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雙減與生育率,中共為何打擊補教業?
7月底中共當局發出「雙減」通知,對中國補教業者痛下重手,要求改註冊為非營利機構,並且不再核發營業執照、不得進行資本化運作等措施。此政策讓以往獲利豐厚的中國補教業幾乎一夕垮台。
中共為何突然整治補教業?主因在於強化維穩與控制教育,減輕學生與家長負擔只是收買人心的官方說法與附帶紅利。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公布《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整治蓬勃的校外培訓,包括:審批從嚴、禁止資本化運作、對培訓內容備案監督、嚴控開班時間等等。
該文件禁止各地審批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新案,這些機構不得上市融資;上市公司也不得投資或購買培訓機構資產。並禁止培訓機構提供境外課程,主要是指英語課程。管制範圍擴大到3至6歲學齡前兒童以及高中學生之培訓機構。
中國補教業飽受摧殘
7月23日《路透社》率先透露中共發出「雙減」通知,震撼中國補教市場,當天中概教育類股價狂跌,「新東方」美股收盤跌掉54%,「高途」重跌63%,「好未來」重摔超過七成——此三家在美上市的中國補教巨頭當日市值總計蒸發人民幣1092億,市場認為中國補教業遭逢滅頂之災。
短短一個多月來,「雙減」通知迅速發生「漣漪效應」,大量民辦學校「國進民退」,貢獻給地方政府,例如:河南、陝西已有多所民辦中學轉成公辦,交由地方政府經營管理,地方政府也樂得「平穩過渡」。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以「打黑掃黃」行動強制鎮壓補教行為。例如:7月30日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在中國教育報發文稱,廣東要將整治校外培訓工作納入「掃黑除惡」專項考核,等於把補教掃成黑道;湖北省政府也宣布該省多地「掃黃打非辦公室」將會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猶如將補教視同於「黃賭毒」以及「非法出版」。
9月7日,中國教育部要求各地開始登記校外培訓機構為非營利性機構作業,完成登記前「暫停招生及收費」,年底前完成登記。當局加緊催逼業者,無疑雪上加霜。
根據中共官方說法,「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與家長負擔。雖然補教野蠻擴張、資本浮濫、惡性競爭並且加重家用負擔是實情,然而也有不少家長指出,中國教育與考試制度是局面失控的根本原因,倘若不針對體制進行公開討論與改革,這種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縱使如今培訓機構已難生存,學生與家長的沉重負擔仍會持續。
日前《日經亞洲評論》在廣州採訪家長指出,雙減政策不切實際,有考試就有競爭,除非改變入學考試制度。該家長表示不論如何父母總能找到辦法讓孩子補習,「有多少家長願意袖手旁觀?我認為政府的政策無法根除這種現象,只能讓大家變得更謹慎,或者被迫轉變方式。」「有需求就有供應,就有市場。滿足家長需求是最容易的賺錢方式。政策無法阻止這個市場。」
據悉地下化的昂貴家教已經應運風行,迅速取代培訓機構,使得教育因貧富差距更不公平。《財新網》報導一對一家教課程每節課兩小時已經漲到五千元人民幣。上海也傳出每小時三千元行情。
中共對維穩嚴重焦慮
其實中共關切雙減、補教浮濫、境外教材等問題已有多年。2018年習近平就提過要解決「雙減」,當年9月中國教育部也曾要求各地清查並糾正中小學使用外國教材的「違法違規」行為。然而直到最近,中國民眾與中外市場想不到中共真來「突襲」,不留因應餘地。例如:8月11日北京、浙江、海南等地已規定義務教育禁止使用境外教材。
中共為何在此時重擊補教業?雖然官方說法是要減輕學生與家長負擔,甚至有謬論稱可鼓勵生育率。然而實情恐怕逃不開急迫的金權問題以及思想武裝,總之這似乎反映中共對維繫政權的嚴重焦慮。
隨著中外資本挹注多年,中國補教業圈錢圈地高度擴張,官方早已警覺到民營教育體系以及培訓機構資本、質量、規模與影響力已經威脅國家教育體系,國民崇尚西方普世價值與教育標準,嚮往留學甚至移民,中共習政權對所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失控的危機意識日增,因此必須積極搶回「紅色思想陣地」。
此外,種種作為與近期中共打壓數位巨頭之邏輯脫不了關係,都有複雜曖昧的巨額派系利益與金流問題。近兩年更因為疫情大流行,線上培訓機構吸引鉅資、市值暴增,教育不僅成為瘋狂投資的生意,也成為家長攀比與焦慮的標的,以及沉重負擔來源,中共習政權此時決斷,以政策彰顯體恤民情,或可拉攏中產與農工階級民心,更可收割資本,或者逢低「國進民退」,搶佔補教巨頭管理席次。
中共打擊補教才剛展開序幕,要不要補習、能不能補習?補習費花多少、省多少?在中共政權危急之際都只是小事,不久之後倘若全中國教育體系發生天翻地覆的「文革」,世人可別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