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國土防衛部隊」構想,暴露的問題卻遠超軍事層面
民進黨政壇新秀吳怡農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日前聯名投書,建議以不同思維推動後備部隊的改革與運用,引發不少爭議。筆者雖不完全認同其主張,卻也認為不無可取之處。
日來許多對該文的批評,係針對此種後備部隊無法抵禦共軍一線兵力或新銳戰力,另外有些批評則是質疑後備部隊缺乏資源與裝備,難擔該文中所規劃的任務角色。然而,後備部隊原本就不是對抗第一線敵軍的主力或打擊部隊,而是以扮演輔助角色為重,填補常備兵力之不足,或負責守備次要或後方目標,以疏減主戰部隊備多力分之壓力。
後備兵力問題長年故步自封
吳李文中所建議的後備兵力運用,即在「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料敵從寬的劣勢想定下,以後備兵力結合納入警察、海巡署岸巡隊等具武裝能力之紀律部隊,進而戊守敵軍可能的次要登陸與空投、空降點以及重要關鍵設施等,並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藉遊擊戰、城鎮保衛戰擾襲防止敵軍有效控制台灣本土的構想,其實頗有進一步研究評估的價值。至少在理念上,是應該不僅會延滯共軍登陸部隊推進的進度並加大其耗損,也會增加其作戰計劃中所需之兵力與後勤支援等,從而提升其對台用兵之成本與不確定性,有助於嚇阻。
事實上,美軍近年來一直很希望能跟台灣進一步研究所謂「灘頭後作戰」(post-beachhead operations)的問題,但我方都藉口推托。美方過去幾年來對我後備動員與準則等問題一再表達關切,還曾派高階國防官員訪台,但國防部卻直至最近才終於有所動作,顯然高層政策指導長期對此一籌莫展。
本次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美方一位重要涉台政策官員還在對筆者的研討小組提問時,直接問及台灣後備部隊擔任「反抗作戰」(insurgency operations)形態任務之可行性?可見連美國政府與軍方都已在認真思考、甚至不避諱公開討論此類倡議了,我們自己為何還故步自封呢?
至於後備部隊缺裝或訓練不足問題,那其實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積弊所致,非一日之寒。早在1960年代美軍駐台人員手冊(Area Handbook)中,就曾對當時國軍後備部隊動員能力的評估有所保留,認為因為缺乏基本輕裝以上資源,實際後備師如欲動員至可擔負戰鬥任務的程度,所需時日勢必會遠長於其召集動員時間。換句話說,無論用哪種方式,如欲提升後備部隊戰力,於近期內擴大投資其武器裝備與後勤資源都在所難免。而那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只不過需對軍事投資品項與數量的優先順序略做調整。
譬如說,其實只消少買一架F-16戰機或幾枚PAC-3 MSE飛彈,就夠全面換裝12個後備旅所有的步槍、機槍、榴彈槍等基本武器了。訓練的問題也是一樣,只要民眾有意志、政策有決心,資源有落實,就能積極改進。目前做得好不好、對不對,跟該不該去做好做對是兩回事,不宜混為一談。
重點是,我們對後備部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與所謂全民國防的政策是否真的認同?蓋透過我們的民眾支持後備部隊發展全民抗敵作戰所展現出來的「戰鬥意願」,可能會比帳面上的戰力指數更能形成嚇阻力。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究竟有沒有決心來貢獻一己力量來協助構建、增強有助於嚇阻中共犯台,保衛我們生活方式的整體防衛力量?
吳李投書所暴問題遠超軍事層面
然而,吳李二位投書所暴露出的問題,其實比軍事層面更值得憂心。蓋現在對此事的報導和討論,早已嚴重偏離如何強化後備戰力與國防的本軸了。
無論究竟「渣男」所指是誰、還是國防政策是否該聽國安會而非國防部的,都與吳李二位撰文的主旨明顯無關。而輿論公器也應該鼓勵就事論事的探討、辯證該文所提議之方案在軍事專業上的優劣或可行與否,而非參與誅心的口水戰。
長久以來,我們社會對於挖掘問題、批評現狀樂此不疲,這或可視為民主開放社會的正常現象,在軍事領域也不罕見。論者講起問題來或批評起現況來都振振有詞,但往往非但自己拿不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在別人設法提出建議時卻又嚴加抨擊。
譬如說,我們現在面對中共軍事威脅步步進逼之際,成日鼓吹共軍戰力如何強大無敵、攻台戰法如何無可抵禦者鋪天蓋地。批評我們三軍如何不堪一擊、後備戰力蕩然無存者更是無日無之。但卻非常罕見有人提出任何建設性意見與改進倡議。如今總算有人願意提出一些創新構想供全體國民討論,我們的社會卻顯然不領情,並立時以酸諷刁批的態度回應。
捍衛向政府進言的權利
如果吳李二位所建議的方案有什麼實質上的問題或不可行之處,各位專家應該提出具體的反駁意見以及更佳的替代方案,以讓這個重要公眾議題透過辯證而得到更多應有的重視,以及更高品質、更豐富的客觀論述精進。
而軍方也應該歡迎、甚至支持此類的公開意見交流,以助凝聚對所謂「全民國防」的具體共識。然而,軍方高層對於兩個老百姓的投書竟反應如此激烈與負面。明眼者或可推判,恐怕是因另有難以啓齒的迫切吧?
台灣社會樂於伸張批評政府或指責個人的權益,然卻似乎不怎麽積極保障有意思索解決方法者的空間。批評誰都會,但不能解決問題的言論等於沒說。
我們鼓勵所有關心國家安全存亡大計的人都來參與這個建設性的辯論,無論是政治明星、學者專家、退役將領、販夫走卒、還是國防部或在國防事務上動輒越俎代庖的軍機處,都一概歡迎,也都一視同仁的捍衛他們向政府進言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