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移民,那是為了什麼? | Emily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如果你要移民,那是為了什麼?

理想的移民是在人生對的時間跳上一首適合自己的船,好好享受一下風光,也勇敢承受一些風浪,惜取同渡人,於顛簸裡練習平衡。 圖/Emily
理想的移民是在人生對的時間跳上一首適合自己的船,好好享受一下風光,也勇敢承受一些風浪,惜取同渡人,於顛簸裡練習平衡。 圖/Emily

曾經在一間台灣的移民公司上班,那位老闆說,每次選舉前後,以及社會特別動蕩之際,都是移民和留學的旺季。身為香港人我一聽便了然於心。人會為了恐懼和逃避,毅然拋棄現狀,費盡心力謀後路作為未來的保障。

30多年前,中國和英國開始談判香港主權,社會紛紛攘攘,說香港完了要被中國接管了,整個城市陷入極度不安。別以為小孩子不懂,當年我只是個小學生,也感染到周遭的徬徨無奈和不甘,曾偷哭過幾次,不忿為何一些離我很遠的大陸人和英國人談判,簽一份「聲明」,便改變我們幾百萬人的命運?我對中國大陸完全沒有親近之情,什麼「回歸」?什麼「祖國」?童稚的心極度不甘,只想喊我不要我不要!可能身為小孩,份外能夠代入身不由主的自憐情節。在主權上我一直覺得香港是個小孩(很會賺錢的童星?),總是身不由己,無能為力。例如台灣人為核四抗爭和思辯,香港人卻對近在身邊的核電廠,連爭持半句的立足點也沒有,只能承受。

但我父母那一輩早年從大陸逃到香港的強悍人,面對97並沒有浪費時間不甘心,只火速應變,安排我的兄姐出國唸書。長輩們口中的關鍵字是:共產黨、紅衛兵、為兒女、保障。

再幾年後全家移民,我在澳洲渡過整個青春期直到成年。大學畢業後,帶著父母與自己付出很大代價換來的「保障」—外國護照與學歷,回到香港找工作,並與全香港的人,一起迎接97回歸。6月30日晚上,電視直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我以沉重哀掉的心情,觀看那堂皇的慶典,看著那些官員的笑臉,我極力麻木內心的悲傷。

不管大環境,只致力拓展個人小確幸,是我和很多香港人的求生模式。只要不關心時事和政治,躲在小天地裡過得安逸並不太難,那幾年其實我過得挺不錯。但老實說很鬱悶。香港總是給我揮不去的心理壓迫感,而最方便的舒壓方式是消費、消費、消費,可是消費完還是空虛失落。簡而言之,走投無路我信了耶穌,還養了一隻小貓。

因為養貓,發覺台灣是個可敬可佩的網路大國,在台灣的網上貓論壇學到很多知識,結識一些貓友,並對台灣產生莫大的好感。來台旅遊數次,甚至覺得這是可以建立美好新生活的地方。於是貓三歲的時候我鼓起勇氣決定要來台灣,準備了一年,貓四歲的時候我們起程。到現在這隻香港貓十二歲了,我們在台北生活和工作了八年多。

如果說從前自香港遷移到澳洲主要是因為恐懼,這一次從香港來台灣是為了嚮往。我算不清這份恐懼或嚮往當中,摻雜多少假想的成份,但如果有人覺得非要移民不可,我希望他最大的理由永遠是為了嚮往追尋,而不只是因為恐懼或逃避。這是近年每當有香港朋友問我定居台灣的方法時,我最想說的話。

同一個地方,旅遊玩得開心與居住下來也能快樂是兩碼子的事。旅客是花錢,住下來就要賺錢和付錢;旅遊是蜜月般的甜,生活是酸辣鹹苦,會不會回甘還得看個人心態。身為外藉人士在台北找工作的競爭、簽證的時間壓力、偏低的薪資、跟香港相比銳減的假期、職場與社交文化的磨合......所有理想和夢想都排在這些現實的後面。

幸好在現實的空隙間,我真的有排進一些美好,雖然這些美好並不太符合主流社會的經濟價值觀。離開香港我拋開熟悉的安全感,換來一個翻盤的機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例如賺到我認為比錢更重要的閱讀、思考和成長空間。這幾年看多了很多書,在我心目中台灣是中文書的天堂。又例如人在異鄉的抽離感和寂寞所帶來的清醒,很有利於檢視自我與人生。每當我凝視路上遇到的中華民國國旗,也會被一份陌生感衝擊,會忽然自問:「為什麼我在這裡?台灣對我來說是什麼?我想追求什麼?有得到了嗎?」

人有時候會視出生地猶如母親,好像她供給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像是居留權、福利保障、公平競爭的機會。但當你人在異國,一切不那麼理直氣壯的時候,才會在戰戰競競中,更懂得感恩所遇到的順境和善意。甚至連台灣的地震和天災,也讓我重獲一份做人不該缺少的危機感。以上這些都是我每一次在淡水的家觀賞日落時,由衷感謝台灣的原因。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