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足球迷是如何練成的?那些顏值與運彩下的美麗和憂傷
標題是致敬烏拉圭左派作家Eduardo Galeano的散文《足球往事:那些陽光與陰影下的美麗和憂傷》(Soccer in sun and shadow),書中洋溢著資深球迷對足球的濃烈愛恨。這是台灣多數人所無法理解的癡狂,因為我們是一日球迷。
真正的足球迷很難練成,他們對足球的狂喜與憤恨,遠遠超越文學的浪漫描述。英格蘭本屆一路挺進、擊敗瑞典晉級四強,瘋狂的球迷在倫敦IKEA門市大肆慶祝,也少不了各種街頭脫序行為。當克羅埃西亞阻斷了「足球歸鄉」之路(football is NOT coming home),對英格蘭婦女來說則是雪上加霜——根據調查分析,英格蘭輸球時,家暴案件會增加38%;若能贏球的話,則「只」上升26%。1
足球迷的瘋癲,絕對是不文明的。所以我們該欣慰於台灣在世足賽中的冷靜自持。
與一切有關,只與足球無關的世足賽
當然,冷靜的台灣沒有自外於世足賽。媒體大量報導與觀眾熬夜收視的熱潮,仍然是這個月的社會奇觀。但是一日球迷的我們,在媒體報導中,到底看到了什麼?
- 比球技更比顏值!2018世足賽除了C羅之外,「天菜球星」還有…(自由時報,6.16)
- 不只小鮮肉 世足「大嫂團」也超正!(Nownews,6.16)
- 肯恩天菜降臨 英格蘭顏值新擔當(蘋果日報,6.19)
- 顏值相加會破表!盤點世足帥哥球星背後的女人(UDN, 6.19)
- 盤點6位高顏值小鮮肉(民視,7.1)
- 世界盃最美八強女球迷 亞洲兩正妹挺進(ETtoday新聞雲,7.5)
- 世足賽哪國妹最正?瑞典女瘦高又騷奪冠(蘋果日報,7.6)
一日球迷的我們,又為了什麼而熬夜爆肝收看轉播?由於世足賽的投注熱度高,台灣運彩營收一路開出紅盤,預計世足銷售額可達60億元、比原訂目標高出20%;更一度導致台灣運彩官網多次當機,下注者抱怨連連。這些報導中的賭世足熱潮,還沒把地下賭盤算入。
每四年世足賽的這個月當中,對台灣來說就是一場假借足球為名的熱鬧嘉年華。歷經波折、取得本屆16強轉播權的華視,便精準地以舉辦派對的行銷概念,來宣傳總統府前的冠軍戰戶外轉播:
(華視總經理說)足球在台灣算是小眾運動,平時關注程度不比棒球籃球,但每隔四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卻是全民參與的熱潮……過去只有抗爭活動會集結在凱道夜宿,這次難得是場歡樂的派對。
因此,相信在這場戶外轉播前方的蔡英文總統,應該不會再說出類似2002年前朝的「足球元年」傻話:由政府出資送20個少年到巴西取經、2018年打入世界盃會內賽。時光荏苒,2018年的球迷們早認清政治人物的話術,所以台灣活該是個足球沙漠;而媒體對本屆世界盃的報導,也都大方地以「一日球迷、一月球迷」來作為標題。
在台灣,世界盃是一場跟狂歡有關、跟政治有關、跟收視率有關、跟成藥廣告有關,跟小鮮肉球員與運動彩券有關,但就是跟足球無關的派對。
一日球迷的政治經濟學
台灣能夠在最為全球化的足球運動中,堅守一日球迷的角色,其實也不是容易練成的。
我們一度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足球迷。戰後國民黨以「自由中國」作為統治的合法性依據,棒球等運動項目成為支持政權的工具,足球也得到發展空間。1950年代開始,台灣吸納包括香港等地的頂尖「華僑」足球員,在亞運會拿到極佳成績;但隨著60年代香港足協禁止球員外流的態度轉趨強硬,台灣無法再徵召大量外援後,男足的戰績開始一路下滑。
雖然1970到80年代由軍方支持的木蘭女足,接續人才斷層的男足,扛起足球的國族旗幟;但在運動場域的性別階序、及三級棒球發展的擠壓下,台灣國族認同與足球脫勾。冷戰結構中,台灣仰賴美國的支持,本地運動更一路往棒球與籃球傾斜,逐漸與美國一起成為世界足球的「例外」之地。政治主導的威權時期,缺少國家奧援,足球文化就難以生根。
解嚴後,商品化成為推動運動文化的主要力量,但足球沒能受到青睞,本地資本往最有錢景的職業棒球集中。收視率掛帥的電視台,除了轉播棒球與籃球的大眾運動之外,對於在台灣已成為「小眾」的足球,便只剩下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足以吸引商營媒體的「偶爾」關注。
因此台灣足球迷的組成,與歐洲大眾足球的工人階級球迷大異其趣。既然商營媒體的足球轉播與報導少得可憐,球迷就跳過傳統媒體,使用網路看球賽與原文報導、並形成小社群。台灣的「真正」足球迷,除了運動高度愛好者之外,就限於來自香港等地的外籍學生,及曾留學歐洲或具備外語能力等文化資本、對小眾品味與新奇事物有廣泛興趣的特定中產階級。
過了這個月,球迷的動物感傷
英國足球史學者David Goldblatt在《足球是圓的》對東南亞球迷觀看歐洲職業聯賽的描述,正好用在我們這些台灣的一日球迷身上:
他們喜歡看電視轉播多過到球場看球,他們最喜歡的是押注比分賽果。……他們不愛地方球隊和地方賽事,反而偏愛外國球會和外國聯賽——與其一併帶來的大規模非法足球賭博和貪污賄賂。
本週日的世界盃決賽之後,足球在台灣的大眾熱潮即將褪去,再度回到小眾文化場域。只要國家繼續忽略運動文化的養成,我們就無法像1990年代後期的韓國與日本,以政策協助、逐漸掙脫美式運動的宰制,進而發展出本土的大眾足球等各種運動。
我們這些一日或一月球迷,可以繼續只在世界盃中享受外國足球員的顏值、掛念運彩的輸贏,而不用真正愛上足球。就像不付出真心談戀愛的人生一般,一日球迷免去了愛情中的美麗和憂傷,只以短暫的一夜情填飽偶爾豪賭的慾望。這樣也蠻好的,只是始終缺個真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