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優勢?棄保發酵?2022「九合一大選」選前觀戰重點分析 | 沈有忠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現任優勢?棄保發酵?2022「九合一大選」選前觀戰重點分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週六(11月26日)即將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和四年前相比,2018年因為有韓國瑜效應外溢全台,選舉氣氛非常熱烈。相較之下,今年的選舉一開始選情冷颼颼,但越接近投票時間,北部幾個縣市的選情急速升溫,包括基隆市、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尤其台北市和新竹市,因為有民眾黨的加入形成「三腳督」,競爭極為激烈,也成為各黨判斷選舉勝敗的指標縣市。在投票以前,有幾個值得觀察的重點可以進一步討論分析。

現任者優勢盡現

首先,今年選舉有13個縣市是現任者尋求連任,其中國民黨有十個,分別是新北市(侯友宜)、新竹縣(楊文科)、台中市(盧秀燕)、彰化縣(王惠美)、雲林縣(張麗善)、嘉義市(黃敏惠)、宜蘭縣(林姿妙)、花蓮縣(徐榛蔚)、台東縣(饒慶玲)、澎湖縣(賴峰偉)。民進黨則有三個縣市尋求連任,分別是嘉義縣(翁章梁)、台南市(黃偉哲)、高雄市(陳其邁)。

這13個縣市除了澎湖縣選情激烈之外,其餘不分政黨的12個縣市,選情都相對穩定,顯示了今年選舉,現任者優勢比往年來得強。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受到整體選情偏冷的影響,這些尋求連任的縣市,如果沒有重大的負面新聞或突發事件,現任者以逸待勞的情況下,競選的優勢就相對突出。現任者尋求連任的優勢是否最終帶來勝選,可以在選後逐一檢視。

國民黨台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中)爭取連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台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中)爭取連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何定義「勝選」

其次,在觀選重點上,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對於所謂的勝選,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延續前述,本屆地方選舉,現任者優勢特別突出,因為這些現任者多為國民黨籍,因此一般評估以縣市長的席次來看,國民黨的總席次數可能會比民進黨多。也因為如此,如果以總席次判斷選舉勝敗,恐怕就會出現誤差。

扣除尋求連任的縣市之外,北部有幾個縣市的選情格外激烈,包括前言提及的基隆市、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另外還包括苗栗縣。在這些較為激烈的縣市中,台北市和新竹市,因為有民眾黨的加入,而且形成三強鼎立的三腳督,因此選情更為複雜,新聞話題更高,也更被放大成為所謂的「關鍵選區」。

除了關鍵縣市之外,得票率當然也是實質指標之一。以2014年、2018年兩次選舉來看,兩大黨中勝選的政黨得票率大約都是48%,敗選的政黨則是40%左右。今年民眾黨加入選舉,可以獲得多少得票率?三黨各自和2020年立法委員的第二票,也就是政黨得票率相比較,也可以視為選舉表現的另一個指標。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在中央黨部舉行記者會,呼籲返鄉投票。 圖/民進黨提供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在中央黨部舉行記者會,呼籲返鄉投票。 圖/民進黨提供

「藍綠白」三黨的勝敗分析

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前述的關鍵選區中,基隆市、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都不是國民黨的執政縣市。如果能夠拿下幾個縣市,特別是首都台北市,再加上現任者的連任,無異錦上添花,可以視為「勝選」的形式與實質指標都達陣。相反的,如果關鍵縣市中勝選不多,甚至全軍覆沒,儘管總席次仍舊高於民進黨,但實質上恐怕要視為嚴重的挫敗。

從民進黨的角度來看亦然。四個關鍵選區中,三個縣市長(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是現任的民進黨籍要交棒。如果繼任者能順利接棒繼續執政,儘管總席次不如國民黨,民進黨仍舊可以視為守住現狀,不僅如此,若是台北市也贏下來,甚至可以在總席次輸給國民黨的情況下,仍舊可擴大定義為勝選。

從民眾黨的角度來,台北市的黃珊珊雖然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但實質上是柯文哲力挺的市長接棒對象。新竹市的高虹安更是民眾黨名義與實質上的指標候選人。這兩縣市如果能拿下其一,對柯文哲、對民眾黨而言,都是一大突破。若兩個縣市都輸掉,對柯文哲佈局2024而言則是一大挑戰。

新竹市的高虹安是民眾黨名義與實質上的指標候選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竹市的高虹安是民眾黨名義與實質上的指標候選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仇恨值」與負面選戰的選舉

除了現任優勢、關鍵縣市、各黨角度來討論之外,再從選舉的議題來看,本屆地方選舉,無疑是近年來「仇恨值」最高的一次選舉。所謂的仇恨值,指的是選民負向投票的心理效應。炒作仇恨值,是希望選民對於候選人、特定政黨的憎恨,因此把選票轉嫁給其他政黨。由於訴求的議題是煽動仇恨來反向投票,而不是基於信任的正向投票,因此對於選後要平復選舉對社會造成的分裂來說,將更加困難。

受到過去兩年疫情衝擊的影響,今年選舉過程中,國民黨、民眾黨對民進黨的防疫成績與若干防疫政策進行反向動員。若干語彙被視為帶動仇恨值的象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謀財害命」等,一些具有極強烈心理意向的用詞。由於疫情影響的層面擴及全台所有國人,加上指揮官陳時中本人直接投入選戰,因此不僅成為在野黨以仇恨值加以攻擊的對象,也希望外溢到其他縣市,擴大為「下架民進黨」、「討厭民進黨」的動員。

除了仇恨值之外,負面選戰也是本屆地方選舉相當顯著的特徵。從林智堅的論文案以後,諸多縣市的候選人從縣市長到議員,過往的學位問題、論文問題,都被對手陣營拿出來嚴格檢視,而且不分藍綠。本屆選舉意外成為政治人物學位論文的比對大賽。除了論文之外,候選人的操守、人格、清廉、甚至家世背景,都成為選戰的焦點。而對於市政建設的願景和執政能力,這些政策辯論或是正向投票的依據,反而被邊緣化。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成選戰焦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成選戰焦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何看待「棄保」

今年有多個縣市呈現「三腳督」,甚至多強鼎立的情況,是否出現棄保也成為這些縣市的話題。在台北市、新竹市、苗栗縣等廝殺激烈的選區,棄保的話題幾乎從未間斷。在前述提及,今年選舉普遍出現藍、白夾殺民進黨,且仇恨值飆高的情況下,藍白之間的棄保,甚至用交換縣市的跨縣市棄保,一直都是值得觀察的議題。

以新竹市為例,藍白各自有不少政治人物說出「以下架民進黨」為「共同」目標,言外之意就是,民進黨的落選比自己政黨的勝選更為重要。這是操作棄保的一種氛圍,是否會成為最後勝敗的關鍵,也是在選後值得回頭檢驗觀察的議題。

最後,每次縣市長的選舉結束,也成為兩年後總統大選提前起跑的開始。今年也不例外。柯文哲代表民眾黨參選當然毫無懸念,國民黨、民進黨要如何在選後依據選舉結果來推選出總統的候選人?黨內競爭會到什麼程度?也即將在這場地方選舉結束後開始上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