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之名」的控制:邪教怎麼讓人愈陷愈深? | 曾麗心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以神之名」的控制:邪教怎麼讓人愈陷愈深?

近期熱映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發韓國四個宗教秘辛,內容令人譁然。圖為攝理教教主鄭明析。 圖/截取自Netflix
近期熱映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發韓國四個宗教秘辛,內容令人譁然。圖為攝理教教主鄭明析。 圖/截取自Netflix

▍上篇:

「以神之名」的誘惑:為何邪教常找上頂大生?

近期熱映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揭發韓國四個宗教秘辛,內容令人譁然。若以紀錄片觀眾的視角來看,這些組織的惡行似乎顯而易見,例如攝理教教主鄭明析宣稱自己是「彌賽亞」,雖因性侵罪入獄服刑,但身在獄中的他依舊獲得信眾的支持,並持續寄女信徒裸照供其「欣賞」,甚至在紀錄片全球熱映的此時此刻,仍有許多韓國信眾為鄭明析辯護,深信他是蒙冤受迫害的「救世主」。

為何韓國這類「邪教」1總能吸引信眾投身其中,而且堅定不移呢?

「多重控制」讓人難以脫離

澳洲心理學者Coates於2012年曾針對前邪教(Cult)參與成員進行研究,從這些前邪教成員的經驗中歸納出邪教團體通常會有的兩個特點,第一點是給予成員直接獎勵(精神或物質上),另一點就是逐步增強成員對團體的依賴程度並鞏固信仰。

他指出邪教慣用的方式就是逐步增強團體對於成員的「多重控制」,包括情感/心理、行為、思想和人際關係控制,讓成員一旦加入團體後,就只能逐步深陷其中,難以脫離。根據前述研究再對照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與相關新聞事件,筆者整理邪教常見的控制手法如下:

  1. 控制情感/心理:常會刻意「逼信徒達到自我的盡頭」,透過嚴酷的儀式和紀律、懲罰、剝奪與羞辱等方式來「打破並重塑」信徒。

    另外也會利用愛、希望、幸福等正向情感來吸引信徒投身,強調教主如何愛著信徒並願意犧牲奉獻等,同時利用「末世」恐懼來控制信徒,例如製造危機和災難的假象,讓信徒感到必須依靠該宗教才能生存和得救。

  2. 控制行為:要求信徒遵守教義,控制信徒的人身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交友擇偶等各方面均加以限制,例如要求奉獻財務、異性不得隨意往來、接受組織所安排的婚配等,組織也可能透過安排長時間的課程、睡眠剝奪、體力勞動或是飢餓等方式,讓信徒生理感到痛苦不適,進而弱化其心志與反應。
  3. 控制思想:組織通常會利用權威來抑制信徒的批判性思考與懷疑反思,要求信徒「只要純粹相信,不需要邏輯思考」;他們也總是會把領袖塑造成神聖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物,讓信徒對其產生敬畏和崇拜,例如攝理教教主鄭明析宣稱自己治癒了罹癌婦人或可以預言未來。

    另外還包括嚴加過濾與管控信徒的知識和資訊,例如只能閱讀該教經書、要求信徒不要看電視或上網、避免與外界接觸等,以此控制信徒的思想、失去自主判斷能力。

  4. 控制人際關係:例如要求信徒斷絕與家人的互動聯絡,藉此孤立信徒;製造從眾壓力,並且利用認同感和榮譽感來控制信徒,讓信徒感到自己屬於一個特殊的群體,例如鄭明析召見、公開稱讚特定教徒等,讓他們感覺受到教主提拔或青睞。

圖為因長期性侵女信徒遭判刑15年的萬民中央教會堂會長李載祿(中)。 圖/美聯社
圖為因長期性侵女信徒遭判刑15年的萬民中央教會堂會長李載祿(中)。 圖/美聯社

邪教的控制手段造成「認知失調」

在前述的種種控制歷程中,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尤其適用於解釋許多光怪陸離的情況。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一個人的思想、信仰、態度或行為不一致時,他們會感到不適和不舒服。例如在組織中會以集體壓力來強迫信徒接受領袖的開示與價值觀,信徒初期可能會覺得這類訊息違反常識,但集體壓力使他們開始放棄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力,並嘗試認同領袖與組織,認知失調也在此時發生。

為了消除這樣的失調,人們就會嘗試調整信念,並尋找新的證據來增強信念,如此便進一步產生「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亦即一旦人們做了決定,就會不自覺的用各種訊息線索來幫助自己鞏固這項決定。尤其當一個決定的代價越高,越不能從頭來過,造成的認知失調就會越嚴重,人們也會更加「自我辯護」,刻意強調原本所做決定的「好處」藉此降低認知失調。

舉例來說,當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排隊、好不容易才吃到一碗限量的高價日式拉麵,即便吃完後感覺味道普通、不如預期,也可能會嘗試用其他證據來說服自己所費的心力與金錢非常「值得」:有很多媒體報導介紹(OS:這麼多人推薦介紹,一定好吃吧?)、現場有這麼多人都來排隊(OS:一定很受歡迎啊!)、店家強調食材都來自日本(OS:所以可能只是我自己吃不慣)、因為限量所以才貴(OS:售價反映品質,一分錢一分貨)。

在《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紀錄片中,遭教主鄭明析性侵的葉萱在初次遭到性侵時感到非常震驚,他發現教主言行與過往所學的教義完全不符,但因為「相信他是彌賽亞」與「害怕自己會下地獄」,於是隱忍未報,再加上身邊其他信徒姊姊們紛紛「恭喜他」、「羨慕他」能夠獲得教主的寵愛,如此一來讓他產生嚴重的認知失調。

於是他明明對鄭明析的行為感到噁心、厭惡,卻反而拼命禱告求上帝讓他可以「愛上教主」,甚至自己後來也從被害人轉為加害人,在目擊教主性侵另一名澳洲籍信徒Amy時,平靜地對她說:「Don't worry. It's fine.」,彷彿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再尋常不過。而Amy當下也因為認知失調而相信教主是在「淨化、寬恕她」而不是在性侵她。

在紀錄片中葉萱表示,初次遭鄭明析性侵時她感到非常震驚,但因為「相信他是彌賽亞」與「害怕自己會下地獄」,於是隱忍未報。 圖/截取自Netflix
在紀錄片中葉萱表示,初次遭鄭明析性侵時她感到非常震驚,但因為「相信他是彌賽亞」與「害怕自己會下地獄」,於是隱忍未報。 圖/截取自Netflix

紀錄片中也有提到,當鄭明析初次在法庭上公開陳述「自己不是彌賽亞」時,有不少攝理教信徒選擇自殺,因為他們多年來深信不疑的真理瞬間崩毀,嚴重的認知失調讓他們難以理解自己為何如此癡迷堅信鄭明析的一言一行,多年來投身教會、獻身教主,葉萱在離教後也描述自己當時的狀態「根本就像傻瓜一樣」。

紀錄片中呈現的邪教的心理操縱手法非常多樣化,其目的在於控制和影響信徒的情感、思想、行為與人際。因此,我們格外需要警覺並學會辨識這些手法,以避免受到邪教的影響和操縱。但,即便認出了宗教的騙局,離教卻遠比入教難上千百倍。

信不信,真的由你嗎?

通常,邪教參與者可能由於親友的關心、接觸到外界資訊、經歷生命事件或是逐漸對該宗教的行為和做法感到不滿,可能會經歷一段長時間的反省與懷疑,開始對該宗教的信仰和做為產生疑問、思考教義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但他們想要脫離組織時通常會遇到以下情況:

  1. 社交隔離和排擠:當信徒想要離教時,可能會遭受其他信徒的排擠和疏遠,甚至可能被視為背叛者,施加社交隔離和排擠的壓力,讓信徒感到自己無法脫離而勉強保持社交關係。
  2. 恐懼和威脅:組織可能會利用恐懼和威脅來阻止信徒脫離,例如威脅信徒的人身安全或名譽,也可能以「墮落」、「被鬼附身」等汙名指控企圖離教者,讓他們感到唯有依靠教主/組織才能得救。
  3. 心理壓力和困惑:邪教通常會操縱信徒的情感和認知,讓他們產生罪惡感、無助、自責等情緒,讓他們對自己的「叛教」產生困惑和猶豫不決。
  4. 身心創傷:某些組織可能會對嘗試離教者施加身心創傷,例如性侵、施虐、嚴厲批判和否定等。

美國人民聖殿教曾在1978年造成信徒集體自殺的事件,共有914人死亡。 圖/美聯社
美國人民聖殿教曾在1978年造成信徒集體自殺的事件,共有914人死亡。 圖/美聯社

離教者即便順利退出組織,仍需要重新認識自我、重建價值觀、重拾社交生活與人際連結,並且重新融入社會。由於組織可能對信徒進行了長時間的心理操縱和控制,離教者常有身心創傷困擾,容易出現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等心理問題,需要具有足夠的意志力和適當的社會心理支持,才能順利度過這個過程。

不過,澳洲學者Coates研究前新興宗教(NRM)成員經驗後發現,部分離教者因為曾經有過參與及退出新興宗教的經驗,反而得以提升反思能力,也更懂得在保持個人自主性和維持人際連結之間拿捏平衡關係。

另有比利時學者將邪教(Cult)參與者與物質成癮障礙者加以比較,發現兩者間有許多類似的狀態:

  1. 參與邪教和使用物質最初都會帶來心理困擾的部分緩解。
  2. 儘管明知造成損害,但仍然持續參與/使用。
  3. 「邪教/物質」會佔據「成員/使用者」思想重要位置。
  4. 皆具有高心理疾患的共病率。
  5. 「邪教/物質」都會導致「參與者/使用者」的社會關係不穩定。

簡單來說,一旦誤入邪教,要脫身絕非易事,信與不信之間,其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般簡單,就像是物質成癮者,很難單憑一己之力就能完全擺脫。

如果你擔心親友可能正受到邪教的不當控制,請記住,家庭與人際支持是脫離組織的關鍵力量。入教者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理解,他一定在該組織中獲得了某些生命中匱乏的事物。如果懷疑他可能進一步受到身心傷害,請耐心的關心與陪伴他,才有機會協助他順利脫離該組織。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 由於本文是針對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中的韓國宗教進行討論,後續將統一以「邪教」來代稱,但如有引用文獻則會依照該研究的原文用詞譯為邪教(Cult)或新興宗教(New Religion Movements, NRM)。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