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假新聞作為一種「合法」的政治手段(上)
我手上還沒有資料。在拿到資料前就形成理論是嚴重的錯誤。人會在無意間扭曲事實來符應理論,而不是讓理論去符應事實。——柯南道爾,〈波希米亞醜聞〉,《福爾摩斯歷險記》
2018年10月8日,一個名為EU vs. Disinfo(歐盟vs.偽資訊,下稱為EVD)的網站刊出一則新聞,標題為「『男性開腿』瘋傳影片是一則刻意設計的克林姆林宮政治宣傳」,首頁上的標題說明則是「俄羅斯國營社群媒體頻道掀起對女性主義者的仇恨」。
該文是針對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爭議的一則影片進行事實查核。影片主角是一位年輕女性,在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的地鐵上,向座位上雙腿打開的男性噴灑漂白水。這則影片由網路媒體《In the Now》刊載時的標題是:「戰勝男性開腿……就用漂白水!」。
EVD這篇宣稱進行事實查核的文章提出幾個事實:
- 聖彼得堡媒體報導,影片中的男性在社群媒體上聲稱自己演出受害者並有收費,該訊息已被刪除。
- 俄國媒體訪問聖彼得堡地鐵與警察,後者宣稱並未接到相關報案,認為這可能只是設計演出。
- 挪威媒體找出影片女主角IG帳號,報導其中「充滿模特兒照,外加對俄羅斯、對軍隊、外交部門與東正教效忠」等愛國主義訊息;另外該影片製作公司曾製作許多結合陰謀論、反政戰、幽默內容與嘲弄俄國批評者的影片。製作公司否認涉入,但許多俄國媒體評論者對此駁斥。
文章接著再加上2016年據稱由俄羅斯主導的網路政宣戰裡幾個重要的特徵,以及俄羅斯國營電視曾取笑#metoo運動、散佈本影片的媒體為俄羅斯國營媒體關係企業等事實,並作出結論:這則影片顯然是俄羅斯正進行中的訊息戰一環,是以國家力量炮製的虛假宣傳。
然而這種一刀切的態度,真的就比較接近現實嗎?
接收與散播虛假訊息作為一種情緒出口
藉散播虛假訊息來達成政治社會目的的行為,至少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傳統社會以各種神話或宗教作為社會意識的骨幹就是顯例,直至當代,同一批神話的影響力依然持續。但在今天,若談起「假新聞」這個廣受注意的詞彙,則不能忽視累積了好幾個世紀的政治諷刺言論傳統,以及本世紀初期大量產生的假新聞諷喻格式。
這種自2016年起,因生產虛假訊息,以及拿「假新聞」指責敵人的手段,在被美國保守派濫用而成為負面詞彙以前就已出現。更早自稱為假新聞的,是被廣泛認為在傳統媒體解組時代,立場偏向民主黨自由派,也對該國自由派政治具有深遠影響的有線電視——《每日秀》(Daily Show)節目。
這種至今仍然方興未艾的喜劇形式,由於自稱喜劇,得以徹底將自身隔離在既有權力架構之外,取得相對安全的立場。從小布希政權開始,該節目就已成為自由派支持群眾百無禁忌的情緒出口。主持人強・史都華(Jon Stewart)上任後,內容也從以媒體訊息與大眾娛樂為主要嘲諷對象,逐漸轉變為以政治事件或人物諷喻為主軸。
盛名之下,儘管史都華一再宣稱節目的非事實性質,但節目還是出現許多踰越嚴格「非政治」界線的內容。例如:具有彰顯政治主張或攻擊明確對象的訪問,以及因節目架構輕薄,以新聞事實與大量密集笑話梗為主調,難以有效說明結構性問題,導致內容給人的印象無法脫離政黨派性,且造成嘲弄兩黨比重不一。此外,該節目批評對象明確但敘事瑣碎化以求戲劇效果,刻意不宣稱任何政治意識形態卻又強調立即反應,導致將政治原則與日常語言重疊的效果。
儘管製作團隊似乎有意嘗試去處理這些負面結果,但此節目實際造成的社會效果,依然與接下來的民粹政治語言結構高度相關。最明顯的例子,是在2010年美國期中選舉前,由史都華舉辦的「找回理性與/或恐懼(Rally to Restore Sanity and/or Fear)」遊行,在華府吸引逾21萬人潮。
會中主題強調凝聚國人共識,恢復理性問政,讓聲音蓋過「15-20%掌控美國政治對話,說話大聲而又極端的美國人」。遊行主軸強調是這一小部分人士彼此妖魔化,互相攻擊才造成美國政治敗壞,但並未提及當時已頗具規模的同溫層現象,更未主張其節目在政治場域中的位置。
從蔡衍明到川普:假新聞的此消彼長
2012年,主掌集團旗下從食品生產業、服務業到主流媒體公司兼備的台灣富商蔡衍明,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說,他心目中的假新聞是六四天安門屠殺報導不真實。「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死掉」,他說。
消息經由中文媒體刊載後,引起台灣社會廣泛的爭議;也繼前一年蔡收購「三中媒體」引起的「反媒體巨獸」運動後,再次引發拒絕收看、拒絕投搞等運動,更成為當年蔡衍明欲收購系統台時激發「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引據之一。在運動聲量高漲之際,反對媒體壟亂的輿論之中還曾出現「蔡衍明認為六四不曾發生/沒死人」的意見。但對當時的運動而言,抗議者在意的顯然是蔡衍明的「親中」的立場與來自中國的收益,反而並不那麼在意關於「不實訊息」的影響。
四年後,台灣媒體地景並沒有結構性的改變,蔡衍明與蔡明忠、練台生等媒體大亨或金融鉅子依舊掌握媒體界的重要管道。此時美國總統大選出現變數,唐諾川普獲得共和黨提名,而後贏得總統大選。
從競選期間開始,川普與共和黨政媒陣營就展現出比小布希時代更為狂妄的造假傾向。無論是完全捏造事實、扭曲既有事實或進行過度詮釋,都成為習以為常的言論景觀。也是從這裡開始,「假新聞」一詞由諷刺媒體亂象的言論行動,成為以抨擊政權為中心出發點的現象。又因川普本人的政策立場,假新聞更借位成為右派乃至極右派正反雙方的言論戰場核心。
由於這個現象的恣意蔓延,我們可以很容易觀察到藏在連篇謊話背後的合法性來源為何。亦即,正如川普及其支持者在為自己辯護時所展示的,無論是捏造不存在的屠殺事件、藉口人道主義發動戰爭行為、污衊異己族群是罪犯與蛀蟲組成的共同體、前言不對後語的頻率可以分秒計算、針對同一議題同時明白表達兩面矛盾的主張、甚至認為法國黃背心運動是為了支持自己的政策而發動的等等荒謬的現象,都能解讀成「川普說的是別人不敢說的實話」「川普說過要照顧我們」「川普和被剝奪的我們站在一起」「川普說什麼都不重要因為他正在處理更重要的問題」之類。
簡而言之,只因這些發言表達的感受與自己更親近,以及對支持對象之外的整個體制懷有高度不信任之故,導致忽略自身支持者發表的假新聞,甚至毫無根據地指責支持對象以外的一方才是假新聞,同時卻又因為假新聞的刺激性內容具有凝聚政治陣營的力量,而更沉醉於這種狂歡式的共融氛圍之中。
這種搶短線的政治操作手段,除了直接敗壞政治言論的倫理規範,還會激起同樣的反作用力。例如川普陣營為了抹消Colin Kaepernick在球場上抗議警察槍殺無辜黑人,刻意將他的行為扭曲成不尊重美國國旗,間接造成球團不敢雇用Kaepernick;另一方面,其後由Nike推出以Kaepernick演出的品牌意象行銷案造成抗議不斷,卻仍然受到以自由派為主的客群大力支持。原以政治討論為主的的媒體大篇幅播送,銷售量甚至大漲三成以上。
藻礁與觀塘電廠:目的比手段更急迫
2018年,因執政黨對火力發電廠機組大致持反對立場,執政初期停止核電機組運作宣稱不會缺電,又聲稱必須新建深澳電廠燃煤機組以補足電力缺口。接著,在離岸發電計畫生產未足下,於選前提出興建觀塘電廠以「換」深澳電廠不興建、以及台中火力電廠燃煤機組2023年「有條件」退場。
一時間觀塘燃氣電廠似乎勢在必行,就算聲援當地藻礁的人士,指出總統曾在鄰近觀新藻礁保護運動中寫下「藻礁永存」的字條,總統府、執政黨與原屬環保政黨的綠黨召集人等,卻一致認為該字條只表示總統承諾保護「觀新藻礁」而非「觀塘藻礁」,因此並不算是自毀承諾。
同樣地,任何該事件的討論都在選舉的迫切性下,劃入信任與否的單選題之中,導致在聲討假新聞的聲音之際,可能同時又必須無視甚至積極抹消假新聞的尷尬。這種尷尬當然也引致強大的反作用力,2018年大選時支持在野黨的聲音,多半直接認定蔡英文政府是假新聞最大來源,反之,也強化了支持執政黨論述者的認定——在野黨政媒陣營才是假新聞最大製造者云云。
當然打迷糊仗似乎並不常被納入假新聞的範疇。嚴格說起來,這裡能夠與「假新聞」沾上邊的,可能只有「必須興建深澳電廠以補足電力生產」與「總統只承諾保護觀新藻礁」。這其實向我們揭露了所謂假新聞的操作方式,亦即,無論是製造虛假訊息、誇大或扭曲既有事實,都不僅只是當下阻礙負面作用的反射動作,同時也是一連串政治行動中的配合手段之一。如果我們能理解「假新聞」藉由選舉等目的成為有效並合法的政治手段,便能理解假新聞在政治操作中,受到社會普遍認定的必要性。
就政策而言,重要的問題或許是,執政當局究竟認為深澳電廠該不該蓋?換句話說,執政當局究竟認為打上能源轉型標籤的建設案,應該比多少環保議題更優先?在包括假新聞在內的各種訊息操作下,對於何種議題更應該優先的討論,便成為不再優先的政治事宜。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