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假新聞作為一種「合法」的政治手段(下) | 瓦礫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假新聞作為一種「合法」的政治手段(下)

日本關西機場因颱風導致淹水失去載運功能,3000名旅客因此受困機場。 圖/美聯社
日本關西機場因颱風導致淹水失去載運功能,3000名旅客因此受困機場。 圖/美聯社

▍上篇:

當假新聞作為一種「合法」的政治手段(上)

關西機場接送事件與事實查核

2018年9月初,日本關西機場因颱風導致淹水失去載運功能,3000名旅客因此受困機場。網路首先廣傳一篇文章,說明中國外館派車撘載中國旅客,並宣稱上車前有人詢問是否為中國人才准上車,引發網路輿論相當大的反應。接著又有人指出,致電大阪辦事處要求安排住宿時被拒絕,認為與中國使館處置相差懸殊。同時,在野黨表示駐日局處處置不力,要求駐日代表負責。而後,北海道發生地震災害,駐日代表說明事務繁雜,派車至關西機場也不符實際,外交部也已準備因此事查處大阪辦事處。

此時網路首次出現一個說法,認為大阪辦事處皆是外交部派任,駐日代表難以掌控,不應指責執政黨,該說法獲得網路輿論與政界人士廣大迴響。執政黨立委表示關西機場對外聯絡道被輪船撞斷,根本不可能派車,卻被網路使用者指出僅只受損並未全斷。再接著則是駐日代表聲明大阪代表處有錯,處長是外交部任命,應由中央負責處理。9月14日,大阪辦事處處長被發現於住所自盡。政界表示哀悼之外,另外興起彼此咎責的熱潮,其中最受矚目的理由,卻只是推託「假新聞殺人」。

9月15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表關西機場事件的事實查核,表示「中國外館派車撘載中國旅客,並宣稱上車前有人詢問是否為中國人才准上車」是錯誤消息。雖然中國曾協調派車前往關西機場,但遭機場方拒絕。機場方對某些事實如派車數量等表示不了解,同時表示中國的航空公司據說是聚集中國旅客一同搭車到機場規定的特定中轉站,再由使館派出的車輛疏散。另外也表示據說中國人集中疏運的車上有幾位台灣人。

由事實查核中心發表的這篇文章同樣獲得廣大迴響。很有可能正因如此,其後主流輿論關注的「假新聞」,便只剩下「中國自行指派專車直達關西機場疏散旅客」一條,而忽略整個事件中,從政客到一般民眾的幾個重要發言轉折。更嚴重的是,在這一連串的假新聞優先順序形成之後,又衍生出了毫無根據的輿論審判,認為是最初傳出來的訊息殺人,導致外交官員自殺。這種訊息,甚至不見得能稱為「假」,因為根本無從為「真」,因為既無法證明是這則消息導致官員自殺身亡,或是「只有這則」消息造成任何影響。

在本事件中,發生了一連串包括假新聞、反對假新聞、因虛假訊息而產生鞏固自身權力與「正確性」的反作用力,以及為了鞏固權力而忽視己方陣營虛假訊息等等的政治事實。據實而言,與其說這一切事件是因假新聞而起,不如說是對假新聞的注目與要求澄清假新聞的行為,抹消了其他很有可能更具影響力的脈絡。

關西機場對外聯絡道被輪船撞斷,攝於9月5日,日本大阪。 圖/美聯社
關西機場對外聯絡道被輪船撞斷,攝於9月5日,日本大阪。 圖/美聯社

更多虛假訊息搶佔言論空間的現象

假新聞、後事實、後真相等等詞彙在本世紀重新進入主流社會至今,我們既沒有對這個古老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問題發生的頻率也很難說真有因此而稍減。若要指出今天有什麼新的發展,頂多也就是是非標準的消失,以及廣大群眾信賴謠言、傳說、話術、公關詞彙等等「假新聞」的普遍事實,受到更多注目而已。

除此之外,各方面訊息總量爆炸、即時訊息成為媒介主流等事實,導致要求自律審核的媒體無法趕上訊息產生與傳播的速度,而事實的查核與澄清也因此難以更完整、細緻,再加上人們期待訊息內容符合自身既有意識形態的心理趨向。以上種種,遂而造成更多虛假訊息搶佔言論空間的現象。

另一方面,人們選擇性地檢視並厭惡「假新聞」,卻願意接收甚至傳播與自己意識形態相符的訊息,這種行為非但不能消弭虛假訊息,反而強化了個人公關操作的正當性。所有人都有意識地預想某條訊息的受眾、測度受眾的基本屬性與可操控性、製造親近受眾性質的話術、猜測最有效的傳達方式,然後等待自己預期中的結果發生,彷彿這樣就可以賺取光明的未來。

而這其實只是強化了權力大戶手中的政治資本,微小的勝敗逐漸匯聚成準戰爭狀態,就算當初有任何目的,也終究變得跟所有戰爭的結局一樣面目不清。客觀標準的模糊化,讓每個人都自以為原則清晰,卻不曉得自身已充滿真偽參雜的認知。而急於劃清各種界線的同時,又無法避免政治集結的必要性,於是只剩下彼此排斥與盲目信仰兩種選項,結局無非是一再重複的絕望與憤怒。

假新聞本身並不可怕,問題在於「無法辨別」假新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假新聞本身並不可怕,問題在於「無法辨別」假新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假新聞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辨識假新聞的能力

究其根本,問題並不是社會對於虛假訊息過於容忍,而是對自主辨識出來的「敵方」過於不容忍,導致虛假訊息的正當化。舉最近成為新聞重點的非洲豬瘟防疫為例:由於台灣非疫區,非洲豬瘟一旦傳開將造成重大損失,導致最容易成為新聞焦點的「旅客攜帶疫區肉品事件」成為眾矢之的,連帶把事件焦點從防疫措施,轉向旅遊邊境管制、誇大的病毒存活能力(現今多數的網傳訊息已經改正),以及歸咎個人無視國家宣導等面向。

這段時間以來大大小小的相關訊息,包括從中國郵購產品贈送豬肉製品、中國旅客無視宣導攜帶肉品入境、靠岸維修或被攔檢漁船上帶有補給用的豬肉,甚至還被視為對岸進行有意識的生化戰等。而說到更重要的人類與豬隻接觸問題,如廚餘加熱乃至消弭廚餘養豬、農場消毒隔離、人豬廢棄物處理與屠宰篩檢程序完備等,則難以引起民眾強烈的情緒反應,或因牽涉重大利益而選擇噤聲。

然而對於防疫政策有強烈感受的個人而言,指出上述問題是否只讓人想到阻礙防疫政策實施,而非受啟發去進一步了解訊息真確性?同樣地,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其他政治(無論是體制或日常政治)議題,同樣也有可能養成個人強烈的情緒反應與敵我劃界的行為,是否就更能體會培養出虛假訊息的養分來源?是否就能進而減少這些訊息的產生與傳播?

假新聞本身並不可怕,甚至某些人純粹把假新聞信以為真,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在於「無法辨別」假新聞;換句話說,無法建立用以辨別假新聞的基本政治原則。

事實上,只要我們可以辨別出什麼是假,並且遵循自己設下的真偽原則,同時拒絕用可以辨識出來的虛假訊息作為達成某種想像目標的工具,也不去主動遮掩、偏離,或將「盟友」提出的虛假訊息扭曲為真實,就能把盲信降到最低。更不會把政治目的當成公關業績,要求意識形態中心使用或真或假的話術,「不計代價」地進行宣傳。

因為無論好壞,任何代價都是政治手段成果的一部分。而看似人人除之而後快的假新聞,其實正是眾人假作清淨無塵的政治手段下,最自然的產物。

非洲豬瘟蔓延,工人進入已封閉的養豬場進行消毒防疫,攝於11月23日,中國北京。 圖/美聯社
非洲豬瘟蔓延,工人進入已封閉的養豬場進行消毒防疫,攝於11月23日,中國北京。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