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加速推動媒體國有化,馬雲傳媒帝國遭毀滅衝擊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於10月8日公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徵求意見》,內文提及「非公有資本不得從事新聞採編播發業務、不得投資設立和經營新聞機構等」——此「負面清單」迅即引發中共加強整肅傳媒、剷除民營媒體、媒體全面國有化之熱議。
中國發改委發布此「負面清單」,將加強限制非公有資本參與新聞行業,主要涉及六個方面:非公有資本「不得從事新聞採、編、播、發業務;不得投資設立和經營新聞機構;不得經營新聞機構的版面、頻率、頻道、 欄目、公眾帳號等;不得從事涉及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等事件的新聞實況直播業務;不得引進境外主體發布的新聞;不得舉辦新聞輿論領域論壇峰會和評獎評選活動。」
習近平政權又一「驚世傑作」
所謂新聞機構不限於「通訊社、報刊出版單位、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廣播電視站以及互聯網新聞信息採編發布服務機構等」,非公有資本甚至不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重大社會、文化、科技、衛生、教育、體育以及其他關係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等活動、事件的「實況直播」業務。
中國發改委宣稱依照中共中央、國務院決策,並與商務部研究、採納各方意見基礎,公告同時表示「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與建言獻策」。《德國之聲中文網》指出公開徵求意見從10月8日至10月14日,為期一週。
隨後中共當局如果落實法規,所謂公有資本報導,也就是官方媒體,將成為中國民眾讀取新聞的唯一合法管道,雖然非公有資本媒體暫時不盡然全盤倒閉,但主體性將消失殆盡。這將是習近平政權加速箝制自由、剝奪公眾話語權之又一「驚世傑作」。
多年前,中共已經以「負面清單」明文限制私人資本經營媒體,但並未落實嚴管。例如:2018年版本僅規定非公有資本不得介入「互聯網新聞信息採編業務」,2019年、2020年增加規定任何組織「不得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和外資經營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
今年新規清單則明確規定前述六大方面限制。此外,新規從嚴限制非公有資本股權比例、不得投資新聞傳媒特定業務;轉制為企業的出版社、報社等,必須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上市者需由國有資本絕對控股。
香港《南華早報》轉述學者意見指出,中共近年禁止私人資本介入新聞媒體始於2005年國務院之規定,然而基本上只適用於傳統出版業,所謂私營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空間曾經相當蓬勃,本次負面清單則涉及整體新聞產業,中共顯然是強化共黨和政府管控新聞之力道。
在今年新增負面清單內容中,非公有資本「不得引進境外主體發布的新聞」特別值得注意,此即意味媒體不能再編譯境外媒體所發布之新聞,中共官方傳媒學者強調主要為防止部分媒體成為國外政商勢力代言人,「干擾輿論生態」。
馬雲「傳媒帝國」命運難卜
在中國發改委發布新版「負面清單」同時,馬雲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眾家媒體命運難卜,恐怕凶多吉少,特別受到關注。
阿里巴巴投資傳媒為數之多範圍之廣,早已被輿論形容為馬雲的「傳媒帝國」。阿里巴巴投資香港《南華早報》、微博、Tango、Snapchat以及上海「第一財經傳媒」,也是「財新傳媒」大股東。
此外,阿里巴巴投資《虎嗅》、《商業評論》、《天下網商》等商業媒體平台;合一集團、阿里巴巴影業、華誼兄弟、淘寶天下等娛樂影視平台;《華數傳媒》、《光線傳媒》、《36氪》、《無界新聞》、《博雅天下》、《封面傳媒》、《北青社區報》等新聞和新媒體平台。
9月23日「芒果超媒」公告,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擬協議轉讓其所持九千多萬股的股票,出清持股,顯示阿里巴巴退出傳媒領域之跡象。10月12日中國「網易」指出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已經出清財新傳媒之持股。
此前不久,中共已經全面加強管控網路輿論,聲勢浩大,中共網信辦9月8日公布,對主要財經類「自媒體」、公眾平台、商業平台、財經資訊平台等四類專項整治,已經處罰2,929個「自媒體」帳號,其中有1,793個帳號被查封,包括三個百萬規模粉絲帳號。
中共當局宣稱涉嫌平台「歪曲解讀」中共財經政策、宏觀經濟數據,「唱空」中國金融市場、「唱衰」中國經濟等。微博、騰訊等社交平台也積極配合當局「整治」,例如:9月1日新浪微博公布處置首批被封帳號52個,包括兩個百萬粉絲帳號。
中共正在加速推動媒體國有化,這種文革等級的全面掃蕩趨勢,當然不僅影響馬雲的傳媒帝國,凡是覬覦中國市場、涉及中國複雜利益糾葛,甚至奉承中共不遺餘力的國際媒體,都將難免遭受毀滅性的衝擊。