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健康與利益的三難:《福利之鄉.煙囪之城》揭麥寮人心中的六輕 | 廖郁雯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環境、健康與利益的三難:《福利之鄉.煙囪之城》揭麥寮人心中的六輕

圖為台塑六輕園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台塑六輕園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對於感到孤獨、厭倦都市的年輕人來說,故鄉是很重要的精神寄託。不過一旦他真的返回故鄉,在故鄉遭遇的人、發生的事,反而讓他感到不自在。這些在夾縫中茫然無依的年輕人,也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真正的故鄉了。

面對家鄉的歷史、政治等重大事件,我總是想起日本社會學家町村敬志在《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一書中寫的這段文字。我認為這段話精準地道盡為何我過去下意識地迴避瞭解麥寮與六輕,甚至是雲林與六輕相關的新聞事件。

七、八年前,我和朋友第一次到宜蘭縣三星鄉參訪「陳定南紀念園區」。展館的志工大哥是在地人,他熱切地介紹陳定南老縣長的各項事蹟,從廢止在電影院播放國歌、撤除公共場合的蔣介石遺像,到建設冬山河親水公園等等,我當時聽得津津有味,崇拜之心油然而生。

直到志工大哥和我們分享,他認為陳定南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把台塑六輕趕出宜蘭,讓宜蘭持續有好山好水發展觀光旅遊。在雲林土生土長的我聽來竟感到些微刺耳,當下心裡瞬間充滿五味雜陳的不舒服感,可是,志工大哥有說錯嗎?為何我會有難受的感覺?一直到我仔細閱讀《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才慢慢回憶、爬梳複雜感受的成因,進一步找到,原來,有這麼多人一樣矛盾,而且在他們的生命裡,這樣的矛盾情感更加強烈深刻。

1990年12月1日,兩千多名的宜蘭反六輕人士,北上前往經濟部和台塑公司陳情抗議,擔任總領隊的立委陳定南於遊行會中拿出一封指名「王永慶收」的抗議書信,要求王永慶正視宜蘭縣民的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90年12月1日,兩千多名的宜蘭反六輕人士,北上前往經濟部和台塑公司陳情抗議,擔任總領隊的立委陳定南於遊行會中拿出一封指名「王永慶收」的抗議書信,要求王永慶正視宜蘭縣民的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黑白之外的書寫,深究麥寮30年的發展與甘苦

是「資源」還是「汙染源」?曾有關於六輕設廠議題的報導如此下標,到底彷彿兩者沒有共存空間。1987年,前宜蘭縣長陳定南與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在電視辯論會上針鋒相對,讓六輕計劃設廠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工業區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善與惡的界線在媒體及民眾眼裡似乎非常明確。1991年,台塑集團正式宣布六輕將在麥寮設廠,總經理王永在親至麥寮視察時,所到之處無不歡迎,舞獅鞭炮紛紛慶賀。社會的評論多為宜蘭選擇走向環境永續,雲林則張開雙手擁抱經濟發展。

這座全世界最大的石化王國,從填海造陸、設廠營運、工安爆炸意外到空汙相關討論,都值得深入了解。本書主編陳瑞樺說明,從歷年資料庫超過一百篇的碩、博士論文中也可以發現,不同時期的研究,探討的面向也存在差異。陳瑞樺在本書首章將這些論文做四種分類,分別為產業與空間的政治經濟分析、環境影響評估分析、公衛的暴露體學研究與環境管制政策及行動場域分析。

最後,陳瑞樺給予這本書一個定位——從在地觀點出發,以地方民眾與社會為本位的研究視角。我讀來的感覺是,本書重點不在於論斷空氣有沒有毒、身體有病從何而來、沒有評價法規制度是否失靈、沒有在抗爭與和解之間選邊站。這本書透過面對面訪談許多麥寮鄉親、台塑主管、民意代表、宮廟主委,徹徹底底從農漁業發展歷史與經驗、人口學統計數據、稅收預算與福利制度、地方政治派系、宗教信仰轉型過程、基礎建設演進、歷次抗爭的歷程與收穫、居民主觀認知健康與汙染的感受,來全方位解析30年來,麥寮人對六輕的評論與態度、夢想與現實。

本書的作者群「清華大學麥寮訪調團」是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發起的團隊。主編陳瑞樺提到,團隊成員八次前往雲林縣麥寮鄉進行一至二週的田野考察,並將研究成果以報導及論文等方式呈現,此書為訪調團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九位作者專長領域涵蓋極廣,他們來自媒體業、醫療業、非營利組織、政黨以及學術界,在訪調行前接受社會學專業訓練,秉持親近鄉土、與草根社會互動的理念,於2013年到2020年的寒暑假持續不斷地調查六輕工業區設立之後對麥寮鄉的改變。

1987年,時任宜蘭縣長陳定南與王永慶於「華視新聞廣場」節目展開六輕辯論。兩人分別代表反對與支持方,進行電視辯論。 圖/取自陳定南教育基金會YouTube頻道
1987年,時任宜蘭縣長陳定南與王永慶於「華視新聞廣場」節目展開六輕辯論。兩人分別代表反對與支持方,進行電視辯論。 圖/取自陳定南教育基金會YouTube頻道

缺席的聲音——六輕裡的工會在哪裡?

《福利之鄉.煙囪之城》中許多章節幾乎都寫到2010年7月的兩場工安意外引發的火災,是促使在地居民從歡迎轉向成立自救會抗爭,進而讓許多民意代表反思、倡議、追究六輕應該如何建設與制度性給予麥寮回饋的一個重大轉捩點。不過,令我驚訝的是,無論是在本書或是由報導者出版的《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工會的聲音缺席了。工會如何看待與勞動者職業安全息息相關的工安意外或公司治理方式?工會的成員,大多數應該同時居住、生活和家庭都在麥寮,但他們的角色和想法在哪裡?

《中央社》2010年12月31日報導指出,六輕接連發生工安事件引起民眾恐慌,也直接影響六輕員工,「台灣化學纖維公司麥寮廠產業工會」今日成立,是六輕廠區內第一個工會。工會幹部強調,工安意外最直接受到影響的是勞工,未來將積極推動改善工作環境安全。常務理事林志玩更希望每個廠區都能成立工會。

雲林縣政府2011年3月12日發布新聞稿,在縣府積極輔導下,「台塑石化麥寮廠產業工會」接續成立。工會主委廖錦堂表示,六輕一連串事故除了影響塑化廠區基層員工的健康,也間接影響員工的經濟安全。工會成員也有不少雲林子弟,作為企業的員工和雲林的子弟,六輕和地方關係和諧,也是工會努力的目標。

根據縣府今(2022)年6月30日公告的工會名冊,排除以勞健保投保為主的職業工會,雲林縣的企業、產業工會共有30間,其中設址在麥寮鄉及台塑工業園區就有17間,比例將近六成,相較於雲林其他鄉鎮的佔比極高。我也使用國家圖書館的「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有關六輕的論文共232篇,可惜的是,當中幾乎沒有涉及涉及工會的研究。

或許是因為研究經費或組織上人力限制,導致這兩本書或過往的碩、博士生們沒有訪問到工會幹部的看法,又或者,在勞資關係不對等的因素之下,即便身為工會幹部,也會顧忌可能遭到公司打壓而不願意對外發言。總而言之,我很期待未來如果訪調團繼續出團,或是相關學者若有研究能量,可以針對六輕內的工會考察與紀錄。

因應氣候變遷,在世界各國追求淨零碳排趨勢之下,配合中央政府的能源政策,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公布將在2028年把燃煤為主的麥寮電廠轉為燃氣發電,而台塑總裁王文淵正研擬將旗下高碳排的石化業朝向零碳方向前進。六輕與麥寮之間,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增進居民對環境及管線安全的信心?是否能夠邁向公正轉型的道路,納入更多工會、環保團體等民間單位的參與?值得我們繼續關心。

雲林縣政府2011年3月12日發布新聞稿,在縣府積極輔導下,「台塑石化麥寮廠產業工會」接續成立。圖為2017年5月23日,台塑六輕工會員工參加「生煤展延許可證公聽會」表示捍衛工作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雲林縣政府2011年3月12日發布新聞稿,在縣府積極輔導下,「台塑石化麥寮廠產業工會」接續成立。圖為2017年5月23日,台塑六輕工會員工參加「生煤展延許可證公聽會」表示捍衛工作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一本沉重又精實的「麥寮學」

日本歷史學家成田龍一曾說過,「故鄉」其實是藉由都市體驗而創造出的某種幻想。一位同鄉友人曾跟我分享,鄉愁並不是源自於對舊地方的留戀與不捨。相反地,鄉愁是我們怕自己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地方,而失去了對舊地方所懷抱的那種陰陰鬱鬱的情感,使自己停留在對於某種失去的緬懷。因為要是沒有「故鄉」,代表我沒有可認同的某個根源,意味著我是消散的,不穩定的,意味著我沒有自己。

為了找到一部分的自己,我選擇閱讀與故鄉息息相關的訪調故事。

我的爸爸是一位自動控制工程師,他的工作就是穿梭在雲林各鄉鎮市大大小小的工廠做工業配線,從規劃諮詢到實際去配電盤,為的就是把無法運作的機械修理到好。看完這本書,我問爸爸,「六輕來麥寮設廠的時候,你有去那邊工作嗎?」爸爸回答說,「有啊,有去配線,三十幾年前的事了」。我接著問,「之前有人抗議六輕汙染,你覺得怎樣?」他淡淡地回答,「這吵來吵去,攏是無法度的代誌(都是沒辦法的事情)」。

感謝這本沉重又精實的《福利之鄉.煙囪之城》,讓我有機會全面地認識和六輕共存的「麥寮」。

圖為台塑六輕園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台塑六輕園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