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司令的警告:如何看待「中共六年內武力犯台」危言? | 梅復興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國印太司令的警告:如何看待「中共六年內武力犯台」危言?

印太司令部兩位最高階將領,3月間亦在國會作證時警告,中共有可能於未來六年內動武犯台。圖右為現任印太司令戴維森。 圖/路透社
印太司令部兩位最高階將領,3月間亦在國會作證時警告,中共有可能於未來六年內動武犯台。圖右為現任印太司令戴維森。 圖/路透社

近來台海安全問題不僅已成為美國戰略與國際安全圈內的顯學,更堪稱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最具指標性的議程項目。除了其國安團隊重量級官員接連發言力挺台灣,3月初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暫行綱要》並重申長期承諾支持我國,印太司令部兩位最高階將領,3月間亦在國會作證時警告,中共有可能於未來六年內動武犯台

而拜登總統除了在4月中旬派遣(名義上非官方)的特使團訪台表達持衡、友好與支持外,隨後更與日本首相菅義偉於半世紀以來首度在聯合聲明中,共同表示對台海局勢的關注。

在台灣議題如此過熱的情況下,各路專家、學者不同的解讀、研判與建議的聲音泉湧爭鳴,非但占災示警者比比皆是,也有呼籲不宜過度聚焦在中共全面攻台的威脅場景,而應更重視如何應付北京利用軍事力量以及較有限的用兵方式對台灣進行脅迫(coercion)的威脅形態。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些危言呢?

未來六年內犯台的意涵

首先,美國需要時間重建因過去2、30年來,奔命於全球野火衝突而嚴重耗損之軍力戰備,同時也亟需將之前因應付中低度(反恐、戡亂)作戰需要,而耽誤了的戰略專注與資源挹投,調整為針對與像中共這樣的「近儕敵手」(near-peer adversary)軍事衝突所需之長期建軍規劃。這不僅涉及美軍戰略、預算、兵力等資源優先排序的重新調整與部署,亦需整頓/協調與各盟國間的關係,並迫促各盟邦強化其軍事力量以足抗中之用。

此複雜龐大的戰略工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顯然根據美方自身的最保守估計——亦即美國會推動之「太平洋嚇阻倡議」(PDI)所反映的思維——至少需要六年(2022-2027)的執行期程。這就是美國目前在軍事上迫切需要的戰略反應與準備時間,而印太司令部兩位主帥所提出的中共可能犯台威脅地平線與此吻合,本身不足為奇。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現任印太司令戴維森(ADM. Phil Davidson),因認為北京可能在2027年前犯台而呼籲重新檢討「戰略模糊」政策,還是其准繼任者阿奎利諾(ADM. John Aquilino)在國會表示,中共對台動武的期程甚至可能還不到六年,都應被視為前線主帥根據專業,判斷針對其眼下主要挑戰之呼援動作。

藉此,將近期內美中可能衝突的第一閃燃點(flashpoint)台海推上拜登政府的優先議程,動員美國政府的整體注視暨力量,以槓桿美國在政治、外交、經貿等其他領域的實力來斡旋、遏阻局勢失控。此外,這些動作也很有可能是事先就與行政部門溝通(套招?)過後,配合拜登國安團隊與中共戰略博弈的發言。

譬如説,調整「戰略模糊」政策的主張不僅在軍事上深具隱意,甚至在政治外交領域亦釋放極大想像空間,不無對北京警告威嚇之用意。

戴維森之繼任者阿奎利諾(ADM. John Aquilino)在國會表示,中共對台動武的期程甚至可能還不到六年。攝於2019年。 圖/美聯社
戴維森之繼任者阿奎利諾(ADM. John Aquilino)在國會表示,中共對台動武的期程甚至可能還不到六年。攝於2019年。 圖/美聯社

中共動武模式的威脅與限制

回到武力犯台威脅的本題。中共於中近期內已具全部或部分能力執行的對台用兵場景,基本上可分七大類(依強度逐漸升級排列):

  • 進一步提高軍事恫嚇動作(戰機飛越台灣本土、試射飛彈進入台灣領空/領海等)
  • 特戰部隊滲透作戰
  • 遠距離、非接觸作戰(包括飛彈打擊等)
  • 奪取外離島
  • 海空封鎖
  • 整合式空中暨飛彈打擊戰役
  • 全面三棲登陸進犯

其中前三者中共目前已充分具備能力,隨時都可執行,同時收放較易,風險較低。然而,也由於軍事打擊力度較低,那些方案的政治效益亦較有限,頂多可用於打擊我民心士氣或收短期震懾之效。

接著,攻佔外島絕對可重撼台灣的信心與社會穩定,但台灣因此而屈降的可能性極低,實質上無助統一台灣的宏旨。而即便美國無法直接援助遏阻外離島陷落,但此種軍事冒險很可能會導致對中共更不利於戰略格局突破,誠如當年共軍攻佔一江山其實是鞏固了美國對台灣協防的試金石一般。

更何況,鑒於部分外島的民情,可能與克里米亞狀況極為相似,中共量無道理使用傳統火力打擊或大軍登陸的手段,而極可能採用混合戰模式吞併。倘若發生,那我們恐怕只能面對嚴峻現實。

然中共無論用哪種方式佔奪外島,其實反而會造成類似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的軍事勝利,只不過是更堅定了烏克蘭決心投向美國/北約的結果。這在政治和戰略上都勢必導致北京多年來在台苦心經營的「反獨促統」努力盡付東流,還可能為美國進一步加持,甚至加速協防台灣創造口實。故北京絕對會傾向戒慎而行。

至於海空封鎖,面對中共壓倒性的數量以及部分品質優勢,台灣獨力抗阻此一等級威脅的作戰概念已漸邊緣化,至少國軍已不再具備較長期維持海空交通線暢通之能力,尤其在中共配合有限度的遠距離作戰(如:導彈摧毀或特戰破壞我海空基地與後勤設施等),或大規模空襲與飛彈攻擊的情況下。

但若中共真採取此種行動,不僅將直接挑戰美國維護自由航行之霸主權務,又因封鎖需相當時日方可收政治脅迫之效,勢必造成亞太產業供應鏈斷裂而禍延世界其他國家,故引發外力軍事干預的風險極高。

圖為解放軍殲-16戰機。 圖/中國軍網
圖為解放軍殲-16戰機。 圖/中國軍網

因應「混合作戰」的威脅

綜合研判,小規模作戰無法徹底解決兩岸問題,還可能引發國際政治/軍事反應風險,相對於其收益並不划算。到頭來,如果北京決定用兵,則勢必還是終得速決、形成既成事實,才可能對其真正有利。而我方防衛戰略主要還須聚焦在大規模犯台場景。

至於如何因應全面攻台威脅的構想與具體對策,一來限於篇幅,二來筆者之前已多次為文討論,本處就不再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應投注部分專注與資源針對中共反制灰色領域或混合戰之威脅。

若中共對我發動結合了其所謂「三戰」、滲透、傳統武力以及特種(非傳統)作戰用兵的混合戰,或衝突強度低於一定閾值的軍事行動,由於該類型威脅與國家資助型恐怖活動有若干同質性,像台灣這樣的開放社會基本上相當難以防範。

固然部分或可利用嚴密偵控掌握相關事前徵兆、即時動向暨或事後證據線索,透過「藉偵知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或「見光死」杜漸,但相當程度上,還是得依靠可恃的(含灰色領域)報復手段來設法嚇阻其蠢動。這些非對稱的反制能力可包括政治/外交運作、網路資安攻擊、特工滲透破壞高價值設施、隱秘佈雷等,值得有關單位認真研究評估、落實籌建。

國防部長邱國正於3月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專案報告,其中一項內容為「鞏固安全:應對灰色地帶威脅」。 圖/軍聞社
國防部長邱國正於3月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專案報告,其中一項內容為「鞏固安全:應對灰色地帶威脅」。 圖/軍聞社

「作戰不對稱、戰略須對稱」

然而無論面對中共哪種武力犯台形式,我們都應掌握「戰術/作戰不對稱、戰略須對稱」的原則。

這是因為,對台用兵,就北京而言可視為有限戰爭,甚至區域衝突。然而,對於台灣/中華民國來說,那就會是攸關主權/獨立政治實體存亡、社會制度/生活形態滅抑的全面戰爭了。基於對中共軍事威脅的正確理解,應對的方法也必須適切,才可有效維持,甚至增進嚇阻 ( enhance deterrence),防範戰爭。

這裡所謂的「嚇阻」指的並不是採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核生化)威懾中共,也不僅是依國軍傳統思維,藉實際防衛作戰擊潰共軍,而是將現有(或已籌建中)之兵力武器或作戰能力調適應用方法,以對中共繼續戰爭(或維繫政權統治)所需之能力或狀況,構成可恃威脅。

譬如説,眾所周知,中國大陸高度依靠進口石油等能源,故阻絕其能源航運、(透過軟硬殺手段)破壞其能源儲備基地或配發設施,便是一項值得認真強化的作戰領域。而中共極權統治更高度仰賴對其社會與民眾的嚴密監控管制,故鑑別出其國安管控機制之關鍵節點,並研擬如何結合軟硬殺手段將之有效瓦解,或至少削減其臨界功能,就會非常有價值。

以上所舉兩例,並不涵蓋所有方案,更不表示一定都可行,然其主要意義在於我們的國防/軍事準備應該旨在籌建敵方真正會在乎、或可能造成其要害重傷之能力。

唯有如此,我們才真正可能達成所謂「有效嚇阻」,而每年投資三千餘億元的國軍,也才真正具有存在的意義。蓋我們的國防戰略必須朝這些方向積極發展,而不僅是準備打傳統的反登陸戰,或總是疲於被動應付資源豐富的共軍,及其層出不窮的可能動武招式。

圖為今年4月,三軍聯合作戰訓練測考110-1號操演。 圖/軍聞社
圖為今年4月,三軍聯合作戰訓練測考110-1號操演。 圖/軍聞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