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會活化癌細胞?如何看待訊息裡的「專家背書」?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吃糖會活化癌細胞?如何看待訊息裡的「專家背書」?

不管是白糖、紅糖、黑糖,還是市售含糖飲料、甜點等等生活中數不完的食物都含有糖。 圖/路透社
不管是白糖、紅糖、黑糖,還是市售含糖飲料、甜點等等生活中數不完的食物都含有糖。 圖/路透社

從1982年到2016年,癌症已經連續35年穩居國人十大死因冠軍寶座,屹立不搖的程度讓大家一聽到「癌症」這兩個字就為之色變、為之驚恐。

為了不讓癌症有機可乘,人人無不小心翼翼,仔細留意身邊所有和癌症有關的訊息,無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只要扯上癌症,立即就能引起大眾關切與瘋傳。解剖員的爹娘也不例外,不時在LINE的家庭群組分享健康醫療小知識,如果是無關痛癢、充滿溫馨愛的健康常識,解剖員通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有次爹娘傳了下頁這則訊息,實在無法放過它!

不管是白糖、紅糖、黑糖,還是市售含糖飲料、果汁、糕餅、甜點等等生活中數不完的食物都含有糖,可以說每天都會吃到糖,實在很難避開,現在卻通通都不能吃了?看完簡訊不禁讓人打了個寒顫,不僅僅因為解剖員是甜食重度愛好者,更驚嚇的是這一則訊息可是有醫學院的學者專家背書,影響力不容小覷啊!

但不免心生疑惑,不管吃多少糖都一定會使身體發炎,讓癌細胞活躍嗎?如果糖真的這麼罪大惡極,為什麼黑糖就可以僥倖逃過一劫,其他糖就必須列入「致癌食物黑名單」?黑糖跟其他糖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專家解答這些疑惑了嗎?以上諸多疑點,都讓人不得不一探究竟。

圖/方寸文創提供
圖/方寸文創提供

「千萬」不能吃糖嗎?

這則訊息的內容中提到:「(張明熙博士)她做過實驗,把糖放在癌細胞的培養皿中,癌細胞迅速增生。」所以為了不要讓身體細胞處於容易發炎的環境、增加罹患癌症機率,「千萬不能吃糖」。這個說法讓「糖」一瞬間從日常調味料變成世紀劇毒,好像吃到一點點就會讓人生病垂危一樣,真的沒有商量空間,連一丁點的糖都不可以吃嗎?

訊息的內容想告訴我們:「吃糖→身體容易發炎→活化癌細胞」的因果關係,後半截「發炎」與「癌症」的相關性確實有一些證據,算是比較成熟的研究領域,例如這篇2010年公開的研究就提到發炎反應會影響癌細胞不同階段的變化,像是誘發腫瘤生成、從良性轉化為惡性腫瘤等,甚至某些發炎因子還會影響癌細胞轉移。

問題是,「糖」到底會不會是讓身體容易發炎的元兇呢?相關文獻中的確有不少研究提到「糖」與「發炎反應」的關係,有一篇研究就提到一位年輕且健康的男性每天喝下含40克糖以下的飲料,三週後發炎反應指標的「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量顯著上升。也有其他研究討論飲食中糖的攝取量可能引發發炎反應,但卻也提醒還需要有更多、更大規模、追蹤時間更長以及更好的實驗設計的研究,才能支持「糖」與「發炎反應」的關係。

從前述具有權威的研究報告中可以推知,「吃糖」與「身體發炎」之間可能具有關聯性,但是這種關聯性究竟會在何種條件之下成立、以何種型態展現出來,都還需要有更多證據支持才能下定論。

換句話說,科學研究是漫長的檢驗過程,要明確地宣稱兩種變數的因果關係極度困難,以目前科學家所掌握的訊息來看,使用「千萬不能吃」這樣的措辭來警示人們對糖的攝取,明顯是過度宣稱了。

日常飲食中難以避開糖,但現在連一點糖都不能吃嗎? 圖/路透社
日常飲食中難以避開糖,但現在連一點糖都不能吃嗎? 圖/路透社

糖到底可不可以吃?

如果吃糖真的有這樣的風險存在,是不是我們就乾脆忍耐一點不要吃來降低風險呢?據解剖員所知,由於白糖、紅糖、黑糖等糖都是屬於有較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的食品,也就是吃進這些食物之後血糖會上升得很快,將可能使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抗性上升,進而造成肥胖或是第二型糖尿病。在相關研究中也提到,當吃進高GI值的食物時,血糖迅速飆升確實容易刺激癌細胞增生,促成腫瘤惡化1

但問題來了,難道不吃糖就可以「餓死」癌細胞嗎?過去曾有營養師指出「癌細胞愛吃糖」這種說法太片面,因為重點應該不在「吃」或「不吃」糖,而是要能妥善「控制血糖濃度」才是關鍵,讓自己體內的血糖濃度維持在一定範圍,不要吃太多高GI值的食物導致血糖值在短時間內突破天際,如此一來才能遠離肥胖與糖尿病,也可以間接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而且除了糖之外,高GI值的食物還包括白飯、白吐司或白麵包、貝果等精製且人體可以快速消化吸收的澱粉類食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主食,難道也都要一併禁食嗎?想也知道這顯然矯枉過正了。

由前述可知,各種糖並不是促發癌症的唯一路徑及兇手,與其百分之一百地排除,還不如透過更加均衡的飲食來控制血糖濃度,才是真正避免活化癌細胞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面對複雜的生理運作機制時,這則過度簡化的訊息只會強化恐懼與不安,實在不可取。

與其百分之一百地排除糖,還不如透過更加均衡的飲食來控制血糖濃度。 圖/路透社
與其百分之一百地排除糖,還不如透過更加均衡的飲食來控制血糖濃度。 圖/路透社

為什麼黑糖可以例外?

另外,訊息還提到:「除了黑糖有豐富的礦物質外,其餘的糖會讓身體產生發炎。」為何黑糖這麼厲害,不僅突破重圍、獲得青睞還免於被攻擊?

其實白糖、紅糖、黑糖等等不管是什麼糖,提煉方法都一樣,糖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顏色、型態,是因為「精製」的程度不同,精製的程度越高,顏色越白,純度越高,比如白糖。而黑糖精製程度較不高,相較於白糖而言多了礦物質跟些許蛋白質,不過整體而言,每種糖的精製程度不會差異太大。

為了更加釐清這則訊息的來龍去脈,解剖員致電訊息中的主角——成功大學張明熙教授,查證張教授本人對於該訊息內容的看法為何。這才知道,原來這則訊息起源於2015年7月30日那天,張教授接受電臺訪問關於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訪問之外的聊天場合中提及了糖類與癌症的相關研究,張教授分享自己盡量不吃黑糖以外的糖的私人經驗。

她認為,一般的糖屬於精製糖,成分單一且容易讓身體發炎,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吃糖,她會以礦物質較多的黑糖代替。從這段回顧可以澄清兩件事:其一是張教授吃黑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黑糖有礦物質可以阻止身體的發炎;其二是張教授自己也吃糖,她並沒有說「千萬不能吃糖」這樣的話。

糖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顏色、型態,是因為「精製」的程度不同,精製的程度越高,顏色越白。 圖/路透社
糖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顏色、型態,是因為「精製」的程度不同,精製的程度越高,顏色越白。 圖/路透社

如何看待訊息裡的「專家背書」?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這則訊息確實是具有相關的科學研究依據,並非完全無中生有。問題出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會伴隨許多特定的脈絡及條件,偏偏社群媒體中的訊息卻是短短的一條,掐頭去尾之後,許多情境及前提都不見了,甚至出現了自我矛盾。

例如,該訊息前半段以非常篤定的語氣說「千萬不能吃糖」,可是到了後面又說「盡量少吃甜食」,最後一句又莫名其妙地補白糖一槍:「白糖真的能活躍癌細胞,請務必遠離」,相信看見這則訊息的人,除了產生滿滿的驚恐之外,大概也無法搞清楚吃糖跟發炎、癌症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了。

這則訊息可怕的地方還在於一開始先用80餘字來說服你訊息中的主角是「超級大專家」,當我們看到訊息(或新聞)中有這些專業的大人物出現,就像是品牌掛保證,有專業人士的背書,你怎麼能不信?成大抗體新藥研究中心的主任出馬耶!而且還不是普通的主任,是以四億元創下臺灣技轉金新紀錄的超級大咖!所以接下來「專家說的話」我們一定非信不可。

主角的確是專家沒有錯,但值得深入推敲的卻是訊息後續所呈現的內容是否完整表達了專家的「原意」?會不會是專家說得很詳細(哪些糖為什麼能吃、哪些糖為什麼不能吃,以及如果真的不得已非吃糖不可,什麼糖會是合適的選擇),但聽者在轉述時只擷取了自己聽得懂的「部分」,再加上一點「自己的話」,結果導致與專家原意大相逕庭?

謹慎轉達專家的說明,不要自己腦補

當一則訊息中真假交錯,包含科學研究或專業人士背書,又夾雜訊息產製者的個人推論與浮誇用語,對於非此專業領域的人而言,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信、什麼不可信變得難以辨別。

或許訊息產製者只是出自一片好意想幫助大家,讓每個人都活得健健康康,但若是不小心錯誤傳達了專家的建議,就可能弄巧成拙,不但無法反映原意,甚至會讓自己變成「披著專家皮的狼」,成了製造謠言的禍首。

※ 本文摘自《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原標題為〈專家背書事件簿再一筆:吃糖會活化癌細胞?〉更多內容請詳參本書。


《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
作者:「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黃俊儒
出版社:方寸文創
出版日期:2020/03/24

《新媒體判讀力》書封。 圖/方寸文創提供
《新媒體判讀力》書封。 圖/方寸文創提供

  • 研究結果顯示,當血糖濃度快速提升,容易刺激胰臟中ß-細胞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濃度,然而胰島素太多容易促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的合成,進而刺激癌細胞增生,提高罹患癌症風險。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