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十年後:從張家古厝竹塹保存案,看恆春的風土危機 | 林吉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海角七號》十年後:從張家古厝竹塹保存案,看恆春的風土危機

恆春古厝的保存危機,正是恆春面臨土地開發熱潮汰洗的縮影。 圖/張洧齊提供
恆春古厝的保存危機,正是恆春面臨土地開發熱潮汰洗的縮影。 圖/張洧齊提供

我操你媽的台北。

打滾台北多年卻仍然一無是處的魯蛇搖滾樂手阿嘉,丟下這句經典獨白後,拋棄台北的一切,跨上三十年的川崎機車一路向南回到恆春。

電影中集合了恆春小鎮的風土人文、搖滾樂、偶像愛情、日本情懷等元素,甚至是阿嘉對台北的幻滅,反映時代氛圍,讓每個人都能走到戲院裏,在電影劇情導引下牽動心弦。

現實裡,《海角七號》上映後10年,帶動恆春半島前所未有的觀光風潮,人群從原先的墾丁大街向北蔓開到恆春城與周邊滿州、鵝鑾鼻、佳樂水等地,處處是飯店以及騎乘租用機車的人潮。

墾丁幾乎成為境外旅客對台灣旅遊印象代名詞,從高雄左營高鐵站即可見到來自中國、香港等國際旅客,下高鐵後直奔墾丁快捷。2015年來到恆春的遊客高達850萬,去年2016因兩岸關係稍稍冷卻,遊客仍有600萬之數。

這十年來暴增的觀光人潮,不僅為恆春帶來巨大的觀光商業利益,連帶的,也逐漸改寫恆春的人文風貌與地方紋理。

從龜山遠眺保力溪、日人登陸的射寮港、車城,甚至可遠眺至石門。 圖/作者自攝
從龜山遠眺保力溪、日人登陸的射寮港、車城,甚至可遠眺至石門。 圖/作者自攝

守護恆春古厝的執著人——張洧齊

今年四、五月,一群高雄的文化界朋友密集的前往恆春,聲援張家後代張洧齊的古厝保存運動,洧齊帶著我們一群人爬上龜山看射寮港,視野遼闊、可見完整的海岸線、保力溪出海口,以及新建的觀光大橋與車城,甚至遠至牡丹社事件的石門古戰場也能清晰眺望。

張洧齊站在觀景台上告訴我們他的家族故事,1872年牡丹社事件後,日軍計畫出兵台灣討伐牡丹社,日後成為第一任台灣總督的樺山資紀以海軍少校身分來到台灣南部偵查。文獻紀載當時的張家先人張光清即是帶領樺山資紀勘查地形的嚮導,也住在張光清的家中。

對恆春半島客家漢人移民而言,日本人討伐牡丹社是個好消息。當地漢人移民長期與原住民族競爭生存空間,洧齊引用了一句當地諺語「柴城人遇到牡丹番」,比喻拓墾時期雙方水火不容的關係。當然這是漢人觀點的拓墾歷史,從原住民族的視角來看,則又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張家人從車城保力村一路繁衍分支,一路發展到恆春城北。而此,就是目前張家古厝及竹塹的所在地,也是發生土地重劃開發案爭議的地點。

張洧齊原本定居在高雄,自2012結束傳教工作後原本要赴美進修,然而因緣際會從古厝開始研究自身的家族歷史,進而決定暫緩進修計畫返鄉編修祖譜。2014年接獲開發商通知,土地重劃會的重劃方案將拆除部分古厝周邊的竹塹,張洧齊決定舉家自高雄搬回恆春古厝,挺身捍衛家族歷史與恆春文化資產的完整。

張洧齊強調,張家古厝是僅存極少數仍保留拓墾時期歷史記憶的風土建築,竹塹具有的防禦、防風的作用,學者認為是見證原漢衝突歷史的場景,也是典型恆春厝風格的一部份,具有不可分割的風土建築特色。這兩三年來,張洧齊為了保留完整的古厝,而非移除竹塹後的缺憾,他南北奔波,拜訪許多專家學者尋求支援。

而這位在高雄市區長大的恆春子弟,為了重返故土,這些年也積極地參與在地恆春半島的解說員培訓。他的執著讓不少在地人士印象深刻,卻也讓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傷透腦筋。

為了理解張洧齊所說的故事,我在返家後開始翻閱樺山資紀的《台灣記事》,還真的有紀載樺山資紀考察後山多族群的豐富文化,分頭與清朝官員、番社部落打交道的考察筆記。

我似乎慢慢能夠同理,張洧齊為了保存古厝,是為了繼續能夠把故事說下去。這個故事包括了恆春厝所連結的自身家族的家族史,也包括恆春半島的歷史、地理與族群關係,甚至台灣在大航海時代的位置,都可以從恆春古厝開始說起。這正是文化資產最可貴之處:它不僅連接過去與現在,也指向未來的歷史記憶價值。

恆春古厝所面對的危機,也是當下台灣各地方普遍的困境。土地炒作風氣過盛與短視近利的發展期待,導致資本汰洗地方紋理的荒謬劇也在恆春上演。

張洧齊與妻子雅琳,以及剛出生的兒子亮亮合照。 圖/作者自攝
張洧齊與妻子雅琳,以及剛出生的兒子亮亮合照。 圖/作者自攝

恆春的土地開發風潮與危機

幾年前因公務拜訪恆春半島,結識恆春國小江國樑校長,他曾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讓我牢牢記在腦海裡。

我們可以離開故鄉,但是不要讓故鄉離開我們!

過去,恆春半島的觀光業向來集中在墾丁大街與海灘,恆春的古城生活步調依舊。然而自從《海角七號》爆紅之後,連帶使恆春城的觀光產業產生爆炸性的發展。

誰能夠想見,擁有知名觀光海灘的墾丁,雖使恆春半島觀光業的爆紅,卻讓在地人面臨人口流失、謀生困難等等問題。原本以為墾丁的觀光業會帶來大量的投資與就業機會,但是這種大資本與小投資客進駐恆春半島,卻形成一種外來資本對本地產業、社會淘洗、空間與人文的汰洗過程,

最明顯的是投資客大舉入侵,恆春城內街道上原本兩三百萬一間的透天厝,現在炒作到近千萬。投資客買下透天厝改建民宿、休閒設施後轉手賣出,就是數百萬利潤。一來一往連帶使恆春的物價飆漲,早年純樸的古城步調早已不復存在。

恆春半島在發展的利益,與傳統自身的生活方式之間不斷拉扯。傳統風土人文急速敗退,土地炒作盛行、土地供給跟不上,因此不斷從城區內向城區外開發,各式開發公司從高雄跟台北分頭南下來到恆春尋找機會。

位於恆春城北的張洧齊家族的張家古厝,便在這一波土地開發風潮下,被民間公司主導的土地重劃案劃入重劃區域。

許多原本從事採集、捕魚的當地人,在土地掮客慫恿之下出售土地房屋,轉眼之間,手上握有大筆現金,去城市買房置產、做點小生意,享受物質生活帶來的愉悅感。然。然而,一旦手中金錢耗盡,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謀生的方式,只能兩手空空地回到自己的故鄉流浪。

江校長說,現在恆春鎮上的房地產,八間裡頭有七間多是外地人炒作,外地人有創意,結合都會區消費的想法,以年輕人為主要消費族群,帶來夜店,比基尼。而在地人賣掉房產家業,七成以上的在地人,仍在打零工維生。

一個前輩曾跟我說過恆春人的痛苦。男人們失去的傳統謀生方式帶來的尊嚴與生活,整日借酒澆愁;而女人們則不在家帶孩子,在飯店裡端盤子、洗棉被。

再次電話與江校長訪談,他感慨的說:

孕育風土人文性格需要很久的時間,但是一旦承受開發利益的衝擊,人心變化之後,環境的破壞就會變得很快。

江校長及許多在地組織、屏南社大,長期推動「恆春半島解說班」、致力於保留「月琴民謠文化」,對於生態與觀光文化財有深刻的見解。他們認為如果沒有保育的觀念在前面,過熱的觀光發展將會快速地將恆春消耗殆盡。

風土的失去,也是人心的改變

恆春半島是台灣環島公路、環島鐵路上唯一獨缺的一角,不知幸也不幸?保留下斑駁的古城牆,獨特的海洋生態景觀與人文風土,而成為一片淨土。在《海角七號》十年後,恆春變得更繁華熱鬧,會不會讓恆春人忘記自己原本的面目?

後灣的陸蟹棲息地的度假飯店開發案仍然陷入膠著,恆春南邊,重要的候鳥過境棲息地——龍鑾潭濕地——現在也承受著土地開發壓力,越來越多的小木屋與木棧道出現了。

有鑑於陸客人數下減,為了使恆春繼續發展與繁榮,政府提出環島鐵路興建「恆春支線」;甚至鎮內也開始討論,希望拆除舊城牆、舊城門,讓更多遊覽車直接進入城區,以帶來更多觀光人潮。

我時常在想,我們的教育與社會主流價值,經常把土生土長的在地人變成外地人,脫離自己的故鄉、脫離自己的土地與環境。但如張洧齊,在高雄都會區成長卻選擇重返恆春做一個在地人,守護自己的歷史、記憶與風土。

明年就是《海角七號》上映滿十周年,恆春的命運跟張家古厝的命運猶如兩條相互映照的故事線,恆春城未來的發展會如何?而張家古厝的命運又如何?其實,這不僅是屏東、恆春以及張家人的課題,也是台灣島上的人民需放慢腳步,靜下心想想的問題。

圖為恆春張家古厝。 圖/張洧齊提供
圖為恆春張家古厝。 圖/張洧齊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