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玲/《地厚天高》:香港獨派的青春迷惘之歌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黃愛玲/《地厚天高》:香港獨派的青春迷惘之歌

紀錄片的主角梁天琦,是2016年急速冒起的香港本土派政治人物。 圖/TIDF提供
紀錄片的主角梁天琦,是2016年急速冒起的香港本土派政治人物。 圖/TIDF提供

《地厚天高》的導演林子穎(Nora)是香港本土派的支持者,其立場從紀錄片一開始描述中港關係的遣詞用字就可見一斑,包括「中國操控香港」「港人集會、出版、新聞自由遭限制」「教育政策貶低香港原有語言及文字」等。

紀錄片的主角梁天琦,畢業於香港大學哲學系,是2016年急速冒起的本土派政治人物。他在該年一月份代表本土民主前線政黨參加了香港立法會新界東選區補選。選舉期間,同年的2月9日(農曆新年除夕),梁天琦以競選遊行的名義,聯同其他社運人士如劉小麗、周庭等人,透過網路號召群眾到旺角,集結支持被食物環境衛生署驅趕的小販們,釀成香港近年少有的社會集體暴力事件——旺角騷亂(或稱「魚蛋革命」)。

事件後,梁天琦人氣急升,雖在補選落敗,仍指望以高聲望參選同年的立法會選舉,最後卻被選舉主任以其「港獨」立場違反香港《基本法》為由,取消參選資格。這部片記錄了梁天琦從參加補選到被DQ(disqualified,取消資格)後的心路歷程。

必須先說明的是,這是一篇左翼思想傾向的人,看右翼份子紀錄片後所整裡出的觀點評論,或許難免於立場問題,但不會有政治議題的爭論,而這也並非紀錄片的內容重點。

由階級抗爭轉向民族鬥爭

捍衛本土價值觀和保護司法獨立的聲音1,源自回歸後日益加劇的中港矛盾。所謂的「文化差異」只是精英份子把事件上升到學術高度的說辭。雖然不否認差異存在,然而實際觸發民間反對力量的,是最直接的社會資源分配問題,包括雙非兒童新移民領取綜援奶粉搶購反水貨客等事件,都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利益造成某程度的負面影響。

這些問題,應是中國和香港特區政府之間政治工作協調的失誤所致,到頭來,卻演變成兩地居民的情緒性仇視。民間排斥中國政府及中國人的聲音潛伏已久,但有關「香港獨立」的論述源頭,普遍認同啟蒙於2011年出版的《香港城邦論》。

作者陳雲在書中提到,香港不應再插手中國事務,而是把目光聚焦在香港族群意識上,並把新移民和香港族群進行切割,認為新移民不融入香港的核心價值卻佔用社會資源,應嚴謹審視他們的入境資格。雖然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提到關於「獨立」的立場,此番論述卻引起廣大迴響,《香港城邦論》成為該年暢銷書,也為後來的港獨論述奠定了基礎。

2014年出版的《香港城邦論II——光復本土》大致延續原初的論說。香港獨立運動的正式爆發,是在2014年雨傘革命失敗之後。一群年輕人認為以往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方式已證實失敗。在絕望的氛圍下,他們提出應該改用激進的武力抗爭,不再依賴現有的政黨(包括泛民主派和左翼組織),建立屬於自己的論述和抗爭運動,以達到民主自治,甚至推動香港獨立。

另外,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主編的《香港民族論》在2015年出版,結合了香港大學學生和國外學者的文章,提出了「公民民族主義」,認為「香港人」已符合了史達林對民族定義的四個必要條件,包括:統一的語言;清楚定義的地理範圍;共同的經濟生活;處於同一文化基礎上的穩定的共同心理特徵,是有別於中國民族的獨有族群。

本紀錄片的主角梁天琦曾表明自己拜讀過《香港城邦論》和《香港民族論》,尤其深受後者影響(紀錄片中明言)。自本土運動的興起,香港的社會運動也由階級抗爭轉向了民族鬥爭。

旺角騷亂事件後,梁天琦人氣急升,雖在補選落敗,仍指望以高聲望參選同年的立法會選舉,最後卻被選舉主任以其「港獨」立場違反香港《基本法》為由,取消參選資格。 圖/TIDF提供
旺角騷亂事件後,梁天琦人氣急升,雖在補選落敗,仍指望以高聲望參選同年的立法會選舉,最後卻被選舉主任以其「港獨」立場違反香港《基本法》為由,取消參選資格。 圖/TIDF提供

香港獨立運動的正式爆發,是在2014年雨傘革命失敗之後。一群年輕人認為以往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方式已證實失敗。在絕望的氛圍下,他們提出應該改用激進的武力抗爭,不再依賴現有的政黨。 圖/TIDF提供
香港獨立運動的正式爆發,是在2014年雨傘革命失敗之後。一群年輕人認為以往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方式已證實失敗。在絕望的氛圍下,他們提出應該改用激進的武力抗爭,不再依賴現有的政黨。 圖/TIDF提供

成為「英雄」是一件被動的事

導演林子穎在《地厚天高》前曾拍過《旺角黑夜》和《未竟之路》兩部關於雨傘運動的紀錄片,記載了傘運在推動香港年輕一代走上街頭,甚或走上政治舞台的重大影響力。相較於「地厚天高」,英文片名「Lost in the Fumes」(迷失在煙霧中)更準確地詮釋了這部紀錄片的核心。

紀錄片的敘述並非全採順時序,對香港政治背景毫無概念的觀眾可能會有些混淆。導演不以大環境、大事件作為記錄角度,而是全以主角個人在經歷中的感受和反思為主線,輔以極少旁人對梁的評價,讓片子看似充滿人性,其實更多的是借用了梁天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就如導演在專訪時說的:「希望一些本來站在對立面的人看完這齣紀錄片後,會嘗試理解並同情獨派。」

她在2016年初出席梁天琦新界東立法會補選造勢大會時,受到現場氣氛感染,「覺得好感動、感覺好強烈」 ,三數日之間便決定拍攝梁天琦參選的過程,卻沒料到最終演變成一個青年未能參選、更可能面對十年監禁的故事。

片子一開始就摘錄了梁天琦在選舉論壇上的發言「和一個極權政府搏鬥,以死相搏,不可以有任何底線」,配上他在旺角騷亂現場振臂高呼武力抗爭的畫面。不到十分鐘,畫面轉換成另一個樣子的梁天琦,猶豫地說著「現在一定怕,會死的…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承受」,承認自己在冷靜的情況下不一定會做同樣的選擇,只是集會現場的氛圍讓他想要「展現人性的光輝」。

看著梁天琦在紀錄片中娓娓道來他的心路歷程,是一個原始人性的赤裸展現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片子是成功的。梁天琦的出現無疑是社會政治變化的成果,至少民間有一定數量的大眾擁護相似的理念,才會形成一個時勢,去促成這樣的一位青年,可說是部分香港人的意念投射。

但梁天琦在影片中不斷強調他成為「英雄」是一件被動的事,難免有點推卸責任的意味。畢竟在旺角騷亂事件裡,因此成為大眾焦點的人不止他一人,卻不見得每一位都會因此走得更前,更不用說他在事件之前就已進入政治圈。

2016年2月9日(農曆新年除夕),梁天琦以競選遊行的名義,透過網路號召群眾到旺角,集結支持被食物環境衛生署驅趕的小販們,釀成近年少有的香港社會集體暴力事件——旺角騷亂。 圖/美聯社
2016年2月9日(農曆新年除夕),梁天琦以競選遊行的名義,透過網路號召群眾到旺角,集結支持被食物環境衛生署驅趕的小販們,釀成近年少有的香港社會集體暴力事件——旺角騷亂。 圖/美聯社

相較於中文片名「地厚天高」,英文片名「Lost in the Fumes」(迷失在煙霧中)或許更準確地詮釋了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圖為2016年2月9日旺角騷亂現場。 圖/美聯社
相較於中文片名「地厚天高」,英文片名「Lost in the Fumes」(迷失在煙霧中)或許更準確地詮釋了這部紀錄片的核心。圖為2016年2月9日旺角騷亂現場。 圖/美聯社

「不知天高地厚」的價值觀

梁天琦在紀錄片中提及他兩次憂鬱症發作的時間點,分別在雨傘革命前後。他大學延畢又找不到工作,自我價值偏低的情況下出現輕度憂鬱。之後雨傘運動爆發,他被點燃起「生存的意義」,加入街頭抗爭。但傘運後他對運動的成效感到失望,認為是民主運動徹底的失敗,前路茫茫加上長期居住在狹小的劏房,讓他回到原來的憂鬱狀態,甚至更嚴重。

期間,他接觸了本土民主前線的創辦人黃台仰,加入該政黨後才再次痊癒,積極回到社會參與。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到兩個面向,一是近年香港社會政治氛圍對年輕人生活及思想上的影響;二是梁天琦是一個自我穩定性不足的人,容易受身邊事物左右,讓人不免質疑他是藉以政治場域的成就來達到自我肯定,還是真的追求某種理念的實現。

如果梁天琦等人只是一群熱愛搖滾樂或極限運動的青年,面對他在紀錄片中坦誠在追求夢想過程中的一切迷惘、一時衝動後的退縮,我都能賦予完全的同情和鼓勵。

然而,當我在電視上看到港大和教大的學生因旺角騷亂事件被判入獄三年,擔心他們的學籍會不會因此被刪除,前途會不會受影響的同時,召集鼓動這場「革命」的梁天琦卻以求學之名避走美國,本土民主前線的創辦人黃台仰甚至棄保潛逃,在法庭頒下拘捕令後沒有如期現身。

旺角騷亂事件後因涉入被拘捕的超過60人,最後37人被正式落案起訴。當中最年輕的17歲被告被判18個月的感化令,其餘被告則被判數月至三年不等的刑期,最重的是楊姓技術員因縱火而被判入獄四年九個月。

眾人被宣判前,面對記者的提問,梁天琦理直氣壯表示「波及無辜是在所難免的事」,不知事後他是否仍會保有原來的想法。年輕的生命大可盡情放縱探險,前提是承受後果的只有自己。

有評論者乃至導演,都認為這是一部青春片,對此我深表認同。青春很美麗,燃燒青春很悲壯,但如果不負責任殃及池魚卻不自知,那不是一句「不知天高地厚」就應該被輕易接受和鼓吹的價值觀。

梁頌恆(左),遞補被取消資格的梁天琦(右)參與2016年立法會選舉。梁頌恆在立法會宣誓會上提倡港獨,而被剝奪議員資格。 圖/TIDF提供
梁頌恆(左),遞補被取消資格的梁天琦(右)參與2016年立法會選舉。梁頌恆在立法會宣誓會上提倡港獨,而被剝奪議員資格。 圖/TIDF提供

▲ 眾人被宣判前,面對記者的提問,梁天琦理直氣壯表示「波及無辜是在所難免的事」。

梁天琦的「真誠」

和身邊幾位友人談論後,發現大家同樣對紀錄片中梁天琦的「坦誠」感到震驚。一個政治人物竟然在將會被公開放映的作品中,坦言他對信念和行動的懷疑,從政治工作角度來說似乎不妥。

但這份「真誠」也是讓這部紀錄片值得觀賞的地方。有趣的是,這份「真誠」對支持者和反對者來說,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紀錄片上映後,本土派支持者(多為年輕人,以大學生為主)在網上依舊歌頌梁天琦為「香港英雄」,甚至覺得他為香港的民主未來賠上了許多,而賦予更多的同情。

反對者怒斥他懦弱不負責任,鼓動了武力抗爭卻沒有承擔能力,只是一個做事衝動、不思前顧後的年輕人。結果,擁護者越加擁護,厭惡者越加厭惡。意識形態決定了人看到什麼,也反映了香港社會的立場分裂狀況。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有立場的紀錄片,這句話並無貶義,沒有立場的作品反而容易索然無趣。無論是哪一種立場的觀眾,這都是一部值得觀賞的紀錄片,尤其對香港年輕人在政治環境改變下的生存際遇,或許可有更多層面的認識。導演不止一次在訪談中坦言無法保持完全的客觀中立,很自然地把梁天琦當朋友看待,她強調梁天琦是一位「單純和善良」的人。

看完紀錄片,對梁天琦的「單純」我想不會有人有質疑。至於「善良」,我另有一番對善良的理解:

這個社會,善良的人永遠比壞人活得更累,因為他們背負著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善良的人必須更努力、沉穩、堅強和有智慧,並且為他人著想,這固然很不公平也很難。如果堅信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請不要把過去的對錯評價看成是譴責而停滯下來,先釐清自己追求的到底是對大眾有利的社會理念實現,還是只是自我價值肯定,再往未來走去。只有經得起時間洗練和考驗的,才是真正的「善良」。

(※ 本片將於「第十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場次為5月7日、5月10日,放映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詳參完整場次表。)

▲ 《地厚天高》紀錄片預告,本片記錄了梁天琦從參加補選到被DQ(disqualified,取消資格)後的心路歷程。

  • 文:黃愛玲。先留台,後留港的馬來西亞人,香港教育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是最引以為豪的母校。現以唸書為名,社會運動觀察為實,在香港體驗生活,召喚生命真諦。影視作品愛好者,研究方向以香港電影為主。
  • 更多TIDFWebFB

  • 民眾對香港司法制度質疑,尤其在2016年立法選舉後,政府透過司法覆核剝奪民選的6位議員資格。群眾認為中央政府的「人大釋法」嚴重干預了香港的「一國兩制」,還因此發起了「抗議釋法大遊行」。

▲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即將開展!(點圖前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