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靈異時刻:鬼故事天王與「學姊」的人鬼邂逅 ft.溫宗翰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你相信世上有鬼嗎?」一說到鬼,人們心中總是浮現許多鬼的形象,聽過的鬼故事更是五花八門、令人毛骨悚然。各式各樣的靈異見證,如照片一角多出一張似人的臉孔,影片裡的河流上,突然浮現一顆載浮載沉的不明頭顱,又或是打破地理疆界限制,不分南北皆有所聽聞的「魚肉好吃嗎」靈異故事,以及在農曆七月、漢人傳統社會中的「鬼月」,各式民俗儀式與祭典在全台各地展開,更強化了鬼的存在與對鬼的敬畏。
「寧願相信有鬼,也不相信立委那支嘴」,《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長年進行台灣民俗研究調查,他說他在演講場合詢問聽眾「相不相信世上有鬼」,大多數人都相信有鬼,但當他問相不相信「神」時,相信的比例卻大幅下降,溫宗翰認為,「鬼」所呈現的,是人們對於未知世界的陌生與恐懼,因為有太多事不被認識,甚至超乎我們的經驗之外。他舉例,鬼故事發生的地點大多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就像你不會聽到南極或北極有鬼出現,鬼魂現身的地方經常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所。除此,溫宗翰分析大量台灣民間鬼故事後指出,鬼出現時會出現像是腐敗、濕氣的味道,但神明出現的時候,則會出現「香」的味道。
溫宗翰認為,會有這樣味道的區分其實是相映的觀念,人們對神明的認識中,會認為神是一個陽氣、興旺的形象,「香」的味道來自「火」燃燒的意象;鬼的話則是陰氣重,因此味道會比較沉。「如果你仔細觀察燒給鬼的銀紙,燃燒時的火焰會是青色的」,溫宗翰說,他過去曾出門跟神明辦事情,但他也發覺,燒給神明的紙錢是一種味道,但燒給好兄弟的又是另個味道。「神奇的是,就算紙錢來自不同的工廠,但燒給陰間的聞起來都是同一個味道。」
那人該怕鬼嗎?「人應該怕鬼,這樣你便會相信有神的存在」,溫宗翰認為你我應該敬畏鬼,不該鐵齒,但背後的原因在於人不該自恃甚高,自以為可以凌駕於任何一切事物上。「尤其我遇過不少次無法解釋的現象,所以也讓我對鬼魂抱持敬畏。」
溫宗翰舉例,苗栗竹南鎮有個特殊的端午習俗叫做「祭江洗港」,因端午節所在的五月,被民間社會視為「惡月」容易「誤事」,同時因早年中港溪有許多先民渡船上游而翻船溺斃,為祭祀先民與超渡孤魂野鬼,而有「祭江洗港」的民俗儀式。一年,溫宗翰參與祭江洗港的儀式紀錄,當地民俗認為只要你跟著神轎下水再上岸後,就不得再回頭,也不得叫他人名字或出聲、也不可以回頭,「但我們在現場做民俗研究的,為了做研究與記錄拍照,回頭是必然的,神轎上來後我們還是會再下去第二次」。
那天,太陽將落未落,已屆傍晚時分天色逐漸轉暗,溫宗翰持續在溪水與陸地間來回折返記錄觀察。那時,他正又下水準備再記錄一趟,腳踩在岸邊的河床爛泥上,為了搶快、搶記錄位置,於是腳以「滑行」的方式想要一溜煙地「滑」到神轎前拍攝,就在「滑」了好幾趟後,他猛然聽到,身後空無一人的岸際有人出聲「少年欸,汝按呢腳會受傷」,未料話一落盡,「我的腳底就不知道被什麼劃破一條很長的傷口,但我確定我身後沒半個人。」
而除了神與鬼,民俗觀中對於超自然世界的分類,還有魔神仔、精怪、祖先。以精怪為例,溫宗翰指出台灣的精怪千奇百怪,有豬骨因為埋在風水寶地、吸收天地精華後幻化成豬骨精作祟地方。
又有如客家傳說的竹篙精,相傳古早時期在村落外圍會種植竹林,除了用作防風林,也用作防禦用途,這片竹林同時也隔離了村莊跟墳墓,村民不管是外出或回村落,都需經過一片竹林,「竹篙精的傳說便是在村民路經竹林時,被竹子夾住,若沒人發現,就會被夾死。」溫宗翰說,從這樣的故事中可以發現,它所說的其實是鄰里彼此照應的寓言:如果你被竹篙精夾住卻沒人發現你,意味社區鄰里關係疏離導致有人失蹤也無人聞問,除此,「竹林的存在將村莊劃入安全一邊,透過空間的神聖化,暗示你留在村莊不要隨意離開。」
溫宗翰解釋,從鬼故事的誕生背景,我們可以一窺其社會背景脈絡與價值觀,如林投姊與陳守娘的故事,不僅說明了清代府城一帶經貿往來頻繁,也可以窺見清代從中國派往台灣的官員經常是「三年官兩年滿」,被調來台灣的官員也想趕快回去,有更多是來過過水的「歹官」,貪贓枉法、魚肉鄉民。溫宗翰表示,透過鬼故事反而讓我們更能深刻理解時代的背景脈絡,更加感同身受。
此外,溫宗翰指出,若我們從父權體制看待這些「女鬼」故事,會發現這些女鬼因為受到父權體制的壓迫與欺凌,在枉死後化身為厲鬼,「但厲鬼的形象跟女性刻板中的柔弱印象不同,藉由這樣的高度對比與反差震撼社會,也因為恐懼才讓女鬼故事流傳至今。」「恐懼的力量有時候能為社會帶來改革的力量」,溫宗翰說明,就像人類因為恐懼疾病因此改良醫學技術,也會因為恐懼鬼魂作祟,進而改變社會制度、思想與價值觀。
有句話說「閩俗尚鬼,台人尤甚」,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台灣社會畏鬼的文化情境,但回溯根本,又是什麼樣的歷史成因導致這樣的文化結構?
對此,溫宗翰認為這與台灣社會的移民背景有關,他指出過去先人渡海來台有「三留六死一回頭」的說法,描述了橫渡黑水溝的高風險。而台灣早年瘟疫橫行,因病死亡人數可觀,在生活環境與需競爭生存空間的時代背景下,也薰陶出台灣人對死亡的畏懼,並衍生出祀鬼文化。
農曆七月將至,屆時民間各地將有各式祭祀儀式上陣,從鬼門敞開的那一天起,台灣將進入為期一個月的鬼月,除了撫慰那些因瘟疫、械鬥、渡海或戰禍而失去性命的先人,更多的原因,在於人們對死亡與未知世界的畏懼。
因為「畏鬼」,所以「祀鬼」,怕鬼不代表迷信,而恐懼也可能會帶來改革的力量。相信而不迷信,或許是我們面對「有沒有鬼」的提問時,最真誠的回應。
▍本集節目討論
- 鬼也有味道?鬼魂現身時的嗅覺體驗
- 拍攝者不救?溫宗翰的「祭江洗港」奇談
- 「學姊」與我:台中某大學的校園靈異故事
- 超自然界的分類學:鬼魂、魔神仔、精怪、祖先怎麼分?
- 林投姊與陳守娘枉死作祟的時代悲歌
- 「女鬼」之力:震撼社會的改革力量
- 什麼都拜、什麼都不奇怪?為什麼台人怕鬼?
▍收聽《鳴人放送》本集節目
- Spotify:https://pse.is/T3PHU
- Firstory:https://pse.is/TWRV2
- Apple Podcast:https://pse.is/VGY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