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禮詩/共軍電戰機頻擾台海,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箭在弦上?
(※ 文:呂禮詩,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台北時間11月4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投票之際,美國政府宣布軍售台灣「MQ-9B」海上衛士(Sea Guardian)無人機,這對於防空識別區頻頻遭到解放軍海空兵力侵擾的台灣而言,不啻為嚴峻的台海軍力傾斜,提供了平衡的砝碼。
國防部長本月4日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接受質詢時表示,今年以來共有276架次解放軍機進入我西南防空識別區。比對9月16日起在國防部官網公布的即時軍事動態,迄今累積了87架次;然而副參謀總長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備詢時提及,亦有無人機入侵西南防空識別區,卻沒出現在官網的「即時軍事動態」中,足見公布的數據資料中存有「黑數」(dark figures)。
解放軍電戰機出沒,背後原因複雜
自國防部開始公布即時軍事動態後,兩個月不到,次數已超過了全年的30%,其中數量最多且達到三分之一以上的機型為高新六號的Y-8Q反潛機,顯見解放軍開始重視由南海經台灣灘南側進入台灣海峽的水下航道。
此處的海底地形為台西南盆地向南海海盆陷落的澎湖峽谷與台灣淺灘南峽谷,其海底地貌的變化極大、海床沉積的類型複雜,無論是水文環境或地理條件皆極為適合「潛艦區域游獵」,故為國軍拒止解放軍汕頭、廣州及湛江各軍港水面艦的集結,亦為反制由三亞出海、沿南海海盆而來的潛艦實施海峽封鎖的戰略要地。
除此之外,西南防空識別區相繼出現KJ-500預警機、Y-9JB綜合電子戰機、Y-8G電子干擾機、Y-9G電子情報收集機及Y-8DZ電子信號偵察機,其中大部分電子戰機的出没,是為了情搜台灣海空軍作戰管制的程序、數量及反應時間等相關資料。
然而Y-9G電子情報收集機及Y-8DZ電子信號偵察機的出現,原因較其他機種複雜的多。
Y-9G電子情報收集機中段兩側的圓形天線陣列,可以被動截收或主動反制圓極化(circular polarization)的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s),其針對的就是「衛星通訊系統」(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全球定位系統」(GPS)及「無人機防禦系統」(UAV Defense System, UDS);另其機身後段的「共形天線」(conformal antenna),可以在不影響空氣動力下,使截收電磁波的頻段更具彈性。
Y-8DZ電子信號偵察機是解放軍在2019年2月服役的新型電子情報搜集機,截至目前為止,服役的僅有兩架。其特點為前段及後段的「電子情報」(electronic Intelligence, ELINT)天線護罩較Y-9JB綜合電子戰機大得多,可能除電子情報搜集外,另有「電子攻擊」(electronic attack, EA)的能力。
故此,解放軍在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頻繁進出的各型戰機,極可能以國軍監控的海空兵力進行實戰化演練。然此一行為的真正目的,是在測試未來中國一旦劃設與台灣防空識別區部分重疊的「南海防空識別區」,解放軍是否能在國軍海空艦機的巡弋下,對於來往此區的航行器貫徹執行各項識別要求。
南海防空識別區已箭在弦上
習近平於2013年3月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會主席後,未顧及日本及台灣等周邊國家的反對,即於當年11月以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的思維,逕自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先前中國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之說甚囂塵上,然而中國可能顧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各成員國間的和諧,早日完成「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on the South China Sea, COC),故避開了爭議較大的西沙區及南沙區,先行在涉台的東沙區試行。
美國總統大選當下懸而未決的困局,與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前副主席James A. Winnefeld和中央情報局前代理局長Michael Morell,於8月在美國海軍學會(USNI)出版的《前進》(Proceedings)月刊中發表的〈從未有過的戰爭?〉(The War that Never Was?)的情報判斷頗為神似。
不過,中國在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尚未成軍、完成訓練之際,對台進行軍事行動的機率不高,但以解放軍在東沙附近及台灣防空識別區東南角的行動研判,南海識別區的劃設似已箭在弦上。
(※本文英文原版發表於《外交家雜誌》,〈Is China Preparing to Set Up an ADIZ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Taiwan in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