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履帶型自走砲的主流潛力軍:馳騁俄烏戰場的輪型自走砲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替代履帶型自走砲的主流潛力軍:馳騁俄烏戰場的輪型自走砲

烏克蘭軍隊使用凱薩輪型自走砲射擊俄羅斯陣地。 圖/美聯社
烏克蘭軍隊使用凱薩輪型自走砲射擊俄羅斯陣地。 圖/美聯社

俄烏戰爭在陷入漫長的對峙後,雙方在烏東、烏南等戰場展開了陣地戰,砲兵成為雙方攻防的重要關鍵。在背後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不只先後提供了多款拖曳式榴砲、履帶型自走砲與多管火箭系統,還包括近年來受到許多國家青睞的輪型自走砲。

特別是法國所研發生產的凱薩(CAESAR)輪型自走砲,表現最為亮眼。不只法國多次援贈,丹麥也決定將之前採購的凱薩輪型自走砲,先運交給烏克蘭,以補強前線火力。與傳統的拖曳式榴砲或履帶型自走砲相比,輪型自走砲擁有許多特點,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主流之一。

輪型自走砲:卡車搭載榴砲的高機動性結合

以凱薩輪型自走砲為例,採用一門符合北約規格的52倍徑155公釐榴砲,安裝在戰術輪型卡車的後方車斗位置。與履帶型自走砲不同,凱薩輪型自走砲並沒有砲塔,砲班下車後,於車體外側操作榴砲。

凱薩輪型自走砲擁有非常先進的射控系統,整合了GPS、彈道計算機、導航儀、砲口測速雷達與資料鏈,在抵達作戰地點後,訓練有素的砲班只需要一分多鐘,就可放下駐鋤,並完成射擊準備。車上還配備半自動的輔助彈藥裝填系統,讓每分鐘的射速能提高到六至八發,在射擊完畢後,也可快速轉移陣地,以提高生存率。

從凱薩輪型自走砲的操作模式,可以發現輪型自走砲兼顧了傳統拖曳式榴砲與履帶型自走砲的優點。採用一般輪型卡車,而不是昂貴複雜的履帶系統,讓輪型自走砲的底盤結構較為簡單;開放式的設計,又比裝甲砲塔便宜許多。

烏克蘭軍隊採用凱薩輪型自走砲攻擊俄羅斯陣地。 圖/美聯社
烏克蘭軍隊採用凱薩輪型自走砲攻擊俄羅斯陣地。 圖/美聯社

不只擁有自走砲的機動性,在採用現代化的射控系統與新型的高倍徑砲管後,整體的作戰能力,可媲美履帶型自走砲,造價與維持費用卻便宜許多。因此除了法國與丹麥外,還有泰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印尼選擇採購凱薩輪型自走砲,來替換舊有的火砲系統。

也因為底盤結構較為簡單,凱薩輪型自走砲能依使用國家的不同需求,更換輪型載具。如法國原本使用6x6的輪型卡車,丹麥卻選擇了越野與防護能力都更好的8x8輪型卡車。即使是丹麥的版本,重量也只有三十噸左右,法國的版本甚至不到十八噸。不只能用運輸機空運,還可在一般公路系統上高速移動,非常迅速便捷,在部署上充滿優勢。除了配備一般砲兵單位外,更適合快速反應部隊使用,能在第一時間運抵戰場,提供充沛的火力支援。這些優點讓輪型自走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國家都已投入研發類似的火砲系統。

但輪型自走砲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最大的問題當然是缺乏裝甲防護,砲班在車體的外側操作,等於曝露在危險之中。不只要提防敵方火砲或小口徑武器的威脅,萬一遇到生化武器或核彈攻擊,將瞬間癱瘓,失去作戰能力。但新型的履帶型自走砲,多數配備封閉式砲塔,擁有核生化過濾系統,能持續作戰或安全撤離戰場。此外履帶型自走砲在越野能力上,也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在公路系統不發達或已經被破壞的戰場環境中,輪型自走砲的活動範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履帶型自走砲則無此問題。

2018年11月,凱薩輪型自走砲向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段的村落開火。 圖/維基共享
2018年11月,凱薩輪型自走砲向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段的村落開火。 圖/維基共享

不斷提升與改良的輪型自走砲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輪型自走砲都採用開放式設計,捷克的DANA系列與斯洛伐克的Zuzana系列輪型自走砲,就採封閉式砲塔。其實這兩者系出同源,在斯洛伐克從捷克獨立出來之前,當時捷克所研發的152mm SpGH DANA,採用蘇聯規格的152公釐榴砲,安裝在自製的8x8載重卡車上。

除了砲塔外,車身也具備一定的裝甲保護,讓這款輪型自走砲擁有較佳的安全性。砲塔的位置設計在車身中央,可加強車體的穩定性,並配備自動填裝系統來提升射速,極為優秀的性能,讓這款輪型自走砲受到很大的好評。

在捷克與斯洛伐克分家後,兩國都以152mm SpGH DANA為基礎,開發新的輪型自走砲。捷克的DANA系列一開始先換裝新型的152公釐榴砲,隨後又採用符合北約規格的155公釐榴砲,並強化動力,配備新型射控系統與更可靠的自動填裝系統。在2021年還推出重新設計並擁有更洗練外型的DITA,整體性能大幅度提升。

捷克所研發的152mm SpGH DANA,採用蘇聯規格的152公釐榴砲,安裝在自製的8x8載重卡車上。圖為152mm SpGH DANA。 圖/維基共享
捷克所研發的152mm SpGH DANA,採用蘇聯規格的152公釐榴砲,安裝在自製的8x8載重卡車上。圖為152mm SpGH DANA。 圖/維基共享

斯洛伐克的Zuzana系列一樣換裝了155公釐榴砲,並推出多個衍生型。俄烏戰爭爆發後,斯洛伐克先捐贈了八輛新型的Zuzana 2,烏克蘭也向斯洛伐克緊急訂購24輛。德國、丹麥與挪威則計畫採購這款自走砲,送交給烏克蘭抗敵,其性能可說受到很大的肯定 。

德國的RCH 155輪型自走砲還更進一步,除了擁有封閉式的遙控砲塔,並不使用輪型卡車做為載具,反而選擇德國與荷蘭聯合開發的拳師輪型多用途裝甲車做為底盤。這款8x8的裝甲車,防護性能當然比一般的輪型卡車更好,但在輪型裝甲車上安裝大型砲塔,還配備52倍徑的155公釐榴砲,讓RCH 155的外型與一般的輪型自走砲非常不同。不過其優異的性能,正與瑞典、挪威聯合研發的弓箭手(Archer)輪型自走砲,競爭瑞士的訂單。瑞士陸軍計畫採購新的輪型自走砲,以取代老舊的美製M109 KAWEST自走砲。

瑞士陸軍過去採購了數批的M109A1與M109A2,後來進行性能提升,統一稱之為M109 KAWEST。目前這批履帶型自走砲,已瀕臨使用壽限,瑞士陸軍在評估後,決定以輪型自走砲來取代。這種利用輪型自走砲來取代履帶型自走砲的方向,並非只有瑞士陸軍,法國陸軍也取消升級現役的履帶型自走砲,改採購凱薩輪型自走砲,未來還可能追加採購,以替換傳統的拖曳式榴砲。日本陸上自衛隊則剛剛換裝全新的19式輪型自走砲,以汰除老舊的美製M110A2履帶型自走砲,未來還可能擴大換裝的範圍。

瑞士陸軍過去採購了數批的M109A1與M109A2,後來進行性能提升,統一稱之為M109 KAWEST。圖為瑞士M109 KAWEST。 圖/維基共享
瑞士陸軍過去採購了數批的M109A1與M109A2,後來進行性能提升,統一稱之為M109 KAWEST。圖為瑞士M109 KAWEST。 圖/維基共享

輪型自走砲可能是台灣的未來?

雖然輪型自走砲現階段仍無法全面取代履帶型自走砲,而拖曳式榴砲在價格方面也佔有極大優勢,但輪型自走砲還在不斷發展,擁有極大的潛力。如在槍械火砲領域頗負盛名的捷克,剛剛推出外型極具科技感的Morana自走砲,除了全面強化車體的防護,並擁有先進的射控與偵察系統,可操作無人機獲得敵方座標並修正彈著。弓箭手輪型自走砲則發展出整合式的遙控砲塔,除了能自動快速填裝,砲班乘員在裝甲保護的駕駛艙內,就能進行射擊,而且先進的射控系統與多款履帶型自走砲相比,也毫不遜色。

台灣原本計畫引進M109A6自走砲,卻胎死腹中,雖然改為增購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但多數的看法都認為,多管火箭系統還是難以取代傳統砲兵的地位。國軍現役的M109A2/A5性能早已跟不上時代,更早服役的M110A2還面臨壽限壓力,此外還有大批老舊的拖曳式榴砲,缺乏現代化的接戰能力。整體來說,國軍的砲兵部隊,改革的腳步極為緩慢,武器系統陳舊。在義務役的役期延長為一年後,將編成更多守備部隊,每個旅都需要一個砲兵營,可能被迫使用火力不足又落伍的火砲系統,難以發揮戰力。

輪型自走砲或許可以做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除了暫時取代國軍沒有辦法買到的M109A6自走砲,讓老舊的履帶型自走砲先退役,也能汰換已不堪使用的部份拖曳式榴砲。過去中科院曾展出過自行設計的輪型自走砲,不過整套系統還不成熟,或許可以考慮尋求外援。近年來台灣與部份中歐、東歐國家的關係升溫,媒體報導捷克曾到中科院簡報過155公釐的DANA輪型自走砲,也傳出計畫引進波蘭的120公釐迫擊砲。國軍應積極爭取技術合作的機會,發展國造輪型自走砲系統,供砲兵部隊使用,以解燃眉之急。

台灣原本計畫引進M109A6自走砲,卻胎死腹中。圖為M109A6自走砲。 圖/維基共享
台灣原本計畫引進M109A6自走砲,卻胎死腹中。圖為M109A6自走砲。 圖/維基共享

圖為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 圖/美聯社
圖為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