武器系統較難以超越的。但若從美國全面強化第一島鏈反艦能力的目標來看,美國此舉實在過於保守。
此時出售舊型的RGM-84L-4 BlockII給台灣,雖然就某個層面上來說,可以立刻補足台灣所急缺的反艦能力,確保能殲滅一定比例的解放軍艦隊,使其難以達成攻台的作戰目標。但RGM-84L-4 BlockII的嚇阻力,當然還是比不上最新型的反艦飛彈系統。
不過,因為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美國對台灣的軍售,往往有許多玄機,在宣布時使用較舊的型號,以避免政治衝擊,但真正交付時的武器系統又是另外一回事。最好的例子就是F-16 A/B Block 20,雖然看似A/B型的舊戰機,卻有接近C/D型的空戰能力。所以國軍或許應該繼續努力爭取,在目前的情勢下,不一定完全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