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婉玲/《台灣地方政治讀本》:如何看待「恩庇侍從體制」所不及之處?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嚴婉玲/《台灣地方政治讀本》:如何看待「恩庇侍從體制」所不及之處?

2022年國民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各縣市長候選人全數出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2年國民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各縣市長候選人全數出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嚴婉玲,台南新芽協會理事)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前(2021)年開始規劃本書的寫作概念及作者時,我有次駐足在台北誠品信義店的書櫃前,書櫃的分類標示寫著「政治」,但整櫃的書找不到一本解釋或描述台灣地方政治的書籍。每當大家提起台灣的地方政治想到的總是社會新聞裡的詞彙:黑金、官商勾結、土地開發利益、派系、家族等等。可喜的是,去(2022)年終於有一本以五十個關鍵字解釋台灣地方政治史的專書出版,寫作者也都相當年輕,這本書從社會關係的觀點來解釋地方政治的種種現象,希望從關鍵字切入,讓讀者比較好親近,但並未觸及對政治結構的思考。

那麼,出了首都台北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結構?90年代到現在對台灣地方政治的主流解釋——恩庇侍從體制及其所分析的地方派系,至今仍是相同模樣嗎?基於這個疑問,我找了一群年輕的寫作者共同討論、書寫出這本書。

這群作者出生的年代大約集中在解嚴前後(1980年代後半至1990年代前半),這個世代成長的三十幾年間,正是台灣民主化、台灣主體意識成形的時代。

另一方面,當我們說作者群成長在台灣民主化時代時,他們也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1991年,從教育部電算中心設立學術網路(TANet)開始,台灣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從撥接到ADSL、寬頻、光纖到無線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登場,改變了世界的運作方式,從資訊傳遞到知識建構,過去堅不可摧的結構一再被拆解、碎裂,再重新組建。媒體與出版首當其衝,傳統媒體、出版業式微,自媒體、新型態內容產製興起的時代,看似解放,但資本介入的結果,也製造了更多孔洞罅隙,讓權力者得以操作政治風向,但相應地,社會運動也因此有了全新的網絡發展、串聯模式。

初出社會的作者們面對這樣的時代,在各自的領域裡開始思考地方政治是怎麼回事。本書的作者群包括記者、政治工作者、歷史學研究者、社運工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是對地方政治的提問與觀察,有些著眼在討論地方政治發展的共同現象,有些則深描特定地方的肌理,甚至向學界前輩提出對理論的叩問。

本書無法窮盡所有地方政治的議題,但至少呈現出11個當下(2023)的地方政治觀察,讓讀者藉此得以思考架起地方政治結構的錢與權是如何運作,從而產生探索、討論地方政治的興味。就先從去年(2022)底的選舉結果談起吧!

2022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蔡英文總統在中央黨部召開「2022年地方選舉結果」記者會發表談話,辭去黨主席一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2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蔡英文總統在中央黨部召開「2022年地方選舉結果」記者會發表談話,辭去黨主席一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選戰中的空氣與陸地

受過傳統媒體訓練,現在從事社群數據分析工作的趙維孝所寫的〈空氣票在哪?近10年社群媒體為地方政治帶來的質變〉是篇十年前不可能出現的文章,網路社群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不同年齡層的選民、不同層級的選舉甚至不同得票取向的候選人身上起的作用都一樣嗎?維孝在文章中以數據資料做了精采的分析。

另一方面,都市人雖然每天都吃著由農村生產的蔬果禽肉,但鮮少有人了解農產運銷體系的流程及其與農村社會的嵌合程度,而這種嵌合正直接影響著農村的地方政治。記者出身的陳寧所寫的〈組織票與它們的產地——農村中的錢與權〉具體描繪了農會運銷體系如何從點(農民)到線(單一供應鏈)到面(共同運銷體系)的成形過程。

那些殘存與不再存在的

曾擔任多場選戰輔選要角的青年政治工作者簡年佑,則以第一手的觀察寫出〈牢籠之內還有牢籠:從2022年地方選舉觀察台北市平地原住民的政治結構〉,他以台北市平地原住民議員候選人Sawmah Kawlo(吳郁瑾)的選舉過程為例,以個案描述讓讀者理解原住民選舉操作方式。

目前就讀政大歷史所博士班的羅國儲,是科班出身的歷史研究者。他的文章〈鄉鎮市選舉的未來:從省轄市及直轄市消失的「區」自治談起〉取徑回顧地方自治史中關於區長存廢的討論,提出當下主政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地方政治的最小選舉單位應該是什麼?

中台灣政治風景

前面幾篇所談的都是地方政治的共同現象,但接下來三篇,我們要聚焦在中台灣的三個縣市,分別是彰化、台中及雲林。

志業與職涯擺盪在台灣文學與地方政治之間的江昺倫,曾於彰化縣溪州鄉公所擔任秘書,他的〈南彰化的地方政治〉,先以當地設置動保園區引發的政治事件開場,讓讀者明瞭所謂地方政治的實況很可能違反一般人所謂的正常邏輯,而荒誕的場面其來有自。2023年,吳家的吳音寧投入彰化第三選區的立委選舉,挑戰現任立委謝家的謝衣鳳,兩人性別相同、年紀相仿,但從政經歷與價值觀卻迥異,或許讀者在看完昺倫的分析後會更能理解這場選戰的醍醐味。

接下來,我們轉換視野,看看中部最重要的大城台中市。從學生時代即積極參與社會運動,2018年投入家鄉台中市議員選舉當選、2022年連任的黃守達,從議員及候選人角度觀察他的選區寫出這篇〈現身、服務、表演:台中市地方政治觀察報告〉。

去年底結束中研院農村調查計畫的工作,進入立法院擔任國會助理的林鴻揚改寫他的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成為本書的〈企業財團與地方政治的互動關係:以六輕與麥寮為例〉,寫的內容正是他從小長成、摯愛的家鄉雲林麥寮。

2022年,國民黨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左三)在立委楊瓊瓔(左一)、議長張清照(左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三)、副議長顏莉敏(右二)以及前立委顏寬恒(右一)等人陪同下,出席黨籍議員參選人首場大型造勢活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2年,國民黨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左三)在立委楊瓊瓔(左一)、議長張清照(左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三)、副議長顏莉敏(右二)以及前立委顏寬恒(右一)等人陪同下,出席黨籍議員參選人首場大型造勢活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離島與後山

我們現在所想像的台灣共同體中,除了台灣島,中華民國轄下還有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他們與台灣的關係深淺不一,例如澎湖,其近代歷史命運一直都與台灣緊密相繫,但金門、馬祖則是因為同在中華民國框架下,才被視為與台灣一體,各島與台灣都有顯著的歷史記憶差異,也有著大不相同的地方政治樣貌。

而在中央山脈的另一側,台灣東部的地方政治也呈現出與西部顯有不同的差異,許多人甚至笑稱到花蓮是出國,究竟是地理的阻隔還是生活經驗的差異,使得東部的政治風貌如此特異?本書特別邀請了三位作者來書寫離島跟後山。

從高中開始就投身環境運動的花蓮青年蔡中岳,關心的不只是地球、台灣的環境,他還實質參與了他的家鄉花蓮的政治改變。〈後山、移民、拼觀光:花蓮國是如何鑄成的?〉幾乎就像一篇簡短版的花蓮政治史。文章從一百五十年前的移民開始談,原住民、漢人、戰後的大陳島島民甚至近年的新住民,不同時代移入的族群成為影響花蓮政治的重要因素。而以親民黨籍初次參選的傅崐萁,則以能獲取花蓮鄉親認同爭取蘇花高等交通建設政見,在2001年站上花蓮的政治舞台,從此與其妻徐榛蔚以各種令人驚奇的方式打造所謂的傅氏王朝直至今日。

曾任職媒體的何欣潔與曾任國會助理、NGO工作者的呂伊庭都有著強烈的澎湖認同。本書她們合寫〈軍港、甲頭、觀光賭場:不同於本島與金馬的澎湖地方派系〉一文,爬梳澎湖的移民史,往前回溯至明清時期,試圖告訴讀者為什麼澎湖的軍公教群體遠早於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之前即存在。而戰後澎湖因具有離島戰略位置,雖不似金馬實施戰地體制,卻也實質形成軍高於政的地方政治結構。

2023年,我們如何看待台灣地方政治?

以上的九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切入,談論地方政治的各種實況、現狀,最後一篇則要對當代主流的地方政治解釋架構進行反思與提問。清大社會所碩士程天佑的文章〈「威權遺緒」?民主化視角下的地方政治實踐及其反思〉改寫自他的碩論,以文獻考證的方式檢視由政治學者吳乃德所提出,已經成為地方政治論述主旋律的恩庇侍從體制是如何在時代的需求下出現,而又經過了那些挪移、借用甚至經典化後成為直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台灣地方政治解釋架構。

本文並非全盤否定這個架構的解釋力,只是透過這個梳理提醒讀者,現在已經是2023年,距離理論提出的1990年代已經過三十餘年,當時所要解釋的黨國威權體制雖仍有遺緒殘存,但兩黨政治的架構也已成形運作二十餘年,如果我們仍持續使用這個架構解釋地方政治,那就是政治學界乃至於社會大眾的怠惰,同時也會發現據此而來的論理解釋與預測將離現實越趨遙遠。

本書對台灣地方政治的討論只是想起個音,希望接下來在大學的政治系課堂上、電視的政論節目裡、街巷廟口的談話間,還有網際網路的各種社團、群組中,都能聽到、看到更多關於地方政治的真切討論。

※ 本文摘自《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總論,原標題為〈為什麼此刻我們嘗試理解地方政治?〉,標題與子標題為鳴人堂編輯修改,左岸文化授權刊登。

2022年九合一選舉,高虹安當選新竹市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2年九合一選舉,高虹安當選新竹市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
編者:嚴婉玲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9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