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國家隊?小山智麗,奧運,與國族認同 | 劉昌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誰的國家隊?小山智麗,奧運,與國族認同

里約奧運落幕了,但可以思考的是,舉國為之歡騰的選手真的跟我們「同國」嗎? 圖/美聯社
里約奧運落幕了,但可以思考的是,舉國為之歡騰的選手真的跟我們「同國」嗎? 圖/美聯社

奧運閉幕,台灣代表隊奪1金2銅、遠低於官方賽前預估;而對岸的中國代表隊即使拿到26面金牌、總獎牌數高居第三,卻也對結果不滿。奪牌,仍然是運動員「感謝國家栽培」、政府與國人「舉國歡騰」的重要大事。

不過,國家隊真的是受國家栽培嗎?舉國為之歡騰的選手真的跟我們「同國」嗎?

回頭看個曾在中國喧騰一時、但台灣較少提及的體壇往事。小山智麗,1990年代日本女桌看板球星。何智麗,1980年代中國女桌領軍人物。兩位選手,同一個人。

小山智麗主宰日女桌多年,並獲天皇接見。 圖/美聯社
小山智麗主宰日女桌多年,並獲天皇接見。 圖/美聯社

1994年廣島亞運,當時30歲「高齡」的小山智麗,先在八強戰淘汰代表台灣出賽的陳靜,隨後更在準決賽與與決賽中,爆冷擊敗中國隊的喬紅與鄧亞萍,拿下女單冠軍。這塊亞運金牌是世界級水準——她戰勝的對手都是處於生涯顛峰的20多歲世界頂尖高手——鄧亞萍與喬紅當時高居世界排名前二位、也是1992年奧運金牌與銀牌,陳靜則是1988年奧運金牌。

在這經典戰役後,小山智麗繼續主宰日本女桌多年、還曾獲天皇接見;何智麗則因為「投靠」日本,遭當時中國媒體辱罵為「漢奸、賣國賊」。但物換星移,以異國婚姻入籍的小山智麗,幾年後經歷婚變逐漸淡出日本與國際球壇。而曾被媒體荒謬地比做「吳三桂」的何智麗,則在外界披露轉籍遠因,是反抗中國桌壇高層以國家榮譽為藉口的「讓球」指令、被拔掉1988年奧運國家隊資格憤而出走,因此稍稍洗脫叛國罪名;之後在上海主辦2005年世界杯桌球錦標賽時,受邀回故鄉觀戰。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中國桌球迷或許不再那麼糾結於「反日」情緒中。里約奧運女桌單打銅牌戰由北韓金頌伊擊敗日本福原愛,可是中國網友並不因「中朝友好」而雀躍,反而一面倒地安慰「愛醬(福原愛)不哭」。媒體與網友戲稱她是「中國人最愛的日本人,沒有之一」。

曾被譽為「桌球天才少女」的福原愛與何智麗頗有淵源——她13歲就破紀錄「跳級」參加2001年日本桌球錦標賽,在八強戰遭遇小山智麗而被淘汰。備受中國網友喜愛的愛醬,對比備受爭議的何智麗,球迷的國族愛恨說不清,讓人不勝唏噓。

日本福原愛於奧運銅牌戰不敵北韓金頌伊,中國網友一面倒地安慰「愛醬不哭」。 圖/美聯社
日本福原愛於奧運銅牌戰不敵北韓金頌伊,中國網友一面倒地安慰「愛醬不哭」。 圖/美聯社

另一個讓猶缺奧運獎牌的何智麗可能不勝唏噓的是,1994年的拍下敗將陳靜,於1996與2000兩屆奧運都披台灣戰袍出征,分別獲得銀牌與銅牌,成為少數笑擁奧運金、銀、銅牌的運動員。同樣是與中國隊對戰的「歸化球員」,陳靜卻沒有引起太多國族認同爭議,在選手生涯退役後回中國桌壇執教。

二十世紀的奧運是國族認同的競技場。二戰前納粹「宣揚國威」的柏林奧運、冷戰時期美蘇集團的互相杯葛、以及經濟起飛的資本後進國透過主辦賽事證明「崛起」,都說明了奧運與國家的緊密結合。各國以不同程度的「舉國體制」培育菁英運動員,代表國家參加(或不參加)奧運,進而擊敗敵國奪牌或失利飲恨,成為上世紀後期以來國族主義的重要依靠,左右著民族的愛恨情仇。

但隨著全球化一步步推開國家疆界,菁英運動員也如流水一般,為了出賽機會、私人因素、或經濟收入等不同理由,轉籍成為「歸化選手」為「他國」爭光。本屆奧運中,原籍肯亞的田徑女將Ruth Jebet,在3000公尺障礙賽為歸化國巴林奪得該國史上首金;兩年前的冬奧,與南韓體壇高層意見不合而轉籍的滑冰好手安賢洙,為俄國拿下個人與團體三面金牌。亞塞拜然今年參加奧運的55人代表隊中,超過一半的31名是歸化選手;另外,卡達在2000年一舉挖角了保加利亞的整支舉重代表隊,都重寫了「國家隊」的面貌與定義。

原籍肯亞的田徑女將Ruth Jebet,在3000公尺障礙賽為歸化國巴林奪得該國史上首金 圖/美聯社
原籍肯亞的田徑女將Ruth Jebet,在3000公尺障礙賽為歸化國巴林奪得該國史上首金 圖/美聯社

入籍俄羅斯的原南韓選手安賢洙。 圖/美聯社
入籍俄羅斯的原南韓選手安賢洙。 圖/美聯社

菁英運動員不只在國際間移動參賽、更在「國籍」間移動,歸化台灣的陳昌源(圖左)即為一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菁英運動員不只在國際間移動參賽、更在「國籍」間移動,歸化台灣的陳昌源(圖左)即為一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十一世紀的國家仍舊藉著奧運選手「刷存在感」,但全球化卻從國家內部改變了運動國族認同。菁英運動員不只在國際間移動參賽、更在「國籍」間移動,代表他國在國際間征戰。其實台灣球迷對此並不陌生:歸化的戴維斯跟陳昌源,這幾年就為台灣籃球與足球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當國家隊選手「轉籍」逐漸像職業球員「轉會」一般常見,我們更容易理解:國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國家隊當然也是「人造的代表隊」。國家隊選手已經不再「國家」,散居各地的「難民隊」選手也能在奧運奪牌,是時候該放棄因菁英摘牌而自我感覺良好、或動輒對選手扣上「叛國」的傳統國族主義了。

上世紀標榜由國家隊競逐國際賽事獎牌所代表的「國家榮譽」,在這個世紀應該要被拉下神壇,不再是選手的責無旁貸的重任,也不是運動迷的唯一認同。當然,我們多數人仍會支持由本地與歸化選手共組的國家隊,但是這跟支持在地或學校的球隊、或支持某些帥氣球星的認同,並無二致。

運動迷不再把國族當作唯一、而能把各種層面的運動認同平等對待後,我們該跟政府斤斤計較的,就不只是菁英運動員拿到的國際賽事獎牌數量,而是投入運動的資源如何合理分配在各種不同的運動認同中,又怎樣真正提升「我們的」民間運動文化。不再只是短視近利地要「台灣之光」,運動文化才有機會生根。

點圖看更多專題文章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