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常的軍事文資:國軍文藝中心與軍史館為何慘澹落幕? | 蕭文杰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好景不常的軍事文資:國軍文藝中心與軍史館為何慘澹落幕?

國防部所屬三軍軍官俱樂部永久歇業,其土地包含鄰近國軍歷史文物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等,將移交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國防部所屬三軍軍官俱樂部永久歇業,其土地包含鄰近國軍歷史文物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等,將移交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總統府附近有幾個國軍所屬的文化單位,其中的國軍歷史文物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等,因土地開發,即將走入歷史。

曾經作為文化場所的老建築謝幕,理應喚起集體回憶,不過或許是因為國軍缺乏展館營運管理人才,也缺乏文獻、文物的詮釋整理及行銷,近十幾年來的參訪狀況並不踴躍,這樣的展館走入歷史,似乎也沒人惋惜。

少有人知道「國軍文藝中心」建築曾經是列冊追蹤文資,至於當年耗費巨資興建的「國軍歷史文物館」也有典藏重要文物,可是沒有專業的文化展館經營專業注入,如今年輕人可能走過路過,卻偏偏不曾注意過。

國軍文藝中心前身——輝煌一時的「國光戲院」

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前身是「國光戲院」,位於台北市中華路69號,此建築在1957年10月24日開幕,到了1965年更名為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1950年代,剛開幕的「國光戲院」可以說是設備頂尖的娛樂休閒空間,是台北市少數有冷氣設備的劇院及多功能展場。

根據學者楊弘瑜的研究指出:「在國家戲劇院尚未啟用前,『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為京劇主要演出場地,吸引國內外戲曲愛好者、觀光客欣賞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特色重要據點之一。」

這種新式有冷氣空調的多功能藝文空間,能在國共對抗的克難年代,取得資源興建,並非僅僅是提供民眾娛樂,某種程度更具有政治的功能,例如1958年蔣經國於國光戲院發表了團結奮鬥之道。1963年當時的副總統陳誠陪同達荷美總統伉儷觀京劇,是外交重要場所。1965年在此舉辦棉湖戰役四十週年大會。

民國75年11月28日中央日報。國軍文藝活動中心以京劇演出為主,表演的劇團更以三軍官方劇團為主。 圖/黃謙賢提供
民國75年11月28日中央日報。國軍文藝活動中心以京劇演出為主,表演的劇團更以三軍官方劇團為主。 圖/黃謙賢提供

1961年,五幕四景話劇「洛神」於國光戲院演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1年,五幕四景話劇「洛神」於國光戲院演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過對於當時的升斗小民而言,他們追求的是緊張政治氣氛之下的小確幸,即使國光戲院展演的藝文可能是政治下的附屬,在那苦悶的時空環境,少數的文藝娛樂就好像是在荒漠遇到甘泉,是心靈的能量。

金馬獎在國光戲院頒獎,應該是此戲院輝煌的時刻。1962年政府為發揚金門、馬祖精神,創辦了金馬獎,首屆頒獎就是在國光戲院。

1963年,第二屆金馬獎因《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角凌波來台領取「最佳演員特別獎」,大量影迷包圍、獻花、索取簽名,造成了「國光戲院」與台北諸多景點「萬人空巷」盛況。

國光戲院也是接觸西洋文化的場所,藉著放映西洋電影,滿足人們對西方文化的想像。例如1958年左右,曾經放映「德法影壇攜手合作」的法語片《斷腸記》(Par ordre du tsar, 1954)。1957年左右放映約書亞羅根(Joshua Logan)執導,馬倫白蘭度(Marlon Brando)、梅木美代志(梅木三吉)、高美以子等主演的彩色愛情片《櫻花戀》。

1965年,國光戲院增改建,更名為「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現階段的外觀,就視覺表象而言,已經看不出有任何1957年的痕跡,當時是全部拆除重建?還是被包覆隱藏?目前各有說法,而成為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後,也還有短暫風光,例如五月畫展、畫外畫會、第一屆全國版畫展皆在此舉辦。

但隨著物換星移,這裡不再是熱門的藝文場所,原因之一是京劇老演員的凋零,演出的內容缺乏新元素,京劇觀眾大幅度減少,甚至軍方也裁撤了官方色彩的劇團。展館近十年少有主動設計的活動,營運多是以場地租借為主,即使租金廉價,舞台、休息室、觀眾席等硬體空間,尚能符合一些中小型表演團體或是演講需求,不過如今也難挽回昔日風光。

就這樣,這棟原本列冊追蹤的建築,被台北市文資委員認定不再是重要建築,管理單位也沒有提出該保存的強烈論述,因此遭到柯市府文資會判定解除列冊。待拆除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是否應該自行研究自己的歷史?還是就讓它慘澹謝幕,讓歷史被遺忘?

第二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台北國光戲院(今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第二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台北國光戲院(今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眾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參觀畫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眾於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參觀畫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難以彰顯光彩的國軍歷史文物館

距離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幾步之遙,尚有一處軍方展館,那就是國軍歷史文物館,地址位於貴陽街一段243號。

相較於其它國家參觀者眾、經營得有聲有色的軍事類博物館,這座位於台北精華區的國軍歷史文物館就顯得人潮稀落,即使夏日有涼快的冷氣,每年也規劃了特展,實際狀況卻宛若蚊子館。

翻閱興建歷史得知,1961年所建的國軍歷史文物館,由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揭幕。建館目的宣稱是為了展示中華民國國軍不同時期的文物。而當時所費不貲的展館,今日雖然不再新穎,但也談不上老舊不堪,不過可能是因為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規劃呆板、缺乏有系統的行銷、展品解說缺乏考證,讓人感覺缺乏活力與專業。

到了馬政府時期,國軍歷史文物館以空間不足為由,無法呈現博物館風采,計劃搬遷到大直,預計以「國家軍事博物館」之名重新呈現。

不過「國家軍事博物館」因為後續發包招標不順利,資金由17億提高到35億6,000餘萬元,但這般換湯不換藥的經營方式,能解決長期以來的蚊子館窘境嗎?

我認為國軍歷史文物館的關鍵問題是缺乏博物館專業規劃,這座博物館並非沒有代表性的典藏收藏,例如目前戶外陳設的幾座古砲,看似普通,卻具有高度古物的文資價值,更與台灣這塊土地有歷史連結,需要被詮釋,這些古砲曾經在日本人治理台灣期間,以戰利品的方式,安放在台灣神宮展示。

這三座大有來歷的古砲,包括5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這一門砲,應該是甲午或乙未戰爭中,抗日軍隊所使用,該砲被日軍擄獲,成為日本戰利品。另外還有日軍在日俄戰爭中的戰利品,俄製15公分徑後膛砲,及德製12公分徑克魯伯後膛砲。

這三門古砲,都因為日本戰敗而被政府接收,這些展品本來是可以藉由企劃、宣傳、導覽說明,達到良好展示效果。無奈國軍歷史文物館卻讓這樣重要且有年代的文物,長期暴露在潮氣與雨水中,導致古砲細部腐蝕嚴重。文物的史料也無法透過國軍歷史文物館的網站查詢得知,當然管理單位也沒有正式申請古物文資身分,可見管理之瑕疵。

國軍歷史文物館展示的5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 圖/作者自攝
國軍歷史文物館展示的5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 圖/作者自攝

國軍歷史文物館展示的5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內部與底座因雨水侵蝕導致嚴重鏽蝕。 圖/作者自攝
國軍歷史文物館展示的5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內部與底座因雨水侵蝕導致嚴重鏽蝕。 圖/作者自攝

而國軍歷史文物館讓人記憶猶新的歷史事件,大多是負面居多。

1994年北市三軍軍官俱樂部大火,國軍歷史文物館文物遭到波及,部分焚毀,部分搶救中遭淋濕受損。

1999年,因管理鬆散,軍紀廢弛的國軍歷史文物館士兵,將前往蒐集軍訓課作業「認識戰史」的景美女中學生在館長室姦殺,事後軍方還企圖隱瞞事證,造成社會譁然。而當時監察院的糾正案指出:「軍史館缺失部分即包括:值日軍官兵擅離職守、未依規定巡館、未依規定設置值日官記錄簿及查閱監視錄影帶、未切實掌握住宿士兵行蹤、未落實安檢工作、未依規定時間開閉館、未依規定著制服值勤等。」可見這是一個軍紀敗壞又無博物館專業的單位。

2017年軍史館所展示的日軍軍刀,在光天化日下,被呂姓男子敲破強化玻璃櫃,不只保全系統失靈,整個過程也無人阻止,宛如入無人之境,事後他持此軍刀砍傷總統府的站哨憲兵,軍史館卻是在接到警方電話才表示要報案。

上述行為都呈現國軍歷史文物館荒腔走板的行徑,缺乏博物館專業能力,試問這樣的博物館即使搬到大直,改名為「國家軍事博物館」,本質不變的狀況下,蓋一座豪華的博物館就能吸引觀眾上門嗎?

耗費35億6,000餘萬元興建的「國家軍事博物館」會不會又成為超級蚊子館?

本質不變的狀況下,「國家軍事博物館」能夠吸引觀眾上門嗎? 圖/環保局提供
本質不變的狀況下,「國家軍事博物館」能夠吸引觀眾上門嗎? 圖/環保局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