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專考招六大改革,你該注意的重點
「不重視實作」、「培育的人才不好用」,這些是台灣社會對技職教育最大的不滿,教育部近年花了許多力氣,持續透過新政策來引導技職校院走向實務端,而這第一波改革,就是技專校院考試與招生制度的變革,最快適用目前職校高三生。
教育部自從90學年度實施考招分離,讓考試與招生獨立運作。這次是近16年來改革幅度最大的一次,我專訪考招負責人的報導引起許多討論,但制度「變化大」必然等同是「好的改革」嗎?不盡然。而我推測,儘管讚賞與認同的人不少,但恐怕也將引起前線師生的撻伐——即使改革方向是正確的。
我歸納了這次技專考招的六大主要改革:
- 取消乙級技術士證報名技優甄選資格,改放到甄選入學管道處理。
- 聯合登記分發中,各校採計各科權重彈性自主,「統測加權後700分」將成歷史。
- 管道名額比例調整,將甄選入學由現行50%提高到70%,聯合登記分發由現行40%減少到25%。
- 開闢特殊招生管道,專門招收實驗教育、自學、18歲先就業與特殊技能學生。
- 甄選入學採用「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備審資料與新課綱技能領域的連結。
- 統一入學測驗各群類的考試科目調整。
技專考招制度困境與108新課綱的落實
「過度重視紙筆考試,不重視實務選才」,是過去技專考招制度最大的失敗,取得高職或科大學歷,卻不代表具備相當程度的「學力」已是常態。
我曾在某升科大補教業服務多年,高職生補習風氣之盛,高二、高三都在準備升學紙筆考試,而非實作能力,甚至有部分職校生高一就開始來補習。補習絕非壞事,但過度而犧牲原本該學習技術的時間,那就代表「技職教育被連根拔起」,也引起各區域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疑慮。
這起因於技專實務選才未落實,是嚴重但鮮少被提及的問題。過去教育部設計甄選入學管道,第一階段是以統測成績為篩選依據,但第二階段就回歸到各校,除了備審資料、面試、統測……等,教育部更希望技專端舉辦實作測驗作為選才依據。但令人感到悲觀的是,根據資料顯示,真正執行實作選才的學校不到一成,部分學校因招生困難,導致學生有來就錄取,毫無門檻可言。
目前大家期待,108新課綱中新增15學分的技能領域課程,讓原本高職15至30學分的實習課程,提高到30至45學分。教育部不只想厚實高職實作教學,更希望透過考招設計引導教學現場,除了回應新課綱技能領域、專業與實習課的學習內容,更弱化紙筆考試在升學管道扮演的角色,強化技職教育的「實作力」。
改革一:取消乙證技優甄選資格,恐引眾多師生撻伐
這一定是抗議聲最大的改革。
其實教育部早有此想法。半年前我曾獨家報導,教育部提修法草案,取消乙級技術士證報名技優甄選資格,教育部認為,乙證長期被職校操作成升學工具,而非累積就業職能,但因前線教師抗議聲浪大,也有數位立委反對,最後教育部踩了煞車。
問題原因很多,除了教育系統本身的問題,事實上,該問題最早更可追溯至早年勞動部大量衝技術士證發證量後所遺留的後遺症。
問題有多嚴重?根據統計,102至104學年度,以乙級報名技優甄選的種類分佈情形,其中電腦軟體應用、電腦硬體裝修及印前製程3張乙證就佔了六成報名與錄取人數,其它137張的乙證只佔四成。
對此,我認為問題的本質在於:
……不管是目前技職再造N期、深耕計畫、均優質化、產業學院……等,這一個個技職校院的強化計畫,都可能因為職校最核心的「教與學不正常化」,難以發揮真正效益。
可見如何處理乙證問題,成了教育部的燙手山芋,一旦要動,不論鑑別度高或低的技術士證都將被影響。最終教育部下了決心,將在111學年取消乙證報名技優甄選資格,改到甄選入學第二階段處理。而這將衝擊多年來,技術士證與高職教學現場固有的結構。
因為這樣的處理,等同於弱化乙證在升學管道的角色,我推測,放到甄選入學第二階段處理,會彰顯在學習歷程檔案當作甄選入學備審資料,但技術士證在升學管道所佔據的重要性絕對不如以往。
教育部應該積極調整技術士證與高職學群、報考類群的對應關係,勞動部技術士證內涵如何對應業界職能所需,更是背後的問題本質。
改革二:聯合登記分發回歸各校,「統測加權後700分」將成歷史
過去聯合登記分發完全看統測成績,國文、英文、數學、專業科目一、專業科目二皆為100分,權重統一為國英數*1、專一專二*2,總分700;107學年度起,教育部將主導權還給技專校院,校方可以彈性選擇自己科系的各考科權重,以0.25作為單位,國英數權重設定範圍為1至2,專業科目為2至3。
舉個例子,若某科大系所強調語文能力與專業能力,也想找適合的學生,可以將數學權重設定為1,國文及英文權重設定為1.75,專業科目權重都設定為3,變成總分1050分(100*1+200*1.75+200*3)。」
下學年度開始,考生填志願,都會依據各校系所設定的權重,來決定錄取資格。
理想而言,此模式讓學生可事前透過簡章,知道技專端各校想要的人才,技專端也得以透過不同加權來引導學生選填適合的校系,過去因為總分一律700分,學生們都依據考試分數選擇志願,非依據自己興趣與學校科系特色而定。
但這樣的設計能回應理想嗎?我認為,面臨各大專校院生源競逐,最終權重設定一定有學校非「專業」考量,而是「搶學生」考量。
首先,雖然專業科目權重最多可以到3,但很可能反而弱化專業科目重要性,最極端狀況,技專端可以把國英數權重設定到最高的2,而專業科目權重則設定到最低的2。當然,這不一定是壞事。另外一個的角度是,「同一個類群所重視的科目或許差不多」,導致同類群設定權重大同小異,因而難以回應改革初衷,而這最終成敗,端看各校招生策略而定。
改革三:甄選入學採用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備審資料
學習歷程檔案,是指因應108新課綱上路,將學生的高中職選修課程與多元表現,以固定格式對應到新課綱內涵的備審資料;未來技職生多元實作表現、成品、競賽與證照都將記錄在學習歷程檔案中,並提供技專校院端作為選學生的依據之一。
107學年度起,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將採用專題製作與實習科目表現成果;111學年度起,甄選入學第一階段仍以統測成績作為篩選標準,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部分,則採計學習歷程檔案,另外還須採用108新課綱技能領域的學習表現。
另外為了配套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參與者,108學年度起甄選入學將分為一般組跟就業體驗組,前者即是以往的升學管道,約佔98%名額,後者則是儲蓄帳戶方案專用,約佔2%名額。
改革四:開闢聯合特殊招生管道,收實驗教育、自學、18歲先就業與特殊技能學生
107學年度增設的特殊選才聯合招生管道,不採計統測成績,全看各校指定的甄選內容,該管道又能細分為實驗教育組、青年儲蓄帳戶組(108學年度實施)及技職特殊才能組。
實驗教育組收實驗教育生、自學生等曾接受非學校型態教育的學生;青年儲蓄帳戶組是儲蓄帳戶方案參與者專用;技職特殊才能組則像台大火星人、清大拾穗計畫等等,專收特殊技能專長學生,教育部舉例,某學生剪紙藝術很強,這樣的技能非一般考試或檢定能篩選出來,但設計群學校又可能想培養這種才能學生,所以開闢此管道。
看到這有人會納悶,儲蓄帳戶參與者的升學管道怎麼重複了?是的,為了保障他們,教育部在技專段專門為他們開設甄選入學及特殊招生的兩種管道升學,對此我不予置評。
我很認同技專端開闢管道照顧實驗教育、自學生以及具備特殊技能學生,當然,這些樣態學生到了技專端是否會遇到同某些技優生的水土不服狀況?也不無可能。據我所知,教育部將擴大辦理因我先前報導而催生的技優領航計畫,全面照顧這些學生在科大端的學習狀況。
改革五:甄選入學名額拉高到7成,聯合登記分發減少到2成5
管道名額比例將大幅調整,預計在111學年度,教育部將甄選入學由現行50%提高到70%,聯合登記分發由現行40%減少到25%。
聯合登記分發是完全看統測成績定生死,雖然近年統測強化試題與職校技能學習的連結,但終究是紙筆考試,比例若像以往這麼高,職校學生就會被引導去補習,認為只要考試拚升學就好,所以降低聯合登記分發比例我非常贊同,能相對提升實務選才重要性。
可是有利就有弊,甄選入學比例提高到70%,錄取結果決定因素更多下放到技專端,此刻技專端各校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試項目如何舉辦,將成為重點,而其公平性,將是這步改革將面臨的挑戰;就如同我文前說的,真正有執行實作選才學校不到一成。
改革六:統測各群類考試科目的調整
為了不讓高職生成為一個個補習機器,除了調整各管道招生名額比例外,統測試題是否能對準專業與實習課程學習成了另個重點,而非「啃書、寫考古題」就能考高分。
可是調整考科談何容易?雖然這一年來經過各種討論(吵架)後,未來111學年度統測新考科初步已定案,但一旦對外正式公告後,恐怕也將有一波各類群考科定案的大論戰。
隨著108新課綱的推動,統測試題納入部定專業科目與實習內容,是否能對準新課綱技能領域,並強化試題品質,將成為這部分改革關鍵。
技職不缺學歷而是學力
隨著台灣教育產業發展與升學管道暢通後,高職生升學率節節攀升到8成。教育部早期說法是為了配合高等人力的需求,但衍生的問題,就是適合先就業的學生,不只「坐教室陪公子讀書」,更因台灣社會與考招政策的導引下,使盲目拚升學成為現下的流行現象,但在科大端學習興趣低落與私立科大居多情形下,畢業後背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就學貸款,也沒有真正學到就業所需職能。
比起以往,這次技專考招改革確實有突破,但技職學制這麼多,各領域各階段的教育、學制系統,究竟對應到各行業(或說各職業)的哪些階層人才?定位,仍然是個模糊不清的,這應該是教育部應該論述清楚的藍圖,而非業界說缺人力,就開設缺工領域的五專班級,雖然教育部對於五專再造的規劃已長達數年,但總讓人覺得政策是東補一點、西補一塊,並非整體性的規劃。
如果可以,應該建立某種「有效品管機制」,全面檢視技職教育畢業生(尤其高職端)對應新課綱內涵的實作能力,回歸到教育現場教與學的內容及其成果檢視,是教育部更應該去重視的部分。
而你,滿意這次技專考招的改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