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石堂一間間關,對市民是一大損失? | 陳夏民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金石堂一間間關,對市民是一大損失?

圖為台北忠孝東路與延吉街口金石堂門市,因租約到期,已於2015年8月25日歇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台北忠孝東路與延吉街口金石堂門市,因租約到期,已於2015年8月25日歇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編按:

桃園火車站前的金石堂書店於今年六月傳出即將歇業的消息,令地方民眾感到不捨與惋惜。而若將時間往前推展,2015年8月,台北市東區金石堂忠孝店也不敵高房租,因而在該月25日宣告吹熄燈號,結束30年來的經營。

而不論是今年的桃園金石堂站前店,或是2015年台北的忠孝店,皆揭示了都會地區大型連鎖書店所面對的經營問題。大型連鎖書店對地方的重要性何在?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無法補上這塊缺憾嗎?身為讀者又該如何看待此現象?看看出版人陳夏民怎麼說。

少了一間金石堂書店,有損失嗎?

身為一個桃園人,曾對桃園市區前站區區幾百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同時有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以及諾貝爾圖書城三間大型書店存在,而感到驕傲。

這代表著對書有所需求的民眾夠多,才足以支撐起那麼多間大型綜合書店的存在。另外,在獨立書店因成本壓力,被迫越往巷弄裡鑽,沒開Google map可能找不到的情況下,佇立於黃金地段大型書店,更有著「書沒有消失在生活中」的宣示性意義。

不過,好景不常,金石堂桃站店因為租約到期而在今年六月黯然關門。或許是身為連鎖體系中一間分店的原罪,金石堂桃園店歇業,並未引起太多討論,相對於任何一間獨立書店倒閉時,在網路所感受到的惋惜聲浪,它的死亡彷彿更淡、更無足輕重了一些。

對一般民眾而言,不過就是少了一間書店而已,但一間書店與所在地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值得深究——尤其是一間如金石堂桃站店的綜合性書店,在一座城市的文化功能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基石。

有些讀者或許反問:

桃園區不是也還有很多家獨立書店?站前也還有誠品和諾貝爾,有那麼嚴重嗎?

而究其實,一般獨立書店店面往往不大,必須以店主為中心,不求數量但求選書路線之深度,具體實踐開一間書店的理念,同時吸引志同道合的客人上門消費。

但綜合型書店不然,它所扮演的角色更類似於一間專屬於社區的「書籍超市」,必須滿足該區域各個年齡層的閱讀需求,因此藏書必須夠多,類型必須夠廣。此類書店少了一間,就會出現閱讀需求的缺口,這是網路書店不一定有能力觸及之處,當然再多獨立書店也不一定能夠補足。

獨立書店店面往往不大,不求數量但求選書路線之深度。綜合型書店不然,它所扮演的角色,必須滿足該區域各個年齡層的閱讀需求。 圖/夢田文創提供
獨立書店店面往往不大,不求數量但求選書路線之深度。綜合型書店不然,它所扮演的角色,必須滿足該區域各個年齡層的閱讀需求。 圖/夢田文創提供

綜合型地方書店的重要性

在金石堂桃站店關門之後,桃園站前還有諾貝爾與誠品兩間綜合書店。其中,我最在意的,是諾貝爾圖書城。諾貝爾桃園店在我國小時便存在至今,直到我三十歲創業、出版社剛辦完七週年慶,仍然屹立不搖。可以想見,有多少桃園人曾經在諾貝爾找到自己的一本書,也是大家的集體記憶。

諾貝爾圖書城並不是誠品、金石堂那一類較「都會」的連鎖事業體,而是更接地氣、扮演著地方文化燈塔的連鎖體系。全台十三間分店,集中在新北市、彰化縣、台中市和桃園市,上至商管、文學、社科書,下至漫畫參考書及文具,面面俱到。

多數出版社都位於大台北地區,也因為銷售主力慢慢轉往網路或全國性連鎖書店,因此鮮少聽見出版社會向諾貝爾圖書城等綜合地方書店提報新書,行銷活動也轉移到了獨立書店舉辦。以往在誠品、金石堂可見的大型特陳,例如堆成書塔或是模型特陳等,在諾貝爾圖書城店內其實少見。

因為出版社企劃人員或編輯較少施力,從入口區的海報、書內的平台位置,以及書架上分區陳列方式,都可以觀察到出版社業務的功力。

此外,好的書區位置,並非只有其他通路選書之類的「大書」,類型也不一定總是那麼「重」,多帶點庶民色彩,例如韓劇寫真書或是中型出版社的生活風格類書籍,而大型出版社的書展則是在一側的書區舉辦。換而言之,走進諾貝爾圖書城這一類書店,你能夠看見不同於所謂三大通路的全新風景。

下雨天的週日午後,我來到桃園前站的諾貝爾圖書城,客人不少,我一邊觀察著各家新書的擺放位置,一面觀察客人正在閱讀什麼書。忽然一小女孩手裡拿個繪本,放聲尖叫說要找妞妞(誰?),許多人從書本抬頭起來,略帶不耐地尋找聲音來源。

看到如此風景,我忽然心生快慰,腦海中希望出版業大爆炸(如果拍成電影,高潮應該是各出版社租賃的庫存倉庫逐一引爆,人員倉皇逃離,天上漫布紙屑飛花,而出版社編輯們一面尖叫,卻又忍不住微笑在心裡握拳說「我自由了啦」)的念頭,便漸漸緩下——就算外頭下著雨,我們還有一間大書店,可以容納這麼多不同年齡層的人在此讀書。

獨立書店在巷弄間落腳,培養周邊讀者,扮演地方文化催化劑的角色,來深耕地方文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獨立書店在巷弄間落腳,培養周邊讀者,扮演地方文化催化劑的角色,來深耕地方文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大小書店分工,才能打造幸福城市

開了獨立書店之後,每天觀看銷售數字以及來客數,我才理解到自身的渺小,更領悟到不同規模的書店所各自背負的責任與角色扮演。

一座健康的城市,理當存在著大大小小不同規模的書店,各自安穩賣書賺錢,把自己打點好,隨時等著招呼求知若渴的讀者上門。大書店與小書店之間——或者說,任何書店之間——絕對存在競爭關係,但並非總得上演刀刀見骨的場面,其群聚效應或許還能形成獨特的生態系,為市民謀取更多閱讀上的便利。

獨立書店在巷弄間落腳,培養周邊讀者,也作為某些讀者尋求深度閱讀的所在。或許以沙龍聚會式的服務,提供跨界合作的平台,扮演地方文化催化劑的角色,來深耕地方文化。

綜合型地方書店或是大型連鎖書店,不一定要密集舉辦活動,則是專注於藏書量與廣度,讓任何走進來的人,都有機會找到自己「正在尋找」的那一本書。換句話說,此類書店必須有作為市民書房的心理準備,以一整座城市作為服務目標,提供更多選擇以及方便的服務。

網路資訊碎片化後的無效觸及,學校教育的強制介入,都不一定對推廣閱讀有最大的幫助。相反的,在生活角落總有一間書店,可供自由探索,這才是最有效率、最好的書籍推廣方式。

在找到新址之前,金石堂書店在桃園前站終究是缺席了。如果我們都清楚閱讀是重要的,那麼一個人口越來越多的城市,書店不該越來越少。一座綜合書店與獨立書店林立的城市,仍是我作為一個出版人終身對故鄉的期盼。

屆時,桃園不會只是一座工業城市,我們大方討論幸福、討論文化,才不會不好意思。

如果我們都清楚閱讀是重要的,那麼一個人口越來越多的城市,書店不該越來越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果我們都清楚閱讀是重要的,那麼一個人口越來越多的城市,書店不該越來越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