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武嚇阻還有效嗎?盟國本身的戰略更是關鍵角色 | 徐子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國核武嚇阻還有效嗎?盟國本身的戰略更是關鍵角色

圖為美國總統拜登與美國戰略核武一環的「義勇兵三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導彈。 圖/香港中通社、路透社
圖為美國總統拜登與美國戰略核武一環的「義勇兵三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導彈。 圖/香港中通社、路透社

冷戰時期,美國對抗蘇聯的核戰略是以「延伸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保護盟友,包括北約、日本、澳大利亞與韓國。華府試圖讓對手相信,如果盟國受到攻擊,美國可能會使用其強大的核武反擊,既是為了阻止敵人蠢動,也是為了說盟國放棄開發核武。這套邏輯運行了數十年,直到對手們重新挑戰美國霸權。

隨著中國崛起、朝鮮成功開發核武、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國際安全環境起了大變化,美國的「核嚇阻」可信度隨之下降。這裡說的下降並非單指俄國等對手,還包括盟國,雖然延伸嚇阻依然有用,但不如自己擁有核武更為可信,如果美國盟友認為華府不會對核攻擊作出反應,它可能會導致核擴散。

拜登政府仍努力獲得壓倒性核優勢

從拜登政府今年剛發出的〈核武態勢報告〉(NPR)可以看出,美國正試圖重建信譽,如拜登放棄在競選活動時做出的「不首先使用」承諾,並保留W76-2的低當量核彈頭(這是川普時代建立的戰術核武)。同時,除了嚇阻外,NPR也表明針對高代價的攻擊,美國可做出少量反擊,試圖讓盟國安心。​​

像是為了因應俄國威脅,美國決定加速佈署升級版的B61-12空投重力炸彈,更換荷蘭、德國等北約基地的舊武器。這代表著華府仍在努力獲得壓倒性的核優勢,不只是最低限度的嚇阻。要讓對手相信,即使美國無法進行完全殲滅敵人核武庫的第一擊,也會給對手帶來更慘的結局,進而阻止妄動。

另一方面,華府也表明美國將採取全面平衡的方法,強調軍備控制、核不擴散等傳統原則降低風險,顯示華府在情勢還未惡化前,只會以加強穩定為目標,阻止盟國取得代價高昂的核武。如華府為了安撫韓國,已決定舉行軍事演習回應朝鮮導彈測試,但仍不考慮在韓佈署戰略核武

然而美國的舉措是否真能符合盟國期待?以歐洲來看,若俄國揮兵愛沙尼亞,該國大部分是開闊的平原,僅憑常規軍力與武器恐無法完整保衛其領土。雖然北約瀕臨腦死後已做了變革,現在較有意願與力量直接對抗俄國,但如果俄國對愛沙尼亞祭出核威脅,華府是否願意以核武回應俄國,仍屬未知數。

因此,歐洲一直有核自主聲音,只是未能成為主流。理論上如果歐洲能夠靠自己嚇阻對手,而不是繼續躲在美國核保護傘下,整個歐洲可能會更安全,但這同樣取決於擁有核武的法國(或許包括脫歐的英國),儘管馬克宏有著統合歐洲安全的雄心,卻不代表未來愛麗舍宮的主人會有一樣的戰略思考

以歐洲來看,若俄國揮兵愛沙尼亞,該國大部分是開闊的平原,僅憑常規軍力與武器恐無法完整保衛其領土。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丁。 圖/美聯社
以歐洲來看,若俄國揮兵愛沙尼亞,該國大部分是開闊的平原,僅憑常規軍力與武器恐無法完整保衛其領土。圖為俄羅斯總統普丁。 圖/美聯社

區域衝突升溫動搖美國歐亞盟國

普丁入侵烏克蘭後,更加動搖了美國的歐亞盟國,這兩個地區的盟友面臨來自俄羅斯、中國和朝鮮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冷戰後美國非戰略核武器庫的削減,表明華府對前沿部署核武器的興趣降低,讓盟國不確定是否依然可以依賴美國,儘管拜登政府已重申安全承諾,但不足以重建包括核保護傘在內的可信度。

更明顯的例子是韓國,隨著朝鮮的核武能力越來越穩固,去核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加深了韓國人民的焦慮。今年韓國大統領選舉中,核武也成為一個話題,有民意調查顯示,人民對於支持擁有核武的比例緩步上升,大概在六成上下,想要有自己核武庫的比例更高達近七成

近來傳出朝鮮準備第七次核試驗,雖然目前仍未成真,但有消息指出朝鮮打算測試低當量的戰術核彈頭,用於戰場或打擊重要軍事據點。某種程度上,金正恩政權也是在回應尹錫悅政府曾提及的先發制人策略,尹政府認為由於裝載核彈頭的高超速音速導彈無法攔截,如果不先摧毀其發射據點,後果不堪設想

由於韓國不具核報復能力,這種策略經不起考驗。且預計朝鮮很快將擁有超過百枚核彈頭,可以裝載在洲際彈道導彈(ICBM)和潛射彈道導彈(SLBM)上,意味著朝鮮可以在承受第一次核攻擊後,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如此,美國將難以承受其城市被攻擊、數百萬人喪生的代價來保護韓國

對此,美韓在9月召開久違的延伸嚇阻戰略和磋商小組(EDSCG),探討應對策略,結論是美國重申會以一切手段,包括核能力繼續嚇阻朝鮮。美國的承諾是虛應故事還是強而有力,只有靠時間驗證。可以確定的是,普丁和金正恩渴望大一統的心思極為類似,若普丁率先打破核禁忌,金正恩跟進的時間恐怕不遠。

同樣的邏輯也可應用在台海,習政權若想武統台灣,烏克蘭戰爭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如果俄國動用核武的最終結果是制裁無效、順利併吞,那麼與其冒著喪失數十萬軍力渡江失敗、或是渡江後演變為城市游擊戰的風險,不如考慮動用小型低當量核武攻擊特定地點或軍事據點,或許能達到不戰而降的豐厚成果。

2022年10月6日,韓國首爾火車站前,該節目正報導朝鮮導彈發射的新聞畫面。 圖/美聯社
2022年10月6日,韓國首爾火車站前,該節目正報導朝鮮導彈發射的新聞畫面。 圖/美聯社

台韓等衝突第一線的嚇阻力更關鍵

過去十年間,中國迅速部署和投資高端軍事技術和裝備,包括海軍艦艇、新型無人機、現代化戰機、各類新型導彈,以及迅速成長的核武庫。去年美軍宣稱中國試射了一枚足以繞行地球軌道的高超音速導彈,這意味著中國核導彈可以躲避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甚至可能不會被偵測到便擊中美國城市或軍事設施

這讓華府感到意外,可以說是新的衛星時刻,俄國已具備類似能力,朝鮮亦在發展當中,更讓美國如芒刺在背。這些事實點出核嚇阻並不穩定,在常規嚇阻上美國也面臨重大挑戰,或許最有效的嚇阻來自目標國,像是前線的韓國與台灣,它們要讓對手知道任何常規攻擊會帶來昂貴代價,並將深陷戰爭泥沼。

為了不讓朝鮮與中國輕鬆獲勝,韓國和台灣必須增強軍事能力和抵抗意志。首先,即使韓國與台灣都處於防守方,也得建立進攻能力,包括可反擊的遠程導彈。從烏克蘭戰事可知,進攻能力對於收復失地極其必要,如果要趕走敵人,地面部隊最終需要進攻,台灣正在發展不對稱能力,韓國做的比較顯著。

其次,要使敵人相信我方具備軍事能力,除了先進武器,當地民眾必須有民族與文化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展現於動員和打一場長期戰爭的意願,來表達拒絕被佔領的獨立意志,像是讓敵人知道即使成功佔據土地,也將面對血腥的叛亂反擊,目的是減緩敵人進攻並提高代價,以便等候美國和其他盟國的支援。

圖為2022年4月,Sarmat洲際彈道導彈從俄羅斯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發射。 圖/美聯社
圖為2022年4月,Sarmat洲際彈道導彈從俄羅斯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發射。 圖/美聯社

最後,正如美國戰略司令部(USSTRATCOM)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上將表示,烏克蘭戰爭只是熱身,美國必須要為涉及中國的全球衝突做好準備。理查德特別關注的是美國是否仍具備有效核嚇阻的能力,這可能防止中國全面入侵台灣,來自俄國和朝鮮的核威脅正是美國試金石,而美國顯然逐步喪失嚇阻能力

最糟糕的事態當然是俄國在烏克蘭動用核武,這麼一來,歐洲的瑞典、波蘭等國、亞洲的日本、韓國、台灣等為了自保,唯有設法取得或要求美國佈署核武。然而,如果真有核擴散預兆,俄、中、朝無疑會用盡手段先發制人,在失序的情況下,離世界大戰就不遠了。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美國與盟國必須讓對手相信,只要進攻便會遭到報復,而報復的結果會大於所能獲得的戰利品。也就是說,防守方將盡其所能,給予對手無法容忍的破壞,同時必須願意承擔高風險,甚至接受徹底毀滅,如此一來該國具備的常規能力,搭配美國的核能力,才會形成有效的嚇阻。

美國戰略司令部(USSTRATCOM)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上將表示,烏克蘭戰爭只是熱身,美國必須要為涉及中國的全球衝突做好準備。 圖/美聯社
美國戰略司令部(USSTRATCOM)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上將表示,烏克蘭戰爭只是熱身,美國必須要為涉及中國的全球衝突做好準備。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