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角力:中俄兩國的北極戰略與美國的反制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寒冰角力:中俄兩國的北極戰略與美國的反制

圖為隸屬俄羅斯北方艦隊的烏斯季諾夫元帥號飛彈巡洋艦。 圖/美聯社
圖為隸屬俄羅斯北方艦隊的烏斯季諾夫元帥號飛彈巡洋艦。 圖/美聯社

遠在俄烏戰爭爆發的許多年前,俄羅斯就已積極向北極圈發展。原因在於地球暖化,極地冰層消融,過去被堅冰所覆蓋的地區,變成能開發的處女地。北極圈內蘊藏的大量礦產資源,成為俄羅斯覬覦的目標。

冰層面積大幅縮小的北極圈,航道開放的時間變的更長,讓船隻能從亞洲,向北通過白令海峽,直接橫越北冰洋,抵達北大西洋。這條新路線能縮短航行時間,節省燃料,極富經濟價值。國土位置偏北的俄羅斯,視氣候變遷的危機為轉機,在北極圈積極擴展勢力,成為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

俄羅斯在北極圈的戰略部署

過去俄羅斯擁有四大軍區,為了統籌向北極圈進軍的任務,在2014年先將西部軍區裡的北方艦隊獨立出來,進行擴編,並提升位階為「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Northern Fleet Joint Strategic Command)。

北方艦隊原本就是俄羅斯四大艦隊中,編制最大、戰力最強的海軍艦隊,在冷戰時期除了負責保護俄羅斯北方綿長的領海與海岸線,也要防禦來自更北方的威脅。因為地球是圓的,在北極圈的另一側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加拿大與當時仍屬丹麥的格陵蘭,雙方隔著北極冰原,在空中與水下頻繁角力。

北方艦隊提升到戰略司令部的位階後,轄區擴大到包括俄羅斯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Arkhangelsk Oblast),與位於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上的莫曼斯克州(Murmansk Oblast)。這兩個地區包圍著白海(White sea),讓這片海域成為俄羅斯的內海,是北方艦隊極重要的演訓區域。

北方艦隊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級巡防艦上的官兵正在準備執行任務。 圖/美聯社
北方艦隊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級巡防艦上的官兵正在準備執行任務。 圖/美聯社

此外還有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東邊的涅涅茨自治區(Nenets Autonomous Okrug),這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濱臨戰略地位重要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與喀拉海(Kara Sea)。位於內陸的科米共和國(Komi Republic)則是腹地,擁有不少支援設施,再加上北冰洋上的諸多小型島嶼,讓這個戰略司令部的轄區,甚至大於南方與西方軍區。

很明顯地,俄羅斯希望將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打造成經略北極圈的前進基地。不只接收了多批新型艦艇,還編入大量戰機與防空單位,組成第45航空與防空軍(45th Air and Air Defense Army)。並先後啟用多個前蘇聯時代的廢棄

空軍基地,進駐MiG-31攔截機、MiG-29多用途戰機、Su-24戰鬥轟炸機等各式軍機,還在北部沿岸與北冰洋上的島嶼,設立新陣地,部署S-300/S-400等防空飛彈,以延伸保護範圍。Tu-95與Tu-160長程戰略轟炸機也不時出現在科拉半島,參與聯合演訓,甚至飛越北冰洋,逼近阿拉斯加的周邊空域,進行戰略巡弋,展現俄羅斯的空中打擊力量。

在地面部隊方面,除了原本隸屬於北方艦隊的岸防與警衛單位,還新增兩個獨立步兵旅,包括第80北極摩托化步兵旅(80th Arctic Motor Rifle Brigade)與另一個第200獨立摩托化步兵旅(200th Separate Motor Rifle Brigade)。這兩個輕型步兵旅都接受過雪地、冰原的作戰訓練,專長在酷寒環境中執行任務,並與支援單位共同編成第14軍(14th Army Corps)。再加上曾參與多場戰事、類似於海軍陸戰隊的第61海軍步兵旅(61st Naval Infantry Brigade),一起組成了俄羅斯在北極圈的地面攻擊部隊。

在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的擴編逐步完成後,俄羅斯於2021年正式將這個戰略司令部升格為軍區。當時俄羅斯已在緊鑼密鼓為入侵烏克蘭做準備,意圖同時向北、向南擴張,並利用經濟與軍事合作條約拉攏白俄羅斯,打算重建前蘇聯版圖。

第80北極摩托化步兵旅士兵在莫曼斯克州進行演訓。 圖/美聯社
第80北極摩托化步兵旅士兵在莫曼斯克州進行演訓。 圖/美聯社

但俄烏戰爭的結果不如預期,俄羅斯向南發展的計畫失敗,在烏克蘭的抵抗下,難以全面控制黑海。原本一直採取中立政策的芬蘭與瑞典,宣布加入北約,也讓波羅的海成為北約內海。向南、向西都受挫的俄羅斯,未來很可能轉而向北、向東發展,加強對北極圈的經營,並利用新航道通往亞洲,進一步與中國結盟合作。

中國前進北極,與俄國攜手合作

中國則很早就對北極產生興趣,主要的目的包括科學研究、能源礦產、擴展航道與軍事利益。早在1996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已申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並在接下來以科學研究為名,在北極圈內開設工作站。但中國的科學研究,很可能包括測繪周邊航道與研究極地氣候,以掌握在北極圈內活動的所需情報。

為了支援前進極地的任務,中國還於1993年從烏克蘭購入雪龍號破冰船,並在2013年完成民間貨輪穿越北冰洋,航行至北大西洋的嘗試,最後成功抵達荷蘭的鹿特丹港,證明這條航道的確可行,較傳統的航線整整縮短了半個月的時間,節省大筆費用。

俄羅斯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後,受到第一波的經濟制裁。為了突破國際封鎖,表態希望與中國加強合作,還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希望搭上中國剛剛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雙方一拍即合,中國的民間貨輪進一步擴大利用北冰洋航道,中國的海軍艦隊也在2015年首度出現在白令海峽,並開始籌建二艘272型破冰船,分別是海冰722與海冰723。隨後中國在2018年第一次發表「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宣誓參與北極事務的國家戰略,雖然強調目的是要保護環境,維持北極的和平穩定,但野心已昭然若揭。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國家全面抵制俄羅斯的能源產品,北溪天然氣管線也遭不明破壞。原本多數輸出到歐洲國家的俄羅斯能源產品,開始轉而運往亞洲地區,但要橫越西伯利亞廣大的凍原,運輸不易,這代表北冰洋的航線,將會更為重要。而中國近年來在東南亞與印度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並不算順利,「冰上絲綢之路」對中國的誘惑將會更大。

中國在2018年提出由「一帶一路」延伸出來的「冰上絲綢之路」計畫。圖為中國的「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在北極探勘。 圖/新華社
中國在2018年提出由「一帶一路」延伸出來的「冰上絲綢之路」計畫。圖為中國的「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在北極探勘。 圖/新華社

再加上中國之前宣稱已與俄羅斯建立無上限的夥伴關係,雙方艦隊在2022年進行多次聯合巡弋,都說明中、俄兩國的合作關係將會提升。共同開發北極圈的資源,建立從歐洲到亞洲的新航道,將是中、俄兩國共同反制美國圍堵的策略。

面對這樣的情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也早有警覺。在2018年所舉行的三叉戟(Trident Juncture 18)演習,不只選在靠近北極圈的挪威海舉行,還首度邀請非北約國家的瑞典與芬蘭參加。總共動員五萬多名士兵,31國參加,出動高達250架戰機與65艘軍艦,是冷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之一。

美軍派出的杜魯門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還先進入北極圈,再繞到挪威海參演。而挪威所主辦的「冷冽回擊」(Cold Response)演習,則從2006年開始,每兩年的冬季舉行一次,以訓練北約國家軍隊在寒帶地區作戰的能力。

除此之外,美國還把過去長期部署在阿拉斯加與太平洋地區的陸軍第25步兵師拆分,將原本的第一、第四旅級戰鬥隊(BCT),編成第11空降師。這支輕型步兵師,臂章上同時擁有「空降」(Airborne)與「北極」(Arctic)的字樣,未來將負責極地作戰。不過因為來自北極的威脅,沒有那麼緊急迫切,也導致美國對於極地作戰的準備,並不夠充分。

圖為杜魯門號航空母艦。 圖/美聯社
圖為杜魯門號航空母艦。 圖/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就曾公開批評,美國現在只有兩艘老舊的破冰船,難以與俄羅斯在極地競爭。為此川普曾在2020年以備忘錄的形式,要求評估增建大型破冰船的可能性,美國海岸巡邏隊也在四十多年以後,首度訂購大型破冰船,但仍難以在短時間內追上俄羅斯。

透過對北極圈的經營,將勢力擴展到亞太地區,並活絡極北邊疆與遠東地區的經濟,本來就是俄羅斯的長期國策。俄羅斯在俄烏戰爭的失利,中國受美國的各方圍堵,已讓俄羅斯與中國走在一起。未來俄羅斯在西太平洋的活動,可能會顯著增加,甚至影響到台海情勢。

在2022年時,俄羅斯的光榮級巡洋艦瓦良格號(RFS Varyag),伴隨另一艘無畏級驅逐艦、補給艦與救難艦,罕見經過台灣東部外海,恐怕就是一個徵兆。俄羅斯與中國的例行聯合演習,也首度在靠近台灣的東海海域舉行,台灣有必要留意接下來的發展。

圖為2021年中俄海軍軍演中,出現在東海的中俄船艦。 圖/美聯社
圖為2021年中俄海軍軍演中,出現在東海的中俄船艦。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