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降級後,給醫護人員的一封信:起身而行才能真正解決勞權問題
多虧有全民的共同努力,以及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台灣三級警戒自七月下旬降級。許多縣市紛紛恢復餐廳內用,室內集會也漸漸放寬辦理,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更在近日發表「東奧疫情得獎理論」,指出台灣的精準防疫與提升得獎率有關聯。不可否認的是,疫情之下的功臣之一就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然而,今年六月底卻有調查指出,受到疫情期間爆量的工作壓力與醫療暴力事件頻傳的影響,導致過半數的醫護在疫情之後有離職打算,更有高達75%的醫護人員期待直接的薪資補償措施。
多數勞工,包含醫護人員在內,對於改善職場環境沒有太大的熱忱。「不爽不要做」向來是勞資權力不對等的狀態之下,勞工不得已的選擇。有防疫作戰經驗的醫護人員若離職,新進人員培訓、進入狀況也需時間,對於醫療體系來說莫不是一大損失,如果要留下專業能力純熟、預備解封後可能回溫的疫情,我們可以怎麼做?
行動一:須預防雇主藉醫療降載,而短發薪資與績效獎勵金
因應三級防疫警戒,各醫院紛紛實施門診降載、停止或延後非緊急的住院及手術,許多健檢、復健、小兒科及耳鼻喉科診所也面臨收入減少的問題。即便衛福部在5月31日公布分階段提供現金紓緩醫院財務問題,並於6月撥付將近四百億款項,但實際上政府補助醫療機構的資源如何分配?許多基層醫護仍然不得而知。而績效獎金往往是影響主治醫師與護理人員薪資多寡的關鍵,也因此特別需要關注。
去年下半年COVID-19疫情趨緩,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三家分院(新竹、生醫竹北及生醫竹東院區)積極進行整併作業,並於今年1月成功合併。然而,今年3月,臺大醫院企業工會指出有醫護人員反映台大新竹分院的績效獎金出現遲發情形,更在4月接獲會員投訴醫院片面變更發放績效獎金頻率,將每月固定發放改為不定期發放形式辦理而引發爭議。今年7月,北市聯醫企業工會也在臉書批評,他們協商兩年的「績效透明化」制度至今不被院方重視,院方竟不經協調、逕自推出無法讓員工信任的線上評分系統來決定獎金的多寡。而同月也有報導揭露部立基隆醫院因疫情營收減少,而大砍15%醫師獎勵金,導致醫師醞釀集體離職潮。
行動二:防疫津貼及政府補助發放,是否落實公平尚需監督
在業務繁忙、病人爆滿的三級警戒期間,許多醫護也甘於犧牲奉獻,但若想維持正常工時、準時下班可能會面臨道德譴責。如前述調查所言,更直接、更高額的金錢補償是絕大多數醫護人員的期待。去年衛福部祭出醫師每人每日一萬元、護理師每人每班一萬元等津貼補助,出手大方讓許多民眾支持,但補助時否準時發放?分配是否符合公平原則?
去年10月,臺大醫院企業工會追蹤發現,部分單位護理長要求護理人員提撥一定比例的個人防疫津貼,或上繳單位、或做公費使用、或分給其他職類的員工。今年年初,工會更是查證發現衛福部去年一整年治療確診獎勵、採檢站、防疫門診及負壓隔離病室的津貼全年未撥款。補助不到位不只發生在單一院所,經過今年5月的疫情高峰期,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臺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紛紛於近日指出津貼發放標準不一、各醫院執行混亂、部分醫事人員有工作事實卻無法請領、延遲發放超過半年。
停滯不前的醫院治理民主化
辛苦的醫護人員都希望努力打拼就能獲得應有的報酬,但過去兩年來,種種事件顯示薪資及獎勵金分配的權力並不在員工身上。台灣超過九成五的醫院沒有企業工會監督運作,財團法人醫院更沒有勞工董事參與醫院治理、更不用說了解盈餘及補助款項分配的管道。
為了強化醫院的監督機制,行政院曾於2017年4月推出《醫療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要求財務資訊公開透明、年度稅後盈餘應優先辦理改善員工薪資福利及補充短缺人力。同年6月,長庚醫院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爭議、9月子宮鏡檢查濫用事件之後,引發監察院啟動調查,《醫療法》修正草案一度進入朝野協商。可惜的是,媒體報導風頭一過,協商未果,立法程序一拖再拖,到2020年初,該法案也因為「屆期不連續」原則,而讓陽光灑進醫院治理暗幕的可能性消失殆盡。
為維持防疫體制與醫療量能——專業人力數量與待遇是首要考量
世界各國今年開始施打疫苗,也將防疫政策逐步鬆綁,解禁之後確診數不減反增。今年7月初,韓國確診數連續9日破千,四度面對疫情衝擊;日本在6月20日解除緊急事態宣言,但7月12日又進入警戒狀態,8月5日單日確診人數突破三千人;疫苗覆蓋率高的荷蘭、以色列等國家也陸續有解封後疫情回溫、飆升的現象。台灣未來的疫情走向會是如何?是否又會出現大量的病患?屆時還有充足的專業人力照護嗎?雖然目前有待觀察,但在許多方面仍然值得未雨綢繆。
為了維持防疫體制與醫療量能,醫療專業人力的數量一直都是相當關鍵的要素。5月中旬檢驗與通報塞車造成的「校正回歸」,讓社會關注醫事檢驗的量能問題,臺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理事長吳進興指出,台灣持有醫檢師執照的人數約兩萬四千人,但因工時過長、薪資偏低,實際執業人數僅九千餘位,換算下來不到四成。臺灣護理產業工會也舉出數據,持有護理人員證照的有30萬人,但卻只有17.9萬人執業登記,執業率不到六成,其中低薪、過勞也是讓有能力的人望之卻步的因素。
公平的薪資與獎勵分配制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有理想、更良好的工作環境,除了要求政府正視,醫療從業人員也應積極行動,透過深入參與勞資會議、醫院內部薪資審議委員會及績效評估小組,甚至積極組織工會、參與工會共同發聲,才能預防爭議產生、督促醫療機構善待員工,進一步爭取更好的待遇、擺脫血汗醫療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