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引起醫護眾怒:放寬新冠肺炎專責病房「護病比」錯了嗎? | 廖郁雯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指揮中心引起醫護眾怒:放寬新冠肺炎專責病房「護病比」錯了嗎?

疫情影響下,醫療資源緊繃,讓醫護人員壓力倍增,多個醫師工日前要求指揮中心正視護病比及人力配置等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影響下,醫療資源緊繃,讓醫護人員壓力倍增,多個醫師工日前要求指揮中心正視護病比及人力配置等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週指揮中心發函各大醫院,為使醫院人力彈性調整,醫學中心新冠肺炎專責病房護病比自較為嚴謹的1:5,放寬至尚無疫情時的1:9。此舉引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號召1500名醫護及民眾連署反對,臺大醫院企業工會聲明稿更痛批,放寬護病比政策相當於政府批准更高的死亡率。昨(25)日傍晚陳時中部長緊急召開護理人員座談會,會後宣布各層級醫院專責病房護病比將以1:5為原則,1:7為上限,兒童專責病房護理師津貼再加碼。

「血汗、過勞」並不專屬於醫療產業,而是許多行業普遍發生的情形。疫情期間醫護人員進入專責病房工作也可請領每人每日(班)一萬元的防疫獎金,比起觀光、餐飲、服務業等失業率飆升、二度就業困難狀況,收入至少相對穩定、支撐家庭開銷無虞。

究竟,護病比和一般民眾的就醫與健康權有何關聯?工會要求嚴守專責病房護病比1:5有哪些學術或實務論述支持?有國家級衛生福利政策智庫之稱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又如何看待護病比的政策問題?本文將為讀者說明這些問題。

「血汗、過勞」並不專屬於醫療產業,而是許多行業普遍發生的情形。示意圖。 圖/法新社
「血汗、過勞」並不專屬於醫療產業,而是許多行業普遍發生的情形。示意圖。 圖/法新社

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名病人,病人死亡率上升7%

2002年,一份美國賓州的大型研究調查,168間成人綜合型醫院的護理人員配置與病人死亡率、護理人員倦怠和工作滿意度相關性探討,自醫院回收護理人員填寫的有效問卷數超過五千份,調查顯示,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會使病人死亡率增加7%,令病人搶救無效機率亦增加7%。

2011年,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有研究發現,護理人力不足、超時工作與住院患者死亡率相關。如果護理人員連續工作超過八小時,會使住院病人死亡風險提高2%。

2014年,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也刊登橫跨歐洲九個國家、三百家醫院及兩萬六千名護理人員的大型調查,研究結果也指出,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名患者,手術患者在入院後30天內死亡的可能性會增加7%。

2016年9月,台灣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出版的雙周刊當中,護理部主任許麗珠在〈護理品質才是王道〉一文中強調,該院依照住院病人入院目的及不同的嚴重度,分析所需的護理照護工時,至今已完成四次的調查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我們的護理直接照護工時;每24小時中,分配給每一位病人照護達到四個小時,以這樣的工時換算人力,平均一個護理人員照護五個病人是合宜的護病比,才能確保病人照護品質與安全。

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會使病人死亡率增加7%,令病人搶救無效機率亦增加7%。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護理人員每多照顧一個病人,會使病人死亡率增加7%,令病人搶救無效機率亦增加7%。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爽不要做啊!聘新人來上班不就好了嗎?

對病患而言,護病比和照護品質的直接關聯性已有上述的學術證實,但護理人員的護病比又是如何影響留任率、離職率?對病患的照護品質又是如何造成影響?

2012年,日本三名學者於《日本看護研究學會期刊》共同發表不同護病比照護工作下,對日本護理人員壓力、疲倦與留任意願影響研究。調查對象為15間急性醫院普通病房的全職護理人員,回收有效問卷868份。結果指出,相比護病比1:10的組別,護病比1:7護理師的工作壓力和累積疲勞程度較低,且留任意願更大。

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在2018年11月於香港舉行亞洲護理人力論壇暨亞洲護理學會聯盟會議。會議中,澳洲雪梨科技大學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兼任教授James Buchan表示,護理師離職會造成醫院更大的成本損失,除了增加留任者的工作負荷、使工作條件變差,更會影響照護品質。

在台灣大多數醫院,護理人員在職期間會被要求繼續通過「臨床專業進階制度」,概念類似住院醫師考取不同專科成為該專科的主治醫師。在制度設計上,依據臨床工作年資及專業能力分為N、N1至N4五個階段。N4認證的護理人員為臨床工作滿四年,能執行重症病人整理護理,同時有教學與行政能力,N1認證的護理人員為臨床經驗滿一年,可執行病人基本照護。

也就是說,在醫療機構當中,新進人員沒有舊員工的即戰力,訓練一名有重症照護能力的護理人員,需花費兩至四年不等的時間。一旦面臨護理人員離職,重新招募或訓練一名新的人力,不僅醫院管理者要需要付出時間成本,更仰賴科部或單位內有經驗的學長姐付出額外的心力領導與教學,新到職者也可能因不熟悉流程而導致業務延遲或出錯。

在醫療機構當中,新進人員沒有舊員工的即戰力,訓練一名有重症照護能力的護理人員,需花費兩至四年不等的時間。示意圖。 圖/路透社
在醫療機構當中,新進人員沒有舊員工的即戰力,訓練一名有重症照護能力的護理人員,需花費兩至四年不等的時間。示意圖。 圖/路透社

現行護病比政策欠缺什麼?未來願景又是什麼?

目前根據《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規定,針對不同層級的醫院,訂有全日平均護病比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違者將依《醫療法》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現行標準長期受到基層護理人員詬病,原因是同一間醫院的不同病房(急性病房、安寧緩和病房等)與班別(日班、小夜班及大夜班)其照護業務與負擔不同,將這些不同屬性病房及班別的護病比平均下來,只會讓帳面上有好看的數字。

舉例來說,只要全日平均護病比達標,即使一名護理師在大夜班照顧超過二十名患者,也無法檢舉醫院違法設置護理人力。此外,臺灣護理產業工會2020年也透過製作懶人包批評,醫療機構違法的罰鍰比起聘請一名護理人員的成本,一年大約低22萬新台幣左右,這樣的罰則根本形同虛設。

參照國際經驗,美國加州在2004年施行的法案,即針對不同屬性的病房如開刀房、產房、急診、加護病房、兒科、精神科等立法規範不同的護病比,且都控制在1:6以內,並設置完善的監督與監測機制以求落實法規;澳洲維多利亞州在2019年2月通過實施《安全護病比修正法案》(Safe Patient Care [Nurse to Patient and Midwife to Patient Ratios] Amendment Bill 2018),當中也針對不同層級醫院、不同病房屬性、不同照護強度,將三班的護病比詳細立法規範,分階段實施至今。

依照現行法規,只要全日平均護病比達標,即使一名護理師在大夜班照顧超過二十名患者,也無法檢舉醫院違法設置護理人力。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依照現行法規,只要全日平均護病比達標,即使一名護理師在大夜班照顧超過二十名患者,也無法檢舉醫院違法設置護理人力。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細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年1月發布的《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報告,在政策建言中寫道,若要建構優質的護理職場,必須朝向降低護病比及護理人員離職率兩大目標前進。國衛院報告提到,經過護理相關公、學會及專家學者商議後,提出中程目標為2025年將三班護病比立法規範,延續目前依據不同醫院層級,訂定不同班別的護病比,如下表所示:

醫院層級現行規範
全日護病比
2025年三班護病比入法
日班小夜班大夜班
醫學中心1:91:71:81:10
區域醫院1:121:71:91:11
地區醫院1:151:91:111:13
▲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年1月)

可惜的是,這份名為「前瞻策略規劃」的報告,策略上並未列出未來不同屬性的病房,也應設立不同的護病比標準。在監測護病比與落實護病比的監督機制方面亦未有任何強化的具體作法,也僅僅宣傳現有的政策工具,包含透過健保監測護病比與廣泛推廣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

醫療工會反對指揮中心放寬專責病房護病比的抗議行動,是在阻礙防疫政策的佈局與發展嗎?我相信,提升護理人員留任率、促進醫療品質,兩者都是執政者和抗爭者的共同期待。隨著台灣老年人口將於2025年超過兩成,往後也許還有未知、新興的全球傳染性疾病,護理人力需求量必然呈現不減反增的趨勢。

指揮中心除了短期、應急式地加碼防疫津貼與研議照服員協助護理師的做法之外,如何有效解決「有空床、沒人力」的問題?如何讓醫療機構有動機增加聘僱員額,也應從長計議。全面盤點政策優劣,才能做到真正的前瞻規劃,進而永續護理人力,為國民的健康做出貢獻。

圖為2018年通過《勞基法》修正草案中,將輪班制換班的最低間隔休息時間從11小時縮為8小時,10多個基層護理師產業工會上午到衛福部抗議,要求維持11小時的輪班間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2018年通過《勞基法》修正草案中,將輪班制換班的最低間隔休息時間從11小時縮為8小時,10多個基層護理師產業工會上午到衛福部抗議,要求維持11小時的輪班間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