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茹/找回媒體「第四權」:《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導實踐 | 卓越新聞電子報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黃家茹/找回媒體「第四權」:《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導實踐

《驚爆焦點》劇照。 圖/取自IMDb
《驚爆焦點》劇照。 圖/取自IMDb

在這個世代,24小時都可能是新聞的截稿時間,各家媒體競相發布即時新聞,忽略了新聞的查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調查報導更是珍貴。2015年上映的電影《驚爆焦點》(Spotlight),敘述《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調查記者們,揭露天主教會性侵兒童醜聞的過程,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於調查報導的關注及好奇調查報導如何進行,《紐約時報》也分享了他們進行調查報導的實踐。

調查報導的社會功能

在新聞不斷遭受挑戰和質疑權威性的環境中,調查報導是有志之士力圖嘗試、堅守「第四權」價值的報導方式之一,經過計畫性的調查和研究,調查記者們揭發出攸關公共利益的報導,這種報導方式通常會造成社會影響,甚至進一步影響民意、政策或司法。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2017年10月刊登了一則調查性報導,揭露數十名女性聲稱遭到好萊塢名製作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性侵,多名好萊塢女星及女性工作者也公開表示有相似的經歷,此後在社群媒體上也出現了「#MeToo」的主題標籤,用以揭露曾經遭受權勢者性騷擾和性侵的經驗,引起廣大迴響,成為一起延燒至今的社群運動。

《紐時》的核心價值

《紐約時報》創立於1851年,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Adolph Ochs)接辦《紐約時報》後就確立了《紐時》的新聞報導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紐時》近來發布一系列專欄,向讀者揭露他們在工作中如何達成新聞實踐,堅守新聞價值。《紐約時報》在調查性報導耕耘已久,除了引起#MeToo事件的調查報導外,他們也累積了大量的調查性報導,其中較為著名的是2018年發表了川普家族如何逃漏稅、累計大量財富的報導;2012年報導溫家寶家族財富事件,皆引起社會關注。

他們對於調查性報導的定義為:探索與公共利益相關,且在法律和道德面違反公共信任的未知事物。

在《紐時》的編制中,有一個專門負責調查報導的部門,雖獨立成部,但調查報導與每日新聞的關係也很密切,《紐時》的調查記者們也同時處理每日新聞,生產每日新聞也有助於發想調查報導的故事,並累積線索和調查目標。調查人員會關注正在發展的故事並試著領先或推動故事發展,並不是以獨立的方式在追求每一個獨立的故事項目。

位在曼哈頓的紐約時報大廈。 圖/法新社
位在曼哈頓的紐約時報大廈。 圖/法新社

《紐時》進行調查報導決策的要素

社會上的議題和線索這麼多,要如何決定開始調查項目?

1. 有社會影響力

「你會看到一個事件,它有潛力成為一個有力量的故事並且對人們有重大影響。」《紐時》的助理總編輯蕾貝卡・蔻貝特(Rebecca Corbett)表示,雖然調查報導的開始的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但是在研究每一條線索的過程中會漸漸看到某個目標對政策或現實有重大影響,那就會成為真正有力的故事。

2. 就算失敗也值得

通常《紐時》的調查記者們想到一個主意會立即找尋相關線索,他們便開始思索:如果找到了線索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如果那個結果是令人吃驚的,便開始計算到達目標的可能性、需要什麼資源?「這是一個智力遊戲,找出什麼目標是值得追求且記者們願意為此失敗也覺得充滿趣味的。」

3. 擁有足夠的證據

除了考慮報導的影響性和價值性之外,報導故事必須要有說服力,而故事要有說服力則要有各式各樣的證據在報導裡作為支撐,由於《紐時》是以文字報導為主,因此在《紐時》的經驗裡,它可以是文件、是採訪、或是某人的自我陳述。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相信報導的一字一句都是真實、有所依據的。

《紐約時報》在2017年刊登了一則調查性報導,揭露好萊塢名製作人性騷擾、性侵,帶動一連串的#MeToo運動。 圖/路透社
《紐約時報》在2017年刊登了一則調查性報導,揭露好萊塢名製作人性騷擾、性侵,帶動一連串的#MeToo運動。 圖/路透社

《紐時》的努力

提及調查記者需要的能力,《紐時》的助理總編輯蔻貝特表示,她認為調查記者需要特別擅長知道要追求什麼、如何解釋及如何構建故事。而副總編輯莫非(Dean E. Murphy)則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

除了記者們的努力之外,《紐時》也與讀者合作,他們設立一個匿名讀者投稿機制,讀者可以匿名提交具有新聞意義的資訊,幫助調查記者蒐集及處理敏感的資訊。

《紐時》在2019年發布一系列《真相值得如此:無畏》(The Truth Is Worth It: Fearlessness)的影片,目的雖然是企業廣告,但其以微電影的形式訴說調查記者在調查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以及為了何種信念而堅持挖掘真相,這樣的拍攝手法和敘事引起讀者對於調查報導的重視及價值的認可,另外,他們也開闢了「時報內幕」(Times Insider)的單元,揭露一些調查報導的完成與新聞內幕,透過這樣的做法讓讀者能夠更了解記者的想法、建立信任感。

蔻貝特認為,調查報導的過程常常是枯燥乏味的,電影《驚爆焦點》便是一個很好的呈現,告訴大家從事調查報導並不是一件多麽刺激的事,更多的是爬梳文件的孤獨又枯燥的過程。但是調查性報導也會賦予更多的機會讓記者發現新資訊、講述新故事,並能夠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事情!」

其他媒體的調查報導:以ProPublica與CIR為例

獨立的非營利通訊社ProPublica與「調查報導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以下簡稱CIR)都是致力於調查性報導的組織,與《紐時》不同的是,他們都是非營利組織,前者與眾多新聞機構合作進行調查性報導,後者則是以調查性報導結合多元的嘗試著名。

ProPublica非常重視報導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力,他們在製作報導時給調查記者較大的自由,由記者決定主題,「記者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執行編輯蘿賓・菲爾茲(Robin Fields)表示。

編輯則以最好、最新、最迫切為決策宗旨,也十分擅長做數據資料導向的調查報導,並強調以讀者為導向,除了致力於與讀者做雙向的溝通讓讀者明白調查報導的重要性以獲得認可和資助外,也藉此獲得一些新聞線索,他們在每年發佈的報告中列出報導形成的社會影響,再集結社會力量整合資源,與當地的社區或是新聞機構合作進行調查研究。

而CIR除了做例行的調查研究外,也致力於多媒體的敘事方式,以紀錄片、戲劇、漫畫、甚至是Podcast的方式進行報導,而他們選擇報導的要點是具有獨立性(過去未被其他媒體報導過)、編輯獨立性(只接受讀者捐款,強調非基於捐助者支持而報導)及社會影響力。

(原文授權轉載自「卓越新聞電子報」,原標題為〈找回新聞的第四權功能:《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導實踐〉)

《紐時》的新聞報導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圖/法新社
《紐時》的新聞報導原則:「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並不分黨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圖/法新社

參考資料

  1. 新聞作為服務,《紐時》出4招
  2. How The Times Decides What to Investigate
  3. 調查報導中心CIR 思考調查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4. How ProPublica approaches journalism in an age of fake news
  5. 以「有感」調查改變世界!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我們的力量來自讀者

 


 

  • 文:黃家茹,特約記者編譯。
  • 更多卓越新聞電子報:WebFBYoutube

|延伸閱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