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的一搏,豪賭的未來——金門博弈公投前夕
明天(10月28日)是史上第一回的金門觀光賭場公投,在澎湖於2009年、2016年拒絕兩回,而馬祖在2012年同意興建後,無論地方居民是否願意支持,觀光賭場在離島始終還是個泡影。
儘管觀光賭場如泡影般,但訴求公投的聲浪也總在一段時間後捲土重來,令人嘖嘖稱奇。公投只是第一步,在立法院內還是要通過「觀光賭場管理條例」才能正式設置賭場,所以在公投的意義上,一來是地方居民對未來發展的表態,二來當然也是推動相關博弈立法的阻力或助力。
而在金門這回博弈論戰的過程中,與過往公投相似的,是支持方一再強調虛幻的工作機會增加、經濟產值提升,進而帶動地方基礎建設,並暗示房地產因而高漲等種種華而不實的經濟期待。而反對方則不斷提出資料佐證,說明世界各國因博弈而起的犯罪、貧富差距懸殊、環境治安徹底崩解等問題,並強調賭場建設後,將沒有回頭的機會。
中國因素左右金門博弈?
與過往公投經驗不同的是,莫過於中國對此次公投的明確表態。早在2015年中,時任中國國台辦主任的張志軍就明確表示,若金門博弈公投通過就關閉小三通。隨著博弈公投日的接近,官方色彩濃厚的廈門日報近日更以「別拿金門賭明天」、「博弈公投若過,將阻礙廈金往來」等文字說明中國立場。雖然理由都是為了金門未來好,也直指賭場利益無法分配到一般民眾,但中國可沒限制本國居民不得前往澳門——不少猜測都直指,這與澳門賭場的利益有相關。
雖說在台灣主流民意中,對中國干涉台灣內政有所反感,「中國因素」常是牽動台北政壇的因子,但在金門,這個與廈門高度連動的區域,不少人工作都是以小三通做為交通,除了國民政府遷移台灣後,兩地處於數十年的軍事對戰外,過往落番時期的歷史脈絡,到近年來解除戰地後開放觀光,甚至打造金廈共榮圈等政策,金廈彼此依存的生活型態是台灣本島人較難理解的。
且若看金門近年來的發展,無論是在軟體上的旅遊服務,或是硬體上的基礎建設,多數皆是為了發展觀光,迎合中國旅客而做的政策與準備;若有機會欣賞金門日報的新聞,每天也都在放送著與中國交往的必要與成果。甚至,如剷除人類文明中的活化石——鱟棲地的水頭商港興建——在獲獎無數的紀錄片《刪海經》中,就明確記錄著縣政府是為了與廈門來往所興建,倘若因博弈公投而引發政治決定,那金門連年來的發展方向將徹底翻盤。
這些訊息也在在顯示著,以中國作為唯一經濟發展的路徑,風險極高。台灣甚至南韓、日本近年來崩盤的陸客經濟就是顯著例子;金門勢必得走出自己的特色,邁向世界。
▲ 紀錄片《刪海經》
五百萬賭客將無水可用
事實上,金門發展的路徑並非沒有規劃。民國89年開始的離島建設條例,目的就是為了協助平衡離島與本島之間的建設、發展而設立,然而過往的補助多半淪為無效之硬體建設,除了早期對於軍事規範相關的鬆綁外,最讓居民有感的就是離島交通、醫療、義務教育的補助與其所賦予的離島觀光賭場設置公投權利。
然而就當離島建設基金浪費殆盡前,為了讓基金可以永續使用,從民國100年開始出現的「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遂成未來發展方向的依歸。在最新一期的計畫中(名為:金門縣第四期(104-107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金門縣政府提出以「4E金門」做為發展願景,希望可以達到生態永續、國際旅遊、先鋒智慧、海峽服務四個項目,透過高科技優勢創造智慧島嶼,並朝永續低碳方向,發展永續產業並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為號召,帶動國際前往金門旅遊的風氣;並使金門成為兩岸商貿門戶與生活交流體驗平台。
而這些項目,實難想像博弈公投過關後如何達成。而促賭方在多次說明會中皆引用經濟部資料指出,若設立賭場將有500億收益與500萬的客流出入金門。但在上述金門縣政府提出的計畫摘要也明確指出,以有限水資源及能源條件下,預期2030年金門可容納最多遊客約為每年480萬。其中臺灣國內遊客約占34%,大陸遊客約占62%,國際遊客4%。
先無論計畫中62%的大陸遊客是否還會來,該計畫中的用水評估已屬樂觀,近年來金門高粱水源的缺乏、劣化,已經是眾人想方設法面對的困境,而在2015年,金門已經簽署福建引水計畫,預計明年七月開始從泉州的山美水庫引水,然而就在中國對博弈公投清楚表態後,是否還能順利完成則令人質疑;但光縣府的報告,就足以證明促賭方的大餅將遙遙無期。
發展想像的對決
博弈公投的各方論述背後,往往是發展想像的對決。2012年馬祖人選擇設置賭場,許多事後分析都認為是當時有博弈團隊進駐馬祖,並且開出具體的機場、大橋、回饋金等支票有關,雖然到目前為止仍是一場空,但也可以想見是離島地區居民對於經濟發展的渴望。
而金門雖然是離島中最富有的縣市,但仍然有「富要更富」的想法,尤其看著廈門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落番起源地之一,應該還有更好的前景。這些嚮往沒有不好,但若只是建立在謊言與虛構的觀光賭場藍圖上,那將可能是另一波災難。許多金門在地人早已開啟自己的新發展,有屬於在地的土豆音樂祭,有兼具長者照顧與青年培力的社區方案,有以守鱟家園、尋回石蚵文化維持自然生態的旅行模式,這些早已在遊覽車繞金門一圈的商旅文化中,慢慢萌芽。
博弈結果如何,這場發展想像的對決仍不會結束。地方政府如何從過程中的論戰,與浯島島民找出一條共同嚮往的發展路線,這才是此次事件裡至為重要的。無論你對金門的未來發展抱持何種想像,人們都必須憑藉著在地文化的重新累積、建構,以及持續在土地上行動作為基礎,這才是金門這一搏後,邁向發展的共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