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喻祺(Kalesekes Kaciljaan)/公衛體系要的健康,是不是原住民要的健康? | 獨立評論在天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黃喻祺(Kalesekes Kaciljaan)/公衛體系要的健康,是不是原住民要的健康?

原住民族的健康議題需要怎麼樣的翻譯?示意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中新社
原住民族的健康議題需要怎麼樣的翻譯?示意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中新社

Djavadjavay,我是Kalesekes Kaciljaan,台東排灣族人,目前就讀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ʻi at Mānoa)的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本文嘗試探討的是:「公共衛生研究」能否作為原住民族主體性發展的側翼力量?

首先,先自我揭露。我本身從大學到目前讀博士班,一路以來都是接受「公共衛生」的教育。來到夏威夷讀書才受到啟發,到底何謂「公共」、何謂「健康」?又是誰的「公共」、誰的「健康」?

公共衛生的研究是尋找差異,而非公共化醫療衛生的專業。在我們系上討論公共衛生,不是專注在訓練學生創造完美的健康模式(Model)、拯救多數人的健康問題,而是學生如何投入(Engage)在一個社區裡。你需要合作、執行、檢討,再應用、再檢討,並且與你的社區成員(執行某項計畫所涉及的人)一起成長,這才是社區參與式研究的價值。而公共衛生的實證科學來自概念化衛生醫療問題,數據與分析導向問題的核心,通常是研究者做決策前的方法之一。

公共衛生實踐者或許擁有許多「技能」,製造數據、解讀數字、找出因果關係、根據科學實證研究的健康模式設計健康促進活動,這些似乎稱之為專業的學科,對於原住民社區來說是一種新的系統語言。但是公共衛生另一個精神是「應用科學」,所以,翻譯(Translation)就變得格外重要,這關聯著如何讓一項健康促進計畫有效地進入社區或部落,以達到計畫的目標期待。

轉「譯」與轉「意」

但原住民族的健康議題需要怎麼樣的翻譯?我認為,翻譯的目的不是讓公衛語言輕鬆地被原住民族的文化系統接受,而是兩邊的語言經由「轉意」(Translational Study)途徑,回到社區或是部落本身。在社區或是部落文化的基礎上討論健康,公共衛生絕非強勢語言,夏威夷的原住民健康研究是這樣的潮流,反觀台灣,是否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檢視這樣的專業語言,如何繼續凌駕在原住民族之上,指導他們討論自己的健康?

難度極高的社區預防工作,碰觸到的是文化的表面,還是扎根在社區的文化核心?可以看看社區健康工作實踐者的狀態與反省。台灣對於公共衛生的訓練環境,是否可以增加文化敏感度高而謙卑的公共衛生教育,且在這樣的訓練下,不只是能夠在信任的基礎下做社區研究,也能增加原住民族文化在健康議題上發展討論的空間。

無論在政策上、學習上,不是只要涉及到種族議題、給了補救措施、給了不同母語使用者的介面,就可以說是考慮了文化。要謹慎小心意識形態上被潛移默化的殖民。在政策應用與學術使用上,文化可以是一種因素,影響著過程的前進與更深遠的意義。

台灣對於公共衛生的訓練環境,是否可以增加文化敏感度高而謙卑的公共衛生教育?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對於公共衛生的訓練環境,是否可以增加文化敏感度高而謙卑的公共衛生教育?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原住民族想要的「健康」到底是什麼?

我想起系上一位學姊所做的研究,很有意思的反問:現在有文化意識的健康介入活動,真的能夠帶給族人好的健康(well-being)嗎? 因為現在沒有很多科學知識與工具去解釋夏威夷人的「全方位健康」到底是什麼,也就是太平洋上的原住民、島民們所信仰的「mana」(mana is known as spiritual energy of power and strength.)

有點難以定義mana到底是什麼,在一般的說法中,這個概念類似一種靈魂的能量、力量(spiritual energy of power and strength)。所以她借用西方科學工具,試圖解釋mana在族人個體間以及夏威夷的討論空間、建構mana的結構,以mana作為指標來評估未來健康介入計畫的成果(Outcome)。

系上另一位塞班島的學姊也利用西方科學的工具,去探究父母及其他兒童照顧者對於兒童肥胖議題的想法。她工作的重要性是基於島上的殖民歷史,以及在原住民特殊的宇宙觀下理解島上的健康議題。

這又回到了原先的論點:公共衛生的普及是來自尋找差異。其實台灣各原住民族皆有對「健康」概念的解釋,只是目前在台灣的健康研究,卻很難大膽的走進不熟悉的系統裡。類似的文化健康研究不勝枚舉,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更多時間與能力,可以將夏威夷的經驗分享給台灣。

最後,想記下夏威夷Mauna kea遊行上,族人一段無奈且傷心的控訴:「How much more in the name of research? 」這世上還需要多少聲稱是「做研究」的科學知識?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 作者:黃喻祺Kalesekes Kaciljaan,台東排灣族人,目前就讀夏威夷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現在有文化意識的健康介入活動,真的能夠帶給族人好的健康嗎?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現在有文化意識的健康介入活動,真的能夠帶給族人好的健康嗎?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獨立評論》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