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寧/凝視《受苦的倒影》:不斷斷尾再生的苦難工作者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趙彥寧/凝視《受苦的倒影》:不斷斷尾再生的苦難工作者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 文: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擁有田野調查專業訓練的魏明毅,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已逾二十年,本書乃她繼《靜寂工人》(2016)的後續之作。二者皆致力描繪當代台灣社會中,個人往往難以言說、甚或混沌未明的身心苦痛,並試圖闡釋該類感知如何關聯整體社會結構與國家權力,但是兩書的書寫對象以及敘事筆調,大有不同。

《靜寂工人》改寫自碩士論文,旨在鋪陳因全球供應鏈重組,而驟然失志的基隆碼頭工人,主題明確,條理連貫,受苦人群彼此禍福相倚,故而其生命情境易於理解,且隱含強勁的閱讀療癒力道。

《受苦的倒影》則為札記文類,書寫對象同時包括處遇個案、安置機構與法院、各類個案研討、網絡會議和助人工作者。魏明毅穿梭城鄉之際的掠影式觀察、以及她的反思和複雜情感,每篇長短不一,刻意不循線性時間序列,幾乎皆以提問告終。而「備忘錄」之自我定位,不僅彰顯了這些貌似片段紀錄的意義開放必然性,也是魏明毅以及恐怕不少所謂助人工作者反覆自省切莫遺忘任何蛛絲馬跡的龐大焦急與憂慮。

「苦難工作者」的苦難來自何處?

精神醫學或心理諮商角度切入,以書寫社會苦難之專著甚夥,知名者包括達悟族的精神失序、兩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被拋棄至巴西療養院的精神分裂婦女和愛滋患者等等。

身心苦痛顯然為現代社會之常態,其可被分類、命名、診斷的症狀,與特定的歷史及政經脈絡息息相關。那麼,魏明毅等助人專業者的焦慮源自於何?必須鑲嵌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中,所謂非專業的讀者方得理解?而如此可能費勁的理解過程,可否裨益吾人探索當代台灣的認知疆界?又是否可以激發新興社會行動?

首先,必須說明晚近台灣仿自西歐的社福體系介入模式。依處遇個案的危急程度,其工作架構概分如下。

一、「初級預防」:主要對象為一般家庭,協助途徑包括提供諮詢、資源轉介、親職教育、經濟扶助、以社區大眾及校園師生為對象之宣導、志工培訓等等活動;二、旨在避免可預見之傷害事件嚴重化的「二級預防」:比如「脆弱家庭」協助方案;三、立即終止已發生之傷害事件以進行保護和司法工作的「三級介入」:對於受暴兒少、家暴和性剝削受害及加害者、自傷自殺、精神疾患等對象的治療和處遇。魏明毅以專家和督導身分涉入的,是第二級和第三級,這是本書處遇個案多為兒少和受暴婦女的原因。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難以直觀分析的受苦經驗與脈絡

其次,由本書提供的諸種個案,可知社會問題日趨多元。加害者、受害者、及其他親密者之間的複雜關係與傷害脈絡,更常超越助人工作者對於人性為何的認知範疇。不單單魏明毅,許多長年服務各地方政府兒少及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醫療、法律、社科學界人士,早已指出此一事實。

涂爾幹等古典社會學家,可能會說該事實反應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由有機連帶轉為機械連帶的結構性變化;傅柯派批判精神病理學者,恐怕會認為快速勃興的身心問題,乃為現代國家權力如毛細管般滲透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效應。魏明毅的記述,顯示以上鉅型理論與晚近在地社會的具體生命樣貌或有脫鉤。為何如此?

由本書提供的見證性資料可以推斷,原因有三。

第一,尤其對於台灣這個急於「現代化」的「後進國家」,為因應前述身心問題,促使社福社工體系快速體制化和層層分工化,然而輔導、特教、警政、社工、社福資源卻遠為不足。相關人員不僅忙於接案,甚且因為機構經費減縮,而不得不承接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行政業務,以致於精疲力竭,並往往成為較處遇個案更加難以令大眾理解的另類受苦者。

第二,正因為既存人社學科專業知識和理論追趕不上急速變化的社會情境,也因學科分工導致不同專業領域合作困難,故而發展出本書提及的各類會議。比如「個案研討會議」、「兒少保護跨網絡合作會議」、「兒少重大決策會議」、「成人家暴高危機網絡會議」、「重大社會案件檢討會議」。跨域會議彷似實踐民主討論與多方協議,但卻不時再製或甚且強化了科層形式主義以及官僚權威。

不僅如此,個案和社工的受苦體驗,幾乎無法再現於所謂科學理性的分析話語之中。行禮如儀的會議進程和失焦的會議內容,也連帶否決了處遇過程看似瑣碎實則關鍵的細緻描述,故相當可能影響了決議的適當性。而這也是魏明毅不能不藉由類似「說故事」的方式撰寫此書——因為這個不見容於新自由主義官僚體系的人類古老意義生產和傳達技藝,恐怕才是揭露層層幽晦受苦真相的不二之徑。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第三,故而,魏明毅另創新詞,將困境重重的「助人工作者」改稱為「苦難工作者」。她/他們踏入職涯未久,即快速喪失預設人性美好的天真;又因受縛於官僚體制以及他者和自身的苦痛,還必須摸索倫理的邊界究竟在何處。必須指出,上述困境並非社工和諮商人士獨有。在晚近自由主義社會裡,儘管戰爭、工業生產、警務已可委由無人機、機器人、監控攝像等技術物代理,諮商、社工、法庭、田野工作等等攸關生命倫理的社會領域,仍需「真實之人」的涉入與判準——因此,魏明毅的焦慮,實為當代社會的核心議題。我們大家,都是苦難工作者。

最後,必須提醒讀者:本書的閱讀經驗並不輕鬆愉快,每樁個案的情節令人不安不適。比如,對老師和同學嫻熟使用病識話語的十歲孩子、似乎因遊戲爭執而彷彿無所謂地殺掉妹妹的小哥哥、在貌似安穩平靜的家庭裡不知為何殺死媽媽的青年、堅決生下與父亂倫之子且被長輩欣喜接受的十二歲女孩、無法理解暴力情緒而訴諸塔羅牌的監護所少男、離開處遇機構後試圖脫離幫派卻遭棒死懲處的「問題少年」、嘲笑不帶名牌包的社工督導「混得不好」的「問題少女」、自知有難仍返家的受暴婦女、怒聲恐嚇報復前述三級介入者的殺妻男子、堅拒「問題少年」返校就學的家長會和受命於其的校長、只顧著在政府行政會議上誇誇其談的學者專家,等等,等等。

然而,這也就是本書可貴之處。這些擾亂情思的故事,彰顯了同情共理的限制,而也因吾人必須同魏明毅一起警醒這個限制,不再受惑於心靈雞湯式的罐頭撫慰,對危機和苦難的細緻感知,方可如壁虎般不斷斷尾求生並再生,而讓那些更貼近生命真實的社會行動能夠前行。因此,《受苦的倒影》發出的,絕非絕望的吶喊,而是誠實交託信任的懇切請託——如同出現數次的個案「小新」向魏明毅展示的,無條件交付的信任,雖然是不諳世事的、是危險的、是效應未知的,但也因此是情感力道最強的倫理行動。

※ 本文為《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推薦序,原標題為〈攀緣壁虎呱呱銳鳴:不斷斷尾再生的苦難工作者〉,標題與子標題均為鳴人堂編輯所加,春山出版授權刊登。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
作者:魏明毅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3/07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書封。 圖/春山出版提供
《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書封。 圖/春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