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鳳假凰」的哀愁(上):中國同志步入形式婚姻的生命故事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虛鳳假凰」的哀愁(上):中國同志步入形式婚姻的生命故事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由於同直婚(按:指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婚姻)遭到同性戀社群內部的反對,它本身可能導致一系列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並且牽涉到複雜的社會倫理問題,不少同性戀者考慮以「形式婚姻」來應付父母和異性戀社會。但是,形式婚姻也不僅僅是一個「形式」那麼簡單。在中國社會,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對子女的期待並不會因一場婚姻戛然而止,兩代人之間仍然會有進一步的互動。形式婚姻關係到雙方情感、財產、下一代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一些同性戀者形象地將形式婚姻稱為一場「連續劇」,而且連同性戀者本人也難以預料劇情的發展。因此,做一個好的「演員」很重要。劇中的演員一旦進入角色,恐怕一時難以退出,需要不斷地演下去,因為觀眾(主要是雙方父母)會不斷地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有時甚至會角色串聯、戲裡戲外、真真假假地同台表演。

形式婚姻:一場人生的「連續劇」

與同直婚不同的是,形式婚姻沒有傷害無辜者的意圖。婚姻雙方彼此知曉性取向,相互之間甚至還會有各種協議―—也可以說是「劇本」。而這個「善意的謊言」的對象則是男女同性戀者雙方並不知情的父母。對許多同性戀者而言,不向父母坦露性身分而假裝進入父母所期待的婚姻,比讓父母知道真相後出現可以預料的各種擔憂與劇烈的家庭衝突要好得多。

形式婚姻的適用性也因個人的性格特徵、經濟狀況、家庭背景、婚姻雙方的配合、夫妻在長期生活中出現無法預料的意外事件及其處理方式等因素而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方面並沒有統一的模式和定論,而且個人的認知、理解與期待也不盡相同。在實地調查中發現,很多同性戀者對形式婚姻持樂觀和贊同的態度,如:

我28歲結的(形)婚,已經五年了,但這五年挺順利的,也很快樂。如果讓我來形容「形婚」的話,那麼它應該叫「一個很美麗的謊言」。為什麼呢?我們中國人有它自己獨特的環境和傳統,我們不是所有的同志都可以選擇出櫃,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情況,或者父母有他們獨特的情況。出櫃應該以不傷害父母的情感或影響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不把事情搞得更僵為前提。我的拉拉女朋友,很T,很爺們兒,比我還爺們兒。

(她)是我一個好朋友介紹的,是位醫生。我們倆也是好朋友,在結婚之前,我們倆就有一些接觸,後來協商建立一種好朋友的關係。雖然這是很假的婚姻,但我們用法律或婚姻的關係把我們之間的友誼、我們之間非愛的感情固定下來。我們經常說,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可能我們倆是最親的人,因為我們倆就是親人。

關於如何面對雙方父母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就把她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最好朋友的父母,她對我父母也非常孝敬。我現在北京工作,她在秦皇島,我父母身體不大好,她一直在幫助、照顧我父母。她有一個特別相愛的女朋友,她們倆住在一起。在來北京之前我在秦皇島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套我們倆的婚房,當時我有男朋友,跟他住在一起。父母可能會經常來查崗,我們倆像小老鼠一樣:噢,父母要來了,趕緊跑到一塊兒去!我們以這樣的方式來面對父母,營造出一種幸福。你說它是演戲也罷,但是還好,沒有太大的破綻。(男同性戀者,懇談會,2010/10/30)

示意圖,圖中非本文當事人。 圖/美聯社
示意圖,圖中非本文當事人。 圖/美聯社

形婚裡的同性戀者們

考慮形式婚姻的同性戀者通常都是已經有長期、固定的同性伴侶,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並且有長期共同生活的打算。結成形婚的雙方,關係、情感是否穩定和牢靠以及經濟自足等是重要的前提條件。正因如此,有形婚打算的同性戀者考慮的問題大多比較具體和實際,如日常生活的開支消費等細節。一些同性戀伴侶會顧慮到由同性戀家長撫養長大的孩子是否在成長經歷中會造成某種「缺失」,是否會與異性戀父母養育的子女有差別等問題。如:

關於孩子的問題,我們正在計畫。但是,為什麼要孩子?這是我們一直很糾結的問題。怎麼要?要來之後怎麼辦?當然我們不會這樣來要(指跟妻子生育),我實在是不行(指與妻子發生性行為),所以我們商量的是可能用人工或第三方的方法要孩子。我們也考慮了很多孩子出生之後的問題,譬如孩子怎樣面對同性戀父母。

我們就想,等孩子長大懂事的時候(再去告訴他),當然孩子很小時我們都會愛他;她和她女朋友,我和我男朋友,他(孩子)有四個父母親。當孩子懂事的時候,我會告訴他我們的真實情況,告訴孩子的其中一句話就是:「你像其他孩子一樣,你很幸福;雖然你的父母不相愛,但是你的父母像其他父母一樣更愛你。」所以,我很看好我的這一段連續劇。(男同性戀者,懇談會,2010/10/30)

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同性戀家庭撫養的孩子在性取向、性別認同、心理健康等方面與異性戀家庭撫養的孩子並無區別(海德、德拉馬特,2003/2005:428)。形式婚姻的狀況與同性戀者本人非可控制的一些外部因素(如家長對同性戀子女的態度等)以及同性戀者雙方的特質都有很大關係。下面這位男同性戀者與形式婚姻對象從小就「青梅竹馬」,而且雙方父母已經認可他倆的「異性戀關係」,所以他們的形婚比較順暢:

我的成長經歷跟大多數同性戀者不一樣,因為我來自單親家庭,可能從小對我的教育會比較寬鬆一點。在我們家,女孩是當男孩養的,男孩是當女孩養的,所以從小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四年前,當我剛考上大學的時候,我媽媽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找女朋友,找一個家境好的、能照顧你的女朋友;如果你找男朋友,也記住,找一個對你好的。」我有這樣一個開放的母親,與她相比,我考慮事情有時可能更保守一些。

我很幸運,在正式牽手之前,認識的第一個同性戀在「熊」的問題上跟我聊了很多,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啟發。剛上大學時,我一個同班同學,我們倆住的地方只有十分鐘的距離。她是女同性戀,非常爺們,從我們見面的第一天―我從教室門口走到她旁邊,指著她旁邊的座位問有沒有人坐的那一瞬間,她就確定我是(男同性戀)了,然後跟我各種示好。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她(布下)的一個局。因為我是屬於做事大大咧咧、不計後果的人,老是為她擦屁股……但最後,我們倆相互扶持著走到今天。(懇談會,2010/10/30)

示意圖,圖中非本文當事人。 圖/美聯社
示意圖,圖中非本文當事人。 圖/美聯社

當然,也有同性戀者對形式婚姻持謹慎,甚至是質疑和反對態度。這些人對形式婚姻更多地感到疲憊與無奈,認為不是萬不得已還是最好不要走這條路,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時向父母出櫃是最好的選擇。他們明確表示不會考慮形婚,有的同性戀者面對形式婚姻望而卻步,甚至「臨陣退縮」。作為「劇中人」、也是「局中人」,「大錘」對形式婚姻有著非常真切的體驗與感受,他講述了自己的形婚故事:

我們在一塊兒有八年,我找一位拉拉形婚了;而我們家「小錘」已經向家裡出櫃,所以我們倆走的是兩條不同風格的線路。自從2002年開始,我們在一起,到了2007年,家裡的壓力就很大,三十歲還不結婚,父母就想盡一切辦法,包括發動所有親友,給我們施加壓力。我就找了一位天津的拉拉朋友結成形婚,到現在已有三年多。

「小錘」那邊原先是找了一位特別要好的女性朋友,帶回家裡給媽媽看了一眼,騙她媽說他們準備結婚了。回到北京之後,就跟他們說女朋友出國了,所以一直拖著,拖到去年的時候,實在拖不下去了,他父母那邊也對我們倆的關係有所察覺,「小錘」就順勢跟父母說了。我這邊從形婚到現在三年多,我認為如果有把握覺得父母能理解的話,最好還是別走我這條路。這就像你簽了一份保單,後面沒完沒了的了。你每個月、每一年都要續保,而且不能確定這份保單將來是否能給你保障。

如果能爭取到父母的理解,最好還是跟父母多溝通。如果像我這樣到了三十多歲,非要走形婚這條路,或者覺得形婚可以試一試的話,有幾條建議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年齡太小的不要去想,因為父母的期望值在你三十歲時會達到頂峰,你在這個時候去迎合父母的話,他們的期望值太高,失望會更大,對雙方會造成各種傷害,因為父母這個時候絕對不會讓你湊合著隨便找個伴侶。我覺得要搞形婚也是三十歲以後的事兒。

第二,如果自己情感不穩定的話也不要去嘗試,如果你連自己的男友都搞不定,而將兩個沒有感情的人硬扯到一塊兒去演戲的話,這個難度更大。自己的感情都處理不好,就不要想著能處理好形婚這件事兒。

第三,如果你真的決定要走這條路的話,一定要簡單、再簡單,把所有的醜話都說在前面。說白了,兩個人就是互為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關係,不要想著你們之間會有多美好的感情,這個是在你們把所有的關係都處理好之後再表演出來的感情。

把所有東西都寫下來吧,要花哪些錢、要做哪些事兒,你的場面要控制到什麼地步,這絕對是一個製片人做的活兒,應當像一個製片一樣把所有可能發現的問題都寫下來。這樣再做導演、再做演員的時候,才能保證你們形婚的過程不出意外。但我覺得,最好還是與父母溝通、獲得他們的理解。

去年我們跟「小錘」的父母說這件事時,「小錘」的父母是挺難過的。我很理解,因為基本上把父母三十多年的願望給破滅了。但是還好,因為我們的感情比較穩定,這樣給了父母另外一種希望,儘管跟他們原來期望的不一樣,但畢竟父母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自己孩子過得幸福,這是父母的出發點。沒有一個父母會說你結婚了就是我最大的願望,結婚只是他們覺得你通向幸福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還是跟父母溝通了一下,父母對我們還是很理解,只要我們過得幸福,他們還是可以承受一定的壓力。但事實上呢,他們還是會有些壓力,比如,他們怎麼將這件事跟親戚說出口,他們還是不希望讓太多人知道。但是,各家的情況又不一樣。

最近,我也在考慮怎麼跟自己的父母出櫃,因為這個戲演到這幾集之後,實在不大好續下去了。對父母來說,形婚之後一個重要的人物就要等待出場了,就是什麼時候要孩子。形婚之後,需要一個一個地解決比原來更嚴峻的問題。除非你一開始就明確說只演三年,三年以後打算離婚。要不然,進入形婚之後不是隨便能夠退出的。形婚以後還要考慮拉拉朋友的家庭環境和她那邊的感受。所以,這場連續劇一旦開演之後,你就收不住了,中間會摻插進來很多配角。(「大錘」,懇談會,2010/10/30)

「大錘」關於形婚的建議包括「適當的年齡」、「穩定的情感」以及「明確的角色劇本」等,然而這僅僅是形婚的前提,並不能保證形婚的完美。觀眾(尤其是父母)在不斷地期待新的劇情和人物(孩子)出現,接著毫無差錯地真實上演符合觀眾期待的劇目才是關鍵所在。

▍下篇:

「虛鳳假凰」的哀愁(下):中國同志步入形式婚姻的家庭矛盾

※ 本文摘自《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第六章,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示意圖,圖中非本文當事人。 圖/美聯社
示意圖,圖中非本文當事人。 圖/美聯社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
作者:王晴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16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