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掩蓋政治 | 瓦礫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政治正確掩蓋政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長選戰開打之後,各候選人的言論很自然地被拿來放大檢視。其中最受注目的,無非是柯文哲將女性地位低落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系列發言。他認為女性參與的數量是職業沒落的指標、重男輕女是生物本能、年輕漂亮的女性比起參政更適合坐櫃檯、聰明的太太知道該把子女顧好等著男人回來等等,在今天的政治場域裡,都是很容易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言論。

這樣的發言究竟是不是歧視?甚至,是不是這個社會裡固有歧視的代表病徵?或許這是個問偏了的題目。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發言會讓許多女性感覺不舒服,因為它們再度肯定了社會對女性的性別地位偏見。對其他性別的選民而言,則代表了這位準市長難以脫離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男性性別沙文主義,如果這位候選人順利當選,台北市平權政策的實踐依然遙遙無期。

但,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刻意去符應社會固有偏見,好像也都不是什麼太嚴重的事情。畢竟這是選舉,以讓別人不舒服為目的的語言,似乎是這段時期的特許產品。若是該陣營沒有過度刺激的發言,甚至可能會被認為是在公關上不夠用心。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某些評論儘管無意抹消柯文哲發言的負面性質,卻仍然只是語帶遲疑地表示柯文哲實屬「失言」,應該小心講話;某些痛罵他歧視明確,令人不齒的,卻又很少提到這類發言究竟怎麼對政治產生實際影響。

在這個資訊使人疲乏的時代裡,負面行銷、病毒行銷、標題殺人法……各種為了爭取版面或引發關注而不顧一切的手段,以及被激發出來的反制措施,時常被贊同者認為是關心、監督、批判、質疑現狀、喚醒意識,至不濟也能讓人耳目一新,或激發挪用歪讀的效果……然而這些運作手法,絕大部分卻仍須仰賴原有的成見才得以成立。

也就是說,它們時常必須服膺於結構中尚未改革的部分,才能點出某個吸引眼球的重點。許多人常認為,自己可以任意操作這些重點化的語彙,用來完成某種自身信仰的偉大使命。然而許多時候,這些發言卻會失去所有正面效果,只能被用來掩蓋住議題裡更重要的層次。而那些顯然缺乏清楚目的的人們,在操弄語彙的遊戲裡,反而因為自身的淺薄而更吃香。

在這個事件裡,遮掩住的是什麼呢?我們只要看看被柯文哲的言論召喚出來,一字排開征討所謂歧視語言的國民黨議員即可:李彥秀、王鴻薇、厲耿桂芳、王欣儀、闕梅莎、郭昭巖、秦慧珠、林亭君、王致雅。且不談其他政治表現;光是在性別議題上,這些議員煽動對公共空間出現性感素材的道德恐慌、質疑學校裡為何出現同志平權教育、結合宗教或公衛團體將同志污名為致病族群,乃至於一手造成連批評這些議員的論述裡都很少觸及的廢娼事件……幾乎都被排除出討論範疇之外,頂多作為某些人回頭打擊這些議員的談助。

若是再加上民進黨婦女部主任一席荒腔走板的「先看看你有沒有權力能丟他石頭」回應,以及網路上迅速激化繁殖的嘻笑怒罵等等......我們的注意力完全消耗在這些政客之間輕浮而虛華的鬥嘴上,性別議題因此被淺薄化成婦女議題,婦女議題被淺薄化為說話小不小心的問題,而最後終究還是歸於我們如何保護自己黨性的問題。

所謂柯文哲的失言事件,因此是現代選舉政治裡某個面向的表徵:一邊把原屬於結構性的問題怪罪給個體,讓個體來承擔結構性的困境,假定批判他可以造成結構改變;一邊是把個體問題直接擴張到全體,又故意把全體的傾向挪用來癱瘓批評,乃至把問題扭曲,掩蓋住應有的深度。

在這樣的言論空間裡,號稱性別意識最進步的馮光遠,所生產出最犀利的政治批評,竟只是懷疑政府首長因為隱藏的同志身份而私授權位敗壞綱紀。但儘管如此,或許他仍是性別意識最進步的候選人。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