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基礎建設:司法博物館的美學散步 | 王子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司法基礎建設:司法博物館的美學散步

前陣子利用連假走了趟台南,這次不是為了台南的美食,也不是為了逛看不膩的古蹟,更不是為了新開幕的高人氣美術二館,而是近來在網路上爆出好口碑的司法博物館。

司法博物館,光聽名字是不是就讓人覺得逛「司法」博物館要幹嘛,就算要到台南逛博物館當然是去網紅熱門景點的奇美博物館,下意識就會覺得無趣,直接跳過這個景點。走過路過卻錯過,雖然不會遺憾終身(再去一次台南就好),但與可以透過古蹟與司法展開對話的機會擦肩而過,保證你會搥心肝。

先講結論,司法博物館的顏值極高,全台灣的法院大概都看不到它的車尾燈。以下,我們來認識一下司法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司法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司法博物館建於1912年,原為台南地方法院(現在台南地院已經遷往他處),拜「建築之神」森山松之助的巧奪天工,光是走到門口,第一眼就會注意到超有存在感的的圓柱以及圓形的巴洛克式屋頂,進到內部後可看到陽光透過圓頂灑下(請想像高雄捷運著名的美麗島車站),圓頂下面更是龍盤虎踞,是下方的大圓柱雕刻也值得駐足觀賞,腳踩著日治時代就沿用到今的幾何圖形彩色拼花地磚,滿滿的古典氛圍,一轉身俯拾即是。

司法博物館內部的空間運用也令人耳目一新,畢竟過去是一整個台南地院的辦公空間,台南地院移往他處後,該如何規劃利用現有場所,就需要費心思量了。

動靜得宜的空間規劃

司法博物館目前的空間配置上,透過靜態跟動態的功能定位加以區分。靜態部分,便是將空間依據不同布展的需求與目的加以規劃。以這次去的時間為例,正好展出司法前輩們過去累積的點點滴滴——從求學、受訓到分發到不同法院——或許可供參訪者認識,原來法官也是人,不是活在平行時空的他者。

此外,司法博物館內也保留過去使用的5個法庭且設計不同主題,想玩角色扮演的,模擬法庭可以穿法袍,也讓你一次搞懂法官、檢察官的衣服差別在哪。還有先前使用的拘留室,讓參訪觀眾認識到,法院內竟然還有小監獄的場景;這樣的突兀感,或許會是吸引民眾拍照打卡的熱門看點。

動態部分,司法博物館內會舉辦一系列的司法講座,除了法律人不陌生的法扶講座,向觀眾講解法律觀念外,今年還規劃有主題聚會,以「文學與法律」發想的講座,光是題目就讓人目不轉睛。如「顛來倒去君送金項鍊——談藝旦文學」、「黑眼睛看見的光——談詩人顧城」,在講題中另安排有法官對談,就其中所指涉的司法面向加以講解,別開生面的跨界法律與文學,任誰都會拍案叫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導覽了博物館,那「司法」導覽呢?

硬體到位了,軟體呢?其實一個建築物除了本身的建築風格與藝術價值外,要讓建物本身的歷史充滿人味,更看重導覽人員的解說功力。畢竟走馬看花是一種風景,但瞭解每一個細節背後的歷史則需要專業的引導與代入。

記得參訪當天,館內志工對於建築的細節侃侃而談,但突然話鋒一轉提到人民為何不信任司法,提出的觀點就流於片面,多為「法官太年輕」,以及「不敢判死刑」等刻板印象。

然而,縱然每個人觀點形成有其原因,但作為司法博物館的導覽人員,面對的又是對司法議題較顯積極且主動的觀眾,或許在分享知識與交流時,需先放下成見,並廣泛認識司法困境與改革的努力,而非人云亦云、將偏見視為共識,否則豈不讓來訪民眾認為,「原來司法博物館的人員也是這麼看司法」,那麼說你恐龍法官還真是剛好而已。

固然導覽人員都是熱心公益的志工,有令人敬佩的服務熱誠,但如館方能予以完善的司法知識訓練並以及導覽重點的提示,或許可以使導覽這塊更到位。

圖為「顛來倒去君送金項鍊——談藝旦文學」活動畫面。 圖/取自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
圖為「顛來倒去君送金項鍊——談藝旦文學」活動畫面。 圖/取自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

司法與社會的對話

以台灣人對古蹟自燃而燃已見怪不怪的態度,為何司法博物館可以特別拿來說嘴,為何讓人願意駐足,我自己的體驗騙不了人,無論建築的特色和館內的展覽都有難以抗拒的魅力。

而在審判工作上,其實我每次開庭時,通常免不了聽當事人抱怨,說要來法院很緊張、聽人說來法院會帶來壞運氣、來法院回家要去廟裡淨身等各種碎唸,以前老人家說訟則終凶,沒料到謠言多講幾遍就變成了鄉野傳說。長久以來,一旦這樣的形象慢慢累積,法院所代表的負面標籤,可想而知。

而近年司法在與社會對話上下了許多功夫,如果能把視野放寬,藉由建築物的故事轉為對司法的認識,司法博物館無疑會是與社會對話的重要媒介。司法博物館外,或許可整合更多與司法相關的文化資產挖掘更多的故事,讓旅人們的行程,可以一站一站的延續下去。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