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輪台灣?美前駐聯大使為何呼籲全球關注反送中? | 吳介聲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下一個輪台灣?美前駐聯大使為何呼籲全球關注反送中?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妮基.海莉(Nikki Haley) 圖/路透社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妮基.海莉(Nikki Haley) 圖/路透社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妮基.海莉(Nikki Haley)於8月28日投書媒體,呼籲美國與全球應更加關注中共如何處理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危機,並強調,這不是香港的問題,不是中國內政的問題,而是亞洲的問題,甚至是攸關美國未來的重要問題,因此必須提高警覺,積極採取行動。

印度裔美國籍的海莉,現年47歲,39歲即曾任南卡羅萊納州(State of South Carolina)州長,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幾度與川普針鋒相對;大選之後接受川普任命,於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其在州長與聯合國大使任內政績斐然,甚至連備受海莉抨擊的俄羅斯大使,也對她讚譽有加。

海莉辭去聯合國大使身段優雅,川普總統罕見地為她辦了場互相鼓勵的「褒揚儀式」,川普不但讚美其表現,還期待後續合作機會。海莉事後也表示,雖然不見得認同川普總統所有政策,但她能在川普總統面前充分表達意見,溝通無礙,並且高度認同川普對中國之指控,以及美中貿易戰之措施。為排除輿論猜疑,高人氣的海莉強調不僅不會成爲川普連任總統的對手,還會協助川普競選連任。

今年2月,海莉在辭去前職之後迅速成立「支持美國」(Stand for America)組織,倡議推廣「加強美國經濟、文化和國家安全的公共政策」。該組織呼應了川普政府的主張,特別強調中國是「對美國最大的外國威脅」,其官網還將中國描述為「共產黨獨裁統治,也許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人權侵犯者。」可見海莉高度關注中國因素的擴張與影響,並且疾呼美國與國際社會應共同提高警覺。

攝於8月31日,香港。 圖/歐新社
攝於8月31日,香港。 圖/歐新社

攝於8月31日,香港。 圖/美聯社
攝於8月31日,香港。 圖/美聯社

呼籲關注香港反送中

海莉28日在福斯新聞網(Fox News)投書,題為〈中國對香港的攻擊,將對美國的亞洲盟友構成嚴重危險〉(Chinese attack on Hong Kong would pose grave danger to America’s Asian allies)。

文中強調,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如果中共攻擊香港民主運動,而美國以及全球反應過於軟弱無力,讓中共不痛不癢,等於向中共釋放姑息的訊息,讓中共對香港得以無所忌憚、為所欲為。其後果不但讓香港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會讓中共認為相同原則可以套用在台灣。

也就是說,此舉將讓中共更有膽量、更想方設法攻擊台灣。這不但對其他亞洲國家構成嚴重威脅,也讓美國失信於亞太盟友,因為在相似的原則下,包括日本、南韓、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等等,都可能是下一個被中共進犯的國家。

海莉這篇迅速引起國際輿論矚目的投書指出,「香港正發生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如果繼續下去,中國政府有兩個選擇。中國可以退後並且允許香港人保留自由,正如承諾至少再過28年;或者粉碎香港人。鑑於習近平主席的記錄,有理由擔心最壞的情況。」

海莉文中並且反問,「如果世界什麼都不做?如果中國領導人認為他們可以遂行這種暴力行動而不受任何處罰,亞洲安全會是什麼樣子?」

攝於9月1日,香港。 圖/路透社
攝於9月1日,香港。 圖/路透社

台灣亞太安全危機

台灣問題是本文重點,如果上述第二種可能性惡化了,海莉認為將鼓勵中共對台灣的野心。她強調,「中國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行動都表明它更加擴張。如果不因為破壞香港付出代價,中國可能會決定用武力控制台灣。」「對中國侵略香港的反應微弱,可能會讓中國官員認為,他們可以在不必面對嚴重後果下對付台灣。這種情況將是爆炸性的。」

而不僅是台灣問題,海莉強調亞洲國家也會面臨危機,因為不知道下一個被中共威脅攻擊的是哪一個國家,此等危機會很快地傳遞到美國與西方國家,不容坐視。

海莉認為,「中國領導人執迷於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更關注於保護和擴大自己共產黨政權,而非貿易法規或朝鮮核武。」「中國可能願意在貿易談判讓步,跟美國換取某種『綠燈』以打擊香港。但這樣的綠燈將是危險的錯誤。」並且強調,「讓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相當重要,這是維護台灣、維護中國和平所需要的。」

正值壯年,形象與資歷甚佳的海莉,已經被公認為美國政壇明星,如今雖然暫時退出官方舞台,但沒有人懷疑她持續的影響力,也沒有人懷疑她將回到政壇晉階高位。海莉辭任聯合國大使之後的幾次發言,不僅提醒世人警惕中共,也是在韜光養晦之餘,為她的政治影響力持續增溫。

而其中有關保衛香港、保衛台灣的訊息,有如暮鼓晨鐘,更是值得台灣注意。

攝於8月31日,香港。 圖/美聯社
攝於8月31日,香港。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