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一品夫人」辜婦媽廟:民間信仰的「陰陽神」迷思 | 顏瑞霆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府城「一品夫人」辜婦媽廟:民間信仰的「陰陽神」迷思

台南府城四協境辜婦媽廟正殿內,神龕與節孝牌匾。 圖/作者拍攝
台南府城四協境辜婦媽廟正殿內,神龕與節孝牌匾。 圖/作者拍攝

在疫情稍緩之後,台南府城又掀起廟會熱潮。今(2022)年2月28日,台南龍崎石𥕢龍安寺來到府城四協境辜婦媽廟「迎請聖爐」並舉辦繞境。

辜婦媽是府城地方上的小眾信仰,源自清代一位「節孝神祇」。府城在地信仰,是如何跟偏遠山區石𥕢村有這段因緣,迎請的「爐」又為何物呢?這要從廟史與辜婦媽等眾節孝神祇的由來談起。

辜婦媽廟的由來

辜林氏

辜婦媽廟原稱「辜孝女廟」,主神辜婦媽(信眾多稱「阿嬤」),俗姓「林氏」,因嫁給府城東安坊人士辜湯純為妻,名曰「辜林氏」。

不料夫婿早逝,辜林氏無子,遂待辜湯純妾之二子為己子,毅然挑起家庭重擔,勤儉恭謹,孝順翁姑(公婆)。甚至婆婆生病時,辜林氏還以血肉作藥引。台灣縣知縣李中素聽聞事蹟,手書「節孝」來贈之,時為清康熙36年(1697年)。

據推算,辜林氏應生於明鄭時期,卒於清雍正年間。其死後,鄉民皆表不捨,時任知縣為順應民情,上奏朝廷期望旌表。清雍正5年(1727年),皇帝追贈誥封為「一品夫人」,且可入祀「台灣府節孝祠」。然而在地居民仍於清乾隆54年(1789年)在現廟址上集資籌建了「辜孝女廟」來供奉辜林氏,香火鼎盛於一時。

黃寶姑

黃寶姑亦是府城東安坊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爆發戴潮春之亂,黃寶姑的未婚夫因此客死異鄉,隨後父母欲將其改嫁他人,得知消息後,黃寶姑不願再改嫁,遂來到台南法華寺禮佛,並投入寺前池塘輕生。

台灣府知府馬樞輝聽聞後,遂立碑於辜孝女廟右側以紀念黃寶姑之德行。清同治6年(1867年),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吳大廷1奏請朝廷建立「黃寶姑祠」於辜孝女廟後。民國66年(1977年),黃寶姑與辜林氏合祀於辜孝女廟內,並且增設後殿,供奉觀音佛祖與護法將軍、童子,還有十八羅漢、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眾神。至於有傳聞同為節孝神祇的陳守娘也供奉於後殿,那是不實資訊。

辜婦媽與黃寶姑(最右)之神像。 圖/作者拍攝
辜婦媽與黃寶姑(最右)之神像。 圖/作者拍攝

節孝神祇:有美德的人就像「神」?

節孝是什麼?字面上來說就是有節操、有孝行的人。古代華人文化圈背負著沉重的儒家思想,四維八德是傳統美德,時至今日仍有諸多習慣無法動搖。其中「四維」出於春秋齊國管仲的《管子》一書,該書把禮、義、廉、耻稱為國之「四維」;而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民族主義中則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

白話上來說,就是面子比性命來得重要。我們都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在古代,就是有人能四維八德、忠孝節義都克盡職守,以現代角度來看,那說是「神」也不奇怪。也因如此,體現這樣儒家美德的人,在當時百姓們眼中都是「神」。

清代,台灣官府開始實施旌表婦女的政策,分為「貞、孝、節、烈」四種名目。清康熙30年(1691年),台灣僅列了貞節烈女6人;到了清乾隆25年(1760年),貞節烈女來到53人;至清光緒20年(1894年)時,光是鳳山縣節烈孝貞女子就有128人之多(引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數據)。

清代官方旌表婦女,有「賜匾、建坊、入祀節孝祠」三種方式。清朝統治下的台灣,共計建立了17座節孝系列牌坊。有一說,到後來官府銀兩有限,於是將凡受旌表的婦女牌位,統一集中於各省府州縣設立的節孝祠,享有官府春秋二祭。不過這似乎還是要以個案或各家族背景來斷定,例如台南目前唯一僅存的節孝坊——蕭氏節孝坊,建立於清嘉慶5年(1800年),然而辜林氏卒於雍正初年,早於嘉慶年,卻沒有建立節孝坊之紀錄,說來也奇怪。

府城二府口的蕭氏節孝坊。 圖/維基共享資源
府城二府口的蕭氏節孝坊。 圖/維基共享資源

小廟不要亂拜?「陰廟、陽廟」的迷思

相信多數人小時候,家裡的長輩都會說「路邊的小廟不要亂拜」。這是因為它們大多都是所謂的「陰廟」,陰廟頭銜來自其主神,多半是孤魂信仰中的有應公媽,祂們稱呼眾多,在此不多做論述。

陰神並非生性恐怖,該受人畏懼,陰陽神之分都只是人們私自的分類,許多自稱民俗專家的人會以聳動的說詞來描述陰神,杞人憂天。這些「陽神、正神」除非生前就有官銜,或是生前被敕封、蓋生祠,否則死後都屬陰神,是後來神威顯赫,再透過各路管道「敕封」成為陽神的。各路管道又有多種模式,例如:封建時代皇帝冊封、道教系統的道封、常見的玉皇上帝敕封,簡稱玉敕。

不過,即便生前有官銜或被旌表,若後來品德不正,受到唾棄,死後也未必會有人崇拜,自然成不了神。例如,同樣在清代,著名的貪官——和珅與辜林氏一樣都是「一品」頭銜,那他死後可有成為財神爺嗎?

所以,不論善惡不論陰陽,成神的條件都是在「需要有人崇拜」,也因大眾崇拜,皆為神了,為何還要區分陰陽,刻意趨吉避凶呢?

回到節孝神祇,這也許是個例外,依據筆者考據些許文獻,節孝之神似乎只要受到「官方旌表」,就已算踏入陽神行列,待皇帝追封後是更高一等。

筆者試想,應可比擬成「約聘制公務員」跟「考試入選的正職公務員」之差別,前者屬官方旌表;後者屬皇帝或玉帝之旌表。

倘若沒有經過這些「民俗程序」,人民私自崇拜,也無敕封,那如同「里民自選里長伯」,是非正當的選舉程序,較無公信力。當然這也不是質疑神威,僅是筆者對民間信仰組織架構的比擬罷了。

台南府城四協境開基辜婦媽廟,陳守娘與此並無關聯。 圖/作者拍攝
台南府城四協境開基辜婦媽廟,陳守娘與此並無關聯。 圖/作者拍攝

小結

「烈婦」陳守娘:重新看待陰陽神信仰

曾經有人向廟方提問是否有祭祀陳守娘,如前所述,筆者已澄清是不實資訊。陳守娘是清代台南府城著名的枉死烈婦,相關傳說並列「清代台灣四大奇案」之一。今日台南孔廟節孝祠中仍有陳守娘的牌位,曰:「欽褒節烈邑民人林壽妻陳守娘神位」。

陳守娘夫婿為林壽,相傳丈夫死後,她守節不嫁,不料縣衙門師爺貪慕美色,欲以重金和守娘共度春宵。於是婆婆與小姑就對守娘施暴,逼其就範,最後失手害死守娘。陳守娘死後含冤作祟,府城怪事頻傳,士紳遂請各路神佛與乩童斡旋,最後決議將陳守娘神位入祀官府節孝祠,相關事件就此平息。

這樣守節枉死案例,較符合上述提到的「孤魂信仰」,也就是有應公媽系統的神祇。在入祀官府節孝祠後,陳守娘才成為具一定意義的陽神。

相比之下,就辜婦媽事蹟來看,祂可就從來沒當過「陰神」。因為祂生前就已受官方褒揚,更在後來由皇帝親自追封。

每位節孝神祇或是各路神佛,陰陽與否,都還是得以個案和個案之歷史來看待才是,不是沒聽過的、非主流信仰的、來路不明的就是陰神,不可亂拜;也並非是陽神就能隨意祈願,肆意妄為。那便是不尊敬天地,不尊敬歷史之舉。

台南孔廟節孝祠中的陳守娘神位。 圖/維基共享資源
台南孔廟節孝祠中的陳守娘神位。 圖/維基共享資源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