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產業惡化,綜藝節目逆勢成長背後的亂象
2019年中國經濟寒流橫掃百工百業,外表光鮮的影視產業也難倖免,倒閉的影視公司多達1,884家,比預期更為悲觀,影視明星的生存空間也慘遭急速壓縮。
根據《新浪財經》12月3日報導,去年中共當局對近十年來高速發展、熱錢滾滾的影視行業實施「限薪令」與「補重稅」等措施,影視行業所遭遇的強震波至今未歇,愈演愈烈。
中國數據平台「天眼查」日前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門,名目包括公司註銷、吊銷、清算、停業。
中國影視泡沫瀕臨爆破
除了經濟寒流之外,補繳重稅與規費加上政治嚴審,也是影視公司倒閉的主因。影視產業發達的香港也不例外,香港今年有八成業者幾乎未開工,業界轉職風行。香港《蘋果日報》形容,中國與香港過去十多年的影視產業風光泡沫已經爆破。
去年由於補稅與審查等連串事件導致中國影視市場感冒,多部電影改名甚至撤檔。今年上半年持續降溫,總票房與投資金額「雪崩式」下跌,甚至淪為「冰川時代」。7月中旬,中國主要影視公司發布上半年影視行業業績預告,華誼兄弟等6家知名公司首度虧損,其中影視娛樂股王華誼兄弟,更淪為虧損之王,中國影視產業前景黯淡,近期難以吸引資本投資。
產業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平均下跌72%,整體市值下跌超過三分之二。資本對影視行業更是缺乏信心,大量影片難以籌資拍攝,申報電影備案或者開機數量都嚴重下滑。
根據影視娛樂產業投資人近期在產業論壇表示,中國影視大退潮來得比預測更兇猛,系統性風險大、回款週期長,「2018年我們對文化類項目的投資節奏就在放緩,最近比較關注科技行業,影視類項目預計一兩年內都不會再看了。」「影視投資的溢價空間不斷縮減,讓專業化市場投資者望而生畏。」
中國《證券日報》也於上個月報導,今年前三季,全中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數量與去年同比減少27%,橫店影視城的開機率同比崩跌45%,顯示中國影視行業寒流更為逼人。也有著名影視劇導演表示「開機率」下滑,很多演員一兩年都沒有戲拍。
除了融資不順、上市公司市值崩跌、投資資本大撤退,影視寒流更凸顯產業結構不成熟的嚴重問題,過去多年暴富浮誇風氣與投資過熱,導致產能過剩、稅務亂象、信任危機、資產高估、估值草率等問題,加上專業人才訓練與質量不足,產業化體系不夠完善。潮水猛退之後,原本潛藏的問題紛紛原形畢露。
專業演員也被迫犧牲
專業藝人在這樣畸形發展的體系當中受到擠壓,不免淪為犧牲者。
據悉,中國以「演員」為業的約有30萬人,這一兩年來的影視寒冬導致九成藝人沒戲可拍。即使對向來競爭激烈的影視娛樂產業而言,這也是相當殘酷的現象,與兩年前的熱絡市道相較更是有如霄壤,引人唏噓。
在影視產業寒流影響下,中國許多國際級的電影巨星降格以求,從一線淪入二線,甚至接演電視劇,例如42歲的黃曉明主演《鬢邊不是海棠紅》,周迅主演《如懿傳》,湯唯主演《大明皇妃》,張震主演《宸汐緣》,一度紅透國際、被名導勸告不要演電視劇的章子怡,去年也接拍古裝電視劇《帝凰業》。
推演之下,原本二線明星也願意擔任配角,而許多演員與藝人為了曝光,願意在綜藝節目尬一角,例如一線玉女紅星迪麗熱巴加盟《奔跑吧》和《極限挑戰》兩檔綜藝節目。群星匯聚、五花八門的綜藝節目叢生,卻也開出一條生路,成為中國近年影視產業的得利者。
綜藝節目爆紅下的亂象
中國媒體分析,近年中國綜藝節目,有所謂慢綜藝、觀察類綜藝、科技綜藝、網路綜藝等節目,讓人眼花繚亂。根據廣電總局監管中心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共上線385部網路綜藝,數量較2017年同比成長95%。可見綜藝節目的發展與電影電視戲劇不但逆道而行,甚至成為聚寶盆。
根據《2019年上半年中國綜藝節目廣告營銷白皮書》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綜藝節目廣告市場規模接近220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比增長超過16%;節目置入品牌數量達546個,同比增長超過15%。可見綜藝節目頓時成為影視市場必爭之地。
但有錢賺不一定是好事。中國影視市場亂象越演越烈,硬底子藝人失去舞台與收入,綜藝節目卻能吸金,導致行業競爭加劇,綜藝節目在現實扭曲擠壓下,整體失調。
一位中國知名綜藝節目導演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坦言,連續14夜通宵達旦,半個月來都是早上4、5點才回家。而在節目製作過程,一集節目遭受業配客戶與同儕修改內容數十次已是常態,可見綜藝節目的惡性競爭不僅讓藝人承受極大配合壓力,包括導演等所有劇組人員,也都必須承受高強度的錄影製作與重複溝通;這種種熬夜過勞等惡劣現象的源頭之一,來自綿密而高昂的製作成本,所有出機出鏡出演都要加緊速度,否則成本倍增。
中國影視寒流吹襲之下,已經導致影視產業大量倒閉,並且刺激質變與亂象,然而,這些現象只是系統結構變化的開始,卻已經開始造成無數難以彌補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