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李雙澤與「淡江青年」點燃的音樂之火 | 曹郁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那些年,李雙澤與「淡江青年」點燃的音樂之火

李雙澤譜了一首〈美麗島〉,在他意外身亡後,這首歌掀起了萬丈波濤。 圖/野火樂集提供
李雙澤譜了一首〈美麗島〉,在他意外身亡後,這首歌掀起了萬丈波濤。 圖/野火樂集提供

若是李雙澤尚在世,他今年也有71歲了。他對當代的貢獻為何?第一是大聲疾呼「唱自己的歌」,讓台灣走出了自己的路;第二是他為〈美麗島〉的詩譜曲,至今仍奉為經典。可惜28歲早逝的他,都沒能享受這些豐碩成果。

2月2日(二)晚上10點,公視將播出他的歷史紀錄片《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李雙澤》,由符昌鋒導演,全長60分鐘。我要真心地說,這是一部縱貫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好影片。

戒嚴時期的文化自覺運動

回溯當時是解嚴前十餘年,政治氛圍上表面平靜其實暗潮洶湧,由幾本雜誌的創刊、鼓吹新思想即可看出端倪。雷震和殷海光的《自由中國》、知識青年為班底的《大學》、具有左翼理想的《夏潮》、黨外人士(民進黨前身)的《美麗島》、《八十年代》,哪一個不讓晚年的蔣經國頭痛?

當此之時音樂也起了變革,年輕人再也無法忍受通俗歌曲翻唱自美、日的風氣,也對於作曲家如劉家昌、左宏元、駱明道、林家慶等人的創作無法起共鳴。於是,催生年輕一輩如洪小喬、吳統雄、韓正浩、吳楚楚等人,端出了自創歌曲的成績單。接著1975年楊弦與余光中合作的《中國現代民歌》打響了第一炮,然後就是「淡江青年」登場了。

整個說起來,這是一場文化自覺運動,史稱為「校園民歌時期」,年輕人創作、抱著吉他自彈自唱成了風氣,不可否認受到西方流行文化如鮑伯狄倫、瓊拜茲、披頭四的影響甚鉅。這批投入自覺與關懷的淡江青年甚多,非音樂人計有王津平、李元貞、梁景峰、曾憲政等,不過本文還是聚焦在音樂人身上,他們是:洪小喬、楊祖珺、李雙澤。

頭戴寬邊帽遮去臉龐,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洪小喬,攝於1972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頭戴寬邊帽遮去臉龐,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洪小喬,攝於1972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投入校園民歌的「淡江青年們」

為什們人才集中在淡水河畔?不,那只是巧合,當時投入此熱潮者遍布各地。例如楊弦是台大研究生,而邰肇玫與施碧梧則來自高雄的文藻外語學院。洪小喬畢業於淡江英文系,1971年主持電視歌唱節目「金曲獎」一炮而紅。頭戴寬邊帽遮去半張臉、抱著吉他高唱〈愛之旅〉:「風吹著我像流雲一般……」,兼具知性與感性,形象迷人。

楊祖珺亦是淡江英文系畢業,人生的波瀾壯闊令人咋舌。雖然年輕時主持過台視《跳躍的音符》節目,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返台後長期在大學任教,但給人的印象是政治色彩濃厚。她與林正杰為兒子取名為「向前」就知道,也呼應了他們創辦的雜誌《前進》。可惜這對革命夫妻在林正杰外遇後,婚姻畫上了休止符。

楊祖珺具有俠女性格,年紀輕輕就敢衝撞體制、參與社會運動、關懷弱勢,在校園裡也不遑多讓。當李雙澤喊出「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時,楊祖珺在刊物裡撰文道:「不是不唱自己的歌,而是沒有自己的歌可唱。」於是逼出了李雙澤的創作曲:〈我知道〉、〈美麗島〉、〈少年中國〉等九首。

楊祖珺的歌唱專輯除了新格唱片發行的《美麗島》之外,還有一張《關不住的歌聲——楊祖珺錄音選輯1977-2003》,大大樹音樂圖像以CD形式發行,是我認為值得收藏之作。

還有一件事必須提及,李泰祥作曲的〈橄欖樹〉原先設定由楊祖珺演唱。祖珺修改了部分歌詞,並在幾場演唱會上唱了,換句話說楊祖珺是〈橄欖樹〉的首唱者。後來臨陣換將由齊豫在電影、個人專輯中發揮而爆紅,結果我們很難聽到楊祖珺的原始版本。

楊祖珺的《美麗島》專輯上市旋即受到壓力,自市場回收。圖為楊祖珺,攝於1980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楊祖珺的《美麗島》專輯上市旋即受到壓力,自市場回收。圖為楊祖珺,攝於1980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掀起「唱自己的歌」熱潮

接著要談的是今天的主人翁——李雙澤。他是菲律賓華人之子,來台讀書,我們稱之為「僑生」。1976年12月3日,淡江辦了一場以西洋民謠為主的演唱會,主持人是陶曉清。「僑生」李雙澤揹著吉他、手持一瓶可樂問台下觀眾:

你們為什麼要花二十塊錢,來聽中國人唱洋歌?
我從菲律賓到台灣到美國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接著數天、數月、數年之間引爆了「唱自己的歌」的熱潮。坊間盛傳李雙澤在舞台上當場砸破了那可樂瓶子,當晚的主持人陶曉清事後證實:沒有,那瓶子完好如初地被他帶下台,「砸破瓶子」是後來的渲染與誇張。整個過程稱之為「淡江事件」。

不幸的是次年李雙澤為救人而在海邊溺斃,得年28歲,壯志未酬,讓人同聲一歎。2007年10月,淡江大學在校園內豎立了李雙澤紀念碑。

民歌時代「年輕人唱自己的歌」曾蔚為流行。圖為民歌手施孝榮(右二)與蘇來(右一),攝於1985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歌時代「年輕人唱自己的歌」曾蔚為流行。圖為民歌手施孝榮(右二)與蘇來(右一),攝於1985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李雙澤的 〈美麗島〉

如我在〈台灣是復興島也是美麗島?戒嚴時期的四首「台灣之歌」〉一文中提到, 〈美麗島〉原是笠社女詩人陳秀喜的詩作〈台灣〉,原詩並沒有「美麗島」三字,而是「華麗島」。

當時,淡江的德文系講師梁景峰讀了之後修改歌詞,置入「美麗島」三字,又讓李雙澤拿了去譜曲。沒想到此名稱在後來產生重大影響,比如1979年8月一本黨外雜誌出現,它名為《美麗島》;1979年新格唱片為楊祖珺出版專輯,主打歌是〈美麗島〉,但唱片與錄音帶全面回收,銷售停滯;1979年12月爆發重大的政治反抗事件:高雄美麗島事件。

半年之內發生三件大事,台灣近代史深深烙印了「美麗島」三字,成為圖騰與標記。

然而李雙澤走得太快,生前並沒有〈美麗島〉的演唱錄音留下來,是他的好友曾憲政發現曲譜手稿,謄寫之後交給楊祖珺、胡德夫,兩人漏夜在「稻草人」西餐廳中一字一句地錄製出來,準備第二天在葬禮中播放。以後楊祖珺、胡德夫幾乎成了這首歌的代言人,而台語版的〈美麗島〉則由巴奈演唱,歌詞說:

晟咱大漢的美麗島,親像老母溫暖疼惜。歷代的祖先注目咧看,看咱怎樣紲接怹跤步。祖先一代閣一代咧吩咐,毋通袂記,毋通袂記。祖先一代閣一代咧吩咐殷勤開墾,殷勤拍拚。……

如果李雙澤健在,他一定驚訝這些後來的發展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