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快求量的新聞製造業,讓西羅成為巴西人
西羅是誰?就算你不看足球,可能也知道這名來自葡萄牙的足球巨星Cristiano Ronaldo,不過就在昨天傳來了一則驚人的消息,原來他已經入籍巴西,並且成為巴西的民族英雄。當然,這則新聞並不是真的。
整件故事的源頭是烏茲別克的拳擊選手Shakhram Giyasov,在奧運拳擊賽中爆冷擊敗了古巴的金牌選手之後,高高躍起並張開雙手往下一甩成「大」字型落地,這是Cristiano Ronaldo在進球之後的招牌慶祝動作,賽後記者訪問他時,問他是不是因為崇拜西羅,所以做出這樣的慶祝動作,他也明確的表示自己確實是西羅的粉絲,這個動作也讓他在巴西當地爆紅,畢竟在足球盛行的巴西,有選手在拳擊台上做出知名的足球慶祝動作,的確很有話題性,不過,也就僅止於場邊的一個有趣花絮而已。
這則新聞到了台灣媒體記者的手中,卻成了另一幅模樣,國內某知名的運動媒體的報導內容是這樣的:「羅納度Cristiano Ronaldo,不只是巴西的民族英雄,更是里約的家鄉英雄,每當進球他都會雙手舉高跳起,落地時將雙手往下一甩定格仰天長嘯慶祝,伊索夫利用這一跳,贏得巴西人的愛戴。」
很顯然的,記者是把來自葡萄牙的Cristiano Ronaldo跟另一名巴西傳奇足球巨星,綽號「外星人」的Ronaldo Luís Nazário de Lima給搞錯了,這樣的錯誤在新聞報導中並不少見,甚至我自己本身偶爾也會拼錯球員的名字,對於一個不是專跑足球線的記者來說,犯下這樣的錯誤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最多是被大家笑一笑,過兩天大家也就忘記這件事了,但是,如果我們細讀了這則新聞的內容,會發現這一點都不好笑,其中隱藏了當今台灣媒體界的悲哀。
故事的前半段記者弄錯了球員的名字,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Cristiano Ronaldo並不是巴西人,自然不是會巴西的民族英雄,更不可能是里約的家鄉英雄,伊索夫當然也不可能因為這一跳,贏得巴西人的愛戴,這段故事很顯然是記者在誤認球員之後,自己編造出來的故事,簡單的說,縱使今天記者沒有誤認球員,後面的故事依然是假的,這正是台灣的媒體被戲稱為新聞製造業的原因,這才是這則新聞真正可悲之處。
造成今天這種現象的主因,在於現在新聞媒體純粹只追求「量」,每天都要產生龐大的新聞數目,藉此來換取點閱率,而高點閱率又代表了廣告收入的來源,所以在每天衝量的情況下,記者不得不去寫很多其實並不是很重要的新聞,以達到每天的發文數目,但是這又會產生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新聞既然是無關緊要、平淡無奇,誰要看呢?所以記者只能加油添醋,自己編故事,不然一篇新聞裡面只有三十個字說有個烏茲別克的拳擊手,因為做了個足球的慶祝動作,巴西人看到了覺得好有趣,這樣的新聞毫無故事張力,所以只好自己幫他補成因為模仿了巴西的民族英雄,所以得到巴西人的愛戴云云,事實上,搜尋國外的網站,並沒有相關的報導。
每當有車禍新聞發生的時候,記者總會報導死者是一名「孝子」,實際上記者真的有去了解過死者的背景嗎?我猜沒有,光是報導車禍有名男子死亡,這樣的新聞真的太乾、太無趣,可是你要去找出死者真的做過什麼豐功偉業可以大作文章,還真有點困難,但是說他是一名「孝子」,總是不會錯的,因為除非他的父母跳出來反駁說自己的孩子很不孝,否則你也無從查證,何況死者為大,大家也不會太計較,你編個故事,那我們就聽吧!
如果今天記者沒有弄錯兩位羅納度,或許我們還真的相信這位拳擊手因為模仿了巴西的民族英雄,而成了巴西新寵兒,然後,我們就繼續活在虛假偽造的世界中,相信著一些在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或是,我們就根本不相信新聞媒體所說的任何事情,孝子講了一百次,沒有人會再相信記者說的孝子,縱使他真的是孝子。
在發現錯誤之後,該則報導的內容被修正為:「羅納度(Cristiano Ronaldo)雖然出身葡萄牙, 但在足球大國巴西,他同樣有超高人氣,每當進球,他都會雙手舉高跳起,落地時將雙手往下一甩定格仰天長嘯慶祝。伊索夫利用這一跳,獲得巴西人的愛戴。」,記者知道自己弄錯了,但還是要強調Cristiano Ronaldo在巴西有高人氣,伊索夫因此獲得巴西人愛戴,記者不會不知道爆紅跟受愛戴是兩回事,可是如果不這樣寫,等於承認自己前面寫的是假新聞,縱使邏輯上怎麼看怎麼古怪,卻也無法回頭了。
以往我們要查明一件事情的真偽,會去查舊報紙,看有沒有相關的報導,如果曾經有媒體報導過,我們就會覺得這消息的可信度頗高,曾經何時,現代人變成看到新聞報導,要先花一點時間上網搜尋、四處請教友人,看這則新聞是否是真的,豈不諷刺!
歸根究底,這還是結構性的問題,不是單一記者的錯,不論是媒體的經營者或是閱聽眾,現在過於盲目的求「快」、求「量」,而非實質的內容品質,做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所有的東西其實已經夠快了,何不讓自己慢下來,不必每天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追尋大量的資訊,可以好好細細閱讀真正有深度、有品質的報導,而媒體是否也偶爾放下那些自己都囫圇吞棗、不知所以的雜訊,做一些真正有價值,而非只有價格的新聞,才可能讓新聞媒體擁有原本應該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