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國際護師節,然後呢?白衣天使背後看不見的勞動待遇與代價 | 廖郁雯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歡慶國際護師節,然後呢?白衣天使背後看不見的勞動待遇與代價

圖為去年10月,台北榮總在中正紀念堂開設BNT疫苗施打站,加派10名護理師到現場分裝、標記,每日協助稀釋853瓶BNT疫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去年10月,台北榮總在中正紀念堂開設BNT疫苗施打站,加派10名護理師到現場分裝、標記,每日協助稀釋853瓶BNT疫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COVID-19疫情從今(2022)年4月中開始急速升溫,5月12日國際護師節前夕,各大連鎖超商、手搖飲料店紛紛祭出飲品買一送一優惠,跨黨派的立委也召開記者會,獻花給護理師代表,表達感謝之意。然而,除了溫馨、充滿小確幸的活動以外,兩天前(5月10日)五大醫療工會齊聚指揮中心門口抗議,反映醫護被當成「得來速」、醫院內人力不足、輕重症未妥善分流以及護病比負擔過重等問題。

許多電影、電視節目、課本、小說,甚至是童書——無論是影視娛樂作品或正式出版書籍,都樂於將護理人員無私奉獻、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一面呈現給閱聽者,導致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對護理職業有著白衣天使熱心助人的既定印象,甚至在就醫時會認為細心、耐心地照護服務是理所應當。在近年民間團體倡議與這兩年新冠病毒肆虐之下,越來越多人看到護理人員的勞動情形,也漸漸有實地採訪護理人員工作辛酸或甘苦談的影視作品專題報導

大部分的勞工反應自己的困境時,常常會面臨到「這是不是你個人的能力問題?」、「你是不是對主管有怨言?」等質疑。當個別勞工好不容易集結成工會組織,發動網路問卷調查來證明自己遇到了系統性、制度面的問題,往往又會被管理階層或政府單位質疑調查或統計的信效度。

跨黨派立委召開記者會,獻花給護理師代表,表達感謝之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跨黨派立委召開記者會,獻花給護理師代表,表達感謝之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4月底,台灣最高學術殿堂——中央研究院中的社會學研究所,與台大出版中心聯合出版《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一書,以精實的學術研究,證實了醫療體系中存在性別不平等與近年來醫療工會團體的諸多訴求有邏輯且有科學根據。

紮實蒐集台灣醫護的工作處境

作者張晉芬研究員於1989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政治大學與台北大學任教後,於中研院專注研究勞動社會學、女性就業與薪資及社會階層化等領域至今。她在自序中提到,本書資料蒐集及相關經費主要來自行政院科技部計畫,共同主持人為盧孳艷教授。盧孳艷教授因SARS疫情期間有感於護理人員待遇不公、防疫津貼太低等問題,在2004年成立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而後成立台灣護理產業工會,長期關注護理人員勞動權益與護病比議題。

兩位計畫主持人的背景與專業互相搭配,透過質化訪談與量化分析,以極少見、大規模且十分嚴謹的問卷普查,研究台灣公、私立醫院中,3500名女性護理人員、250名女醫師及600名男醫師的工作結構、收入、工作對家庭的衝突、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建構台灣醫護人員的勞動圖像。作者在首章說明理論架構,也帶讀者了解勞動的性別意涵,從醫護職業的性別標籤、情緒勞動與同值同酬的概念,到職場暴力與霸凌的樣態。

圖為一名男子接受護理師注射COVID-19疫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一名男子接受護理師注射COVID-19疫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工時不會讓醫護的工作CP值越高!

相較於工時、休假、職業安全衛生或退休金制度,據我觀察,「薪資」往往是大多數人最在意但又最忌諱公開談論、分享的勞動條件,更遑論探討同領域不同職類間、同職類不同性別間的薪資差距。本書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一般民間組織或工會相當難取得的資料,就是第三章分析有哪些因素影響著醫護人員的收入。作者透過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指標以及參考豐富的國外文獻訂定問卷題目,也用許多清楚的統計圖表呈現調查結果。

書中列出醫護薪資的次數分配圖,並歸納幾個造成薪資差異重要因素,包含年資、任職於公立或私立機構,服務於內、外科或門診、行政部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明確指出——

工作時數的長短對於收入沒有顯著性的影響。換句話說,醫護人員的長工時勞動並沒有如之前的假設,得到相對應的回報。

醫護人員的長工時勞動並沒有如之前的假設,得到相對應的回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醫護人員的長工時勞動並沒有如之前的假設,得到相對應的回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往勞工團體主張調降工時的時候,常會面臨到一種說法是:「你不要阻止我加班的權利,加班越多賺越多!」在面對這類「不要阻止我賺錢!」的論述時,我們只好回過頭強調,長工時會造成身心健康危害,來作為一個爭取勞權的優先價值(比起讓勞工有選擇一直加班的權利)。不過,讀到此書,我十分慶幸終於有近期的大型量化研究表示:

非預期的加班次數對於收入並沒有顯著影響。長工時或高強度工作對於收入的影響並不顯著,顯示醫護人員的勞動並未獲得應有的補償。

作者也在第五章的結論提醒,依據大法官釋字第785號解釋,今年11月底以前,各政府單位必須檢討消防、醫療、及警察的輪休制度必須顧及勞動者的健康權。作者期許這個釋憲案,能夠為醫護人員的長工時及輪休制度帶來實質改善。

長工時或高強度工作對於收入的影響並不顯著,顯示醫護人員的勞動並未獲得應有的補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工時或高強度工作對於收入的影響並不顯著,顯示醫護人員的勞動並未獲得應有的補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別讓性別不平等成為堵住尊嚴勞動之路的巨石

作者在最終章說明本書貢獻時,寫道:「在收入分析納入同值同酬、在分析角色衝突時檢驗情緒勞動的影響,將自評健康狀態視為個人的勞動代價,並同時考慮加入工作對家庭衝突及暴力經驗等影響,應皆是台灣勞動研究的初次嘗試。」

作者在每一章節解釋上述的研究結果時,都會逐一比較醫師和護理人員之間的差異,更會特別從性別觀點上去分析、指出性別不平等的現況。但筆者之所以在本文幾乎不簡介此書針對性別上的敘述,是不希望斷章取義珍貴的研究成果,以避免讀者讀到本篇文章時對特定的職類或性別產生過多的負面情感。

作者在研究中強調,在醫護的勞動過程中需要「照顧與安撫」。然而,不論對於醫師或護理人員,這樣的工作特質不會為他們帶來實質好處,投入程度越深,報酬反而越低。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今年1月的報告顯示,2020年投入長期照顧服務人力以女性為主,各類型長照機構的女性人力超過八成,而2021年台灣的護理師高達96.2%是女性。未來需要具備「照顧與安撫」特質的工作只會多不會少,我們有理由必須盡速改善醫護人員、長照人員的勞動處境。

平等是社會民主的價值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努力弭平勞動中的性別不平等,可以幫助我們邁向更自由、更民主的社會。

未來需要具備「照顧與安撫」特質的工作只會多不會少,我們有理由必須盡速改善醫護人員、長照人員的勞動處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未來需要具備「照顧與安撫」特質的工作只會多不會少,我們有理由必須盡速改善醫護人員、長照人員的勞動處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